铁皮石斛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书-一种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的光调控方法(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针对此,本项目在广泛收集种质资源,开展了种质之间形态特征、化学成分、抗病性、抗寒性和基于 DNA 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的评价,明 确了不同种质性状的差异;突破高效、简便的人工授粉技术,初选育出全同胞 F1 代良种的基础上,重点开展 ‚ 浙林 7 号 ‛ 全 5 同胞 F1代中试,转化‚一种铁皮石斛组织培养的光调控方法‛(发明专利)。 项目实施前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变化详见表 2: 表 2 项目实施前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变化 序号 经济技术指标 实施前 实施后 1 育种材料 野生资源或初选种源不进行评价 育种材料进行科学评价后,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优良亲本 2 育种方法 选择育种,种子为自自由授粉或半同胞 F1 代 (母本相同,父本自由授粉) ,没有系统的子代测定 杂交育种, 控制授粉培育全同胞 F1代 (母本,与父本均一致),并 系统地开展子代测定、品种比较试验及区域性栽培试验 3 外观 不稳定 黑节紫杆,一致性好 4 产量 150 kg/年 /亩 200 kg/年 /亩,增产 30%以上 5 质量 多糖含量 25%左右 多糖含量 37%以上,增加 48% 6 抗寒性 单层拱棚栽培条件下,能耐0℃的低温;在浙江栽培通常需要 3层薄膜才能正常越冬。 单层拱棚栽培条件下,浙林 7 号能耐12℃的低温;在浙江栽培通常单层薄膜就能正常越冬 7 苗木培育 普通光源 LED照明系统,用电量减少 20%,使用寿命处长 2倍以上,生产成本降低15%,优质组培苗提高 5%以上。 创新点一 采用化学成分定量和 DNA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技术,通过亲本选择、控制授粉、系统的子代测定等,培育出 F1 代新品种‚浙林 7 号‛,该品种栽培 3 年后亩产可达 200 公斤以上,茎内的总多糖含量 37%以上(附浙江省林产品质量检测站产品检测报告),且病虫害少;同时在单层拱棚栽培条件下,能耐 12℃的低温。 项目申请单位先后到越南、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勐海、德康,贵州的雷山,浙江的义乌、天台、建德、武义、临安、庆元、湖州、桐庐 、乐清等铁皮石斛传统产区及设施栽培骨干基地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工作,共收集铁皮石斛种质 140 余份,包括野生种质 47 份、 6 品种 3 个、人工栽培种质 90个,采用化学成分定量和 DNA 分子标记相结合的技术开展了资源评价工作,初步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亲本。 运用人工授粉技术,获得全同胞 F1 代(品种母本、父本均完全一致),充分发挥杂种优势,获得最大遗传增益,实现品种内品质、产量及抗性等性状高度一致,世代之间遗传稳定。 同时通过初步的子代测定,发现该品种品质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