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外出的分别占 %、 %,呈逐年较大幅增加的趋势;从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频率看,由于半数以上儿童的父母都是在省内就业,因此三个月以内能与父母见面的占 %,半年到一年内能与父母见面的占%,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面的仅占 %,可见在外务工的父母回家频 率相对较高,也是青海省在外务工的一个显著特征。 ( 4)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 调查得知, 52%的学生表示现居住卫生状况比父母在家时差 ,46%的学生表示现居住卫生状况与父母在家时一样,只有 2%的学生表示现居住卫生状况比父母在家时好。 在生理卫生指导方面, 90%的学生都表示现监护人没有进行过指导,只有 10%的学生表示现监护人有指导过。 有 67%的学生表示在家中常做家务活, 20%的学生表示偶尔做一些, 13%的学生不做家务。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强,对生活质量没有过高的要求,父母常年外出,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卫生和生 理卫生无人照看。 ( 5)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亲情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调查得知,虽然留守儿童都能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但每周能和父母通话的只占20%,一月通话一次的占 10%,不定时通话的占 60%,还有 10%的孩子与父母很少联系。 虽然他们能不定期的与父母团聚,但父母探家时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因此,能够直接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仍然是很有限的。 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但父母积极回应的比例较低,因而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比较孤独、胆小,不善于交流,焦虑情绪增加。 40名留守儿童中 ,有焦虑心理的占 45%,感到孤独的占 20%,有不安全感的占 %,怕见陌生人的占 55%,受到欺负打骂时有 75%的孩子会选择沉默忍让。 家庭教育的缺失,加大了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行为上也缺少有效约束。 调查得知,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对自己最大的影响是学习无人督促和指导(占 %),学习中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地帮助和解决,极大地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监护人认为孩子目前生活中最缺少的是管束(占 %),其次是父母的疼爱(占 %),第三是各种物质生活必需品(占 %)。 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中已经有说谎、攻击以及破坏行为,监护人对他们的管束已是力不从心。 留守儿童心理比同龄孩子较早成熟,能给予父母充分理解。 虽然父母因为客观原因对他们疏于照顾,但调查中,八成孩子在对待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表示出理解和支持,对父母的满意率高达 85%。 %的孩子认为一个幸福的家就是和父母在一起。 他们对父母写下的最想说的话是: “ 我很想念你们,希望爸爸妈妈在外平安、健康;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一家团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你们„„ 四、留 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各方面进行调查与分析,现将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如下: ( 1)学习上缺人辅导。 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 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 2)生活上缺人照应。 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 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 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 受到很大的损害。 ( 3)亲情上缺少温暖。 留守儿童父母 (或一方 )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 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 在调查中, 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 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 4)心理上缺少帮助。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青海省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