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回访管理规定内容摘要:
题谁负责任,并负责处理。 如果由公司安排他人处理,则从当事人 销售或 服务费用 中扣除相关的差旅和服务费用。 2) 对于回访效果好的员工 和技术服务人员 , 向 公司 总裁办提出申请给予 表扬,并作为每年度表彰或晋级的依 据。 3) 对于回访效果不好的员工 和技术服务人员 ,进行批评,对问题严重者 提交公司总裁办审批后 进行罚款处罚。 每年度的定级、评薪将参考 技术服务人员 的服务质量。 资料 保存和使用 ( 1) 销售文员 或客服文员 对《客户回访计划》 、 《客户回访记录表》、《客户回访报告》进行汇总, 按照客户 分类后 建立客户档案, 以备参考。 ( 2) 相关市场开拓 和运营管理部门 参考客户回访的相关 资料 制订《客户开发计划》和客户销售策略。 回访费用报销 ( 1) 销售人员或 客户服务 人 员将在客户回访过程中形成的报销凭证和单据进行汇总,经部门主管 和分管领导 审核并签字后,到财务 管理 部报销。 ( 2) 回访费用的报销额度应控制在公司限定的范围内,超额部分自行负担。 5 考核及处罚 对于没有认真 完整 的建立客户档案的 销售和客服部门 ,公司 总裁办 将进行处罚: ( 1) 未完整准确建立客户档案者,将视其情节轻重从 部门经费 中扣除 1000 元 /次; ( 2) 弄虚作假者,将给予 100 元 /次的处罚; ( 3) 情节特别严重者 ,除给予 500 元 /次处罚,还可以并处降薪、降职、调岗、辞退的处罚。 对 销售和客服部门 的 绩效 考核, 增加 对客户投诉处理后的监督调查性电话回访,在其处理后的回访考核: ( 1) 经核实,未回访一次,当事人( 区域 销售经理或服务经理)罚款 500 元, 部门 经理罚款 300 元; ( 2) 弄虚作假一次,当事人( 区域 销售经理或服务经理)辞退, 部门 经理罚款 500 元; ( 3) 回访中的 客户满意度将和 销售及客服人员 的绩效工资挂钩。 附件一:客户回访 工作流程 附件二: 客户回访计划 附件三:客户回访 记录表 附件四 : 客户回访报告 附件一: 客户回访工作流程 工作目标 知识准备 关键点控制 细化执行 流程图 1.及时掌握客户需求信息 2.提高客户满意度 3.提高客户回访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1.了解《客户回访计划》的制订方法和内容构成 2.掌握客户交谈的技巧和策略 1.查询“客户资料库” 回访人 员查询客户资料库,详细分析客户资料内容和客户服务需求 《客户 档案 》 2.明确回访对象 根据客户资料确定客户回访名单 《客户 名单 》 3.制订《客户回访计划》 根据 客户资料制订《客户回访计划》,包括客户回访的大概时间、回访内容、回访目的等 《客户回访计划》 4.预约回访时间和地点 回访人员 同客户联系,确定具体的回访时间和回访地点 《客户回访 管理规定 》 5.准备回访资料 根据《客户回访计划》准备客户回访的相关资料,包括客户基本情况、客户服务的相关记录和客户特点等 《客户回访管理规定》 6.实施回访 《客户回访记录表》 6. 1 回访人员 准时到达回。客户回访管理规定
相关推荐
与处理时效。 ( 1)对于同一客户提出的不同投诉 /需求,应分别统计; ( 2)对于同个投诉多次多人提出,按一件投诉统计; ( 3)投诉 /需求应按其产生的最终原因进行分类统计。 2 项目管理中心 物业管理部对各物业公司 /项目部上报《客户投诉 /需求信息月报表》 及《客户投诉 /需求登记表》电子文档进行汇总整理,于 3 个日历天内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公司。 3 地产公司 地产公司于 7 个日历天
⑥有求于人 , 不忘 “ 请 ” 与 “ 谢谢 ” , 有碍于人 , 不忘致歉。 ( 4)会务礼仪。 ①准时到会是参加会议的基本礼仪 , 如迟到应向会议组织者说明理由。 ②会议期间 , 应将手机设置为静音或关 机。 如紧急电话 , 必须接听时 , 必须告知会议组织者说明具体情况后 , 方能暂时离场。 ③如果会议需要讨论时 , 必须先准备好发言提纲后再发言。 而且会议中的发言应紧扣讨论问题的主题
調查對象 : 凡是與本公司近一年內 交易額在前十位之客戶。 調查方法 : 表單分發 :由業務 部 分發〖 客戶滿意度調查表 〗 給客戶 ,可採用傳真、 E- MAIL、現場拜訪等方式進行; 調查表回收 :業 務 部 承辦人員跟催客戶調查表填寫 ,於管審會前一周回收。 不滿意之處理 :如客戶不滿意 ,業務 部 應開立〖 客訴異常通知單 〗 ,交品 保部 依照 【 客戶抱怨 處理 管 理 作業 程
4) 协助生物安全的事故调查。 5) 检查和督促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和安全处置。 6) 检查和督促实验室各项消毒灭菌措施的落实情况。 四、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和科主任作为管理层 的责任: 1) 应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保证员工可以胜任所分配的工作,知晓可能面临的风险。 2) 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免疫计划、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医疗保障。 3) 应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 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