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孩子的8种难搞行为内容摘要:

难搞行为 Five:利社会行为 你知道吗。 人类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会行为。 从出生开始,人类就不断的发展利社会行为,唯有透过互助合作,种族才得以存活。 专家认为,宝宝从出生~六个月,就开始展现此项行为的特质,例如心情好时对大人微笑;情绪不佳时则哭闹;此外,宝宝也会主动参加社会游戏,喜欢和妈妈玩躲猫猫等。 待成长至六~十二个月,宝宝开始会在游戏中扮演主动的角色,并开始与他人分享的行为,也会对熟悉的人表现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岁左右,小孩开始会服从大人简单的要求,对游戏的规则有初浅的认识,并开始会安慰人,主动帮忙妈妈。 二~三岁的幼儿 的反应则更加明显了,孩子会知道应该要帮助人,也愿意表达乐于助人的意愿。 想知道婴幼儿的利社会行为表现还有哪些。 现在就告诉你。 : 到医院的育婴室走一趟,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只要其中一个宝宝哭了,其他的宝宝也会哇哇哇的哭起来,这就是宝宝的伴哭现象,但这只是一种听觉刺激反应,不是真的有所反应。 大约要到十八个月左右,宝宝才能约略体会其他人的感受,并安慰人,如见到家人因伤心而哭泣,小宝宝摇摇晃 晃的走去给对方一个拥抱。 不过,并不是每个宝宝见到别人哀伤时,都会有相同的反应,其中仍存有个别的差异性,举例来说,有些宝宝会因知道,别人伤心的情绪可能会影响自己,因而反而会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觉。 幼儿时期的宝宝,对他人的悲伤已经能采取有效的行动,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伤心而哭泣,宝宝可能会走过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点子,企图安慰他、帮助他渡过伤心的时刻。 破解法: 怎么培养宝宝的同情心。 妈咪是关键。 专家指出,当婴幼儿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时,若妈妈以惩罚的方式来处理,则宝宝可能 会较缺少同情心喔。 相反的,如果妈妈以说理的方式代替处罚,劝导孩子给予受害者帮助,那么孩子会较有同情心。 所以当下回小朋友有不当的行为时,先别急着处罚,试着用温和说理的方式来处理吧。 如果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太小看他们 ?。 当不会说话的婴儿试图用手指东西与你沟通时,就是分享的开始;而当他开始会和你躲猫猫时,就是合作行为的开始。 很奇妙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