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钱穆国学概论——引发对国学的思考内容摘要:

各个不同民族文明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在《全球通史 1500 年以 后的世界 》 中, 斯塔夫里阿诺斯抛弃传统的国别史汇编的世界史体系结构框架,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以 1500 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 1763年七年战争的结束、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支点,依其对世界一体化进程影响程度的依次递增,从宏 观角度,分“新兴西方的世界 (1500 一 1763 年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 (1763 一 1914 年 )”、“ 1914 年以来西方衰落和成功的世界”三个阶段,对近现代世界进程进行了综合考察。 在强调欧洲作用的同时,用大量笔墨探寻了西方势力在向外渗透过程中对世界各地产生的不同影响及世界各国在接受西方文明、向现代化行进过程中显示出的不同特色和不同道路。 斯塔夫里阿诺斯不仅以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编著了世界历史,其历史研究更体现 出 了一位历史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在书中每编之后都明确说明学习和研究该编的历史对于当前的意 义,表露出作者对人类前途的忧虑和希望,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认为, 20 世纪后期的世界,“是一个陷入重重困境之中的世界”,“一个一切都被弄得乱七八糟、一切都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世界”。 不仅不发达的第三世界进入的是“生存的几十年”,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世界同样面临着种种严重的问题,而且“在富有魅力的美国,月亮也并不明亮,人民也并非幸福”。 作者认为,“当今技术革命与技术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是造成人类困境的根本原因” ( 见序言第 13 页 )。 《全球通史》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觉悟到 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之间的时间滞差,从而为改造当前的社会服务。 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认为的,《全球通史》“ 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 —— 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 见《全球通史》封底 )。 勿庸讳言,《全球通史》也有它内在的缺点。 细读全篇,我们会发现 许多地方有悖于作者 “ 栖身在地球上整体观察世界历史 ” 的“ 承诺 ” , 如它的欧亚大陆文明中心论就值得商榷。 作者的中国史功夫 也 有点叫人遗憾,有些地方 对中国史实的阐述 自相矛盾, 这也许是他作为西方学 者的最大缺点 吧。 但这一切并不影响它作为 斯塔夫里阿诺斯 的一部力作推向全世界,特别是对当前年轻一代的积极影响。 目前,我国北京和上海的许多大学已经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人文素质和通才教育、历史基础课程或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 “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 见《全球通史》后记 )已日益被人们领悟到。 《全球通史》无疑为人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认识世界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参考书目: 《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前的世界》、《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9 年 5 月新 1 版 德意志的亮点 《大国崛起 —— 德国》读后感 实中瓜渚 赵敏 一直在想那究竟是怎样一片土地,竟然能同时拥有几乎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 音乐家 、 文学家 、 思想家 、 政治家 、 经济学家 、 哲学家。 爱因斯坦 、 马克思 、 黑格尔 、 俾斯麦 、 歌德 、 席勒 、 海涅 、 尼采 、 贝多芬 、 莫扎特 、 巴赫 、 瓦格纳 、 马丁 路德 、 李斯特 、 高斯 、 西门子 、 卡尔奔驰 „„ 有哪一个名字我们不是耳熟能详,有哪一个名字不 能让我们感慨那片土地的神奇。 然而,也就是这块土地,它饱受着古典音乐的浸润和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却也同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肇事者,对犹太人波兰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惨痛黑暗的悲剧。 或许这个民族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当他们不得不沉默的时候,当他们被迫四分五裂的时候,当他们饱受欺凌的时候,他们以一种近乎自我的自恋的方式来激励自己。 但读了 《大国崛起 —— 德国》之后,我觉得她还是有不少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亮点一:要想统一,经济比战争更有威力。 当欧洲各 国纷纷建立民族国家之际,欧洲大陆中部的德国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她与欧洲各国签署和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分裂为 314 个大大小小的邦国,这些邦国各自为政,设立了重重关卡。 当有识之士渴望用战争来解决德国统一与强大的时候,德国学者李斯特却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德国必须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他认为这些繁重的关税严重的阻碍了各邦国的内部贸易,进而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德国产品的竞争力。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李斯特几乎跑遍了所有邦国,他四处游说,呼吁各邦国建立全德关税同盟,他认为要后发崛起,德国就必须消除这些内部关税。 德意志邦联中最大的邦国普鲁士最终接受了李斯特的建议,首先放弃关税。 随后,各个邦国陆续加入关税同盟。 这一切,成为德意志国家强大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德国崛起的这一段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