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德国考察报告内容摘要:

失业保险 护理保险 社会福利保险总和 社会福利预算的其他种类 2 社会福利预算总和 注: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 1996年的市场价值为 35415亿马克; 包括子女补贴、教育补贴、公务员 退休金及津贴体系,雇主福利金,赔偿及补偿,社会福利救济及服务,赋税措施及家庭负担补贴。 资料来源:中德“第十二届经济政策研讨会”会议材料 上述各类保险是一框架,实际上每类保险又可细分为若干小的类别。 以养老保险为例,养老保险又分为三大类:工人、职员、矿工社团养老保险 ( 官员、农民和自由职业者的养老保险属于另一系列:德国的官员为终身制,一朝为官,终生吃俸禄,养老金也由财政提供;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如医生是自己负担 )。 养老保险的收入来源有三大支柱:国家的法定养老金、企业提供的养老金、私人累积养老金及个人储蓄和财富。 体 现了既要团结互助又要个人负责的原则。 据介绍在 60年代高就业率时期 ,养老金的筹集没有问题,但是现在也有了问题,即青年人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老年人,这是因为:一是出生率持续下降,工作人口减少;二是不少人提前退休,却领取几乎是全额的养老金;三是现在人的寿命延长了,养老金的支付增加了。 针对这种情况,今天德国养老金的设计准备采取这样一些措施:一是刺激出生率的提高,培养接班人。 比如每出生一个孩子就可以领取三年的子女教养费;在家教育子女而没有工作,也可算是工作年份而据此得到养老金,即把教育子女的时间算作是工作时间,因为德国 人把教育子女看作是全社会的事情,而不只是父母的私事。 二是制定一些规定使得在65岁以前退休不能得到全部养老金,有一定的损失且损失较大,使得人们只有在 65岁时退休才不受什么损失。 三是在工作年龄上学要么不算工龄,要么少算(比如过去最长学龄为13 年,现在考虑减为 10 年),用这样的方法,鼓励更多的人工作并且工作更多的时间。 总之,如何使经济增长、养老金增长同日益增加的养老金需求相适应,是德国人正在研究的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很难有一个各方对都满意的方案(比如财政对减税增加养老金就坚决抵制)。 三、在市场失效时对社会和宏观 问题进行调控是德国政府的重要作用。 市场独立调节无效的社会问题很多,包括地区差别及居民收入差别,这在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已知其可通过纵横向平衡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加以解决。 垄断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因而也是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通常要诉诸于法律,在目前的德国这同改革直接相关,我们在讨论德国的私有化时再介绍。 剩余的市场自身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直接的生产过程)是污染,通货膨胀,失业及审计监督等问题。 污染问题在今天的德国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 大家知道德国有个绿党,与社会民主 党联合执政,出任联邦环 保部长。 可见德国对环保和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 我们所到之处可 6 以说,到处都呈现为:天是蓝的,地是绿的,水是清的,烟是白的。 大城市(如柏林、法兰克福等)里有的地方有垃圾乱扔的现象,但小城镇里干净得令人怀疑是刚刚用水冲过了一样。 这当然与德国的自然气候湿润,绿地复盖面积大,没有大的风沙天气也有关系。 但据说六十年代时德国的污染情况也是相当严重的问题。 黑烟遮天蔽日,工业废水、废气污染严重。 德国是工业化发达国家,这种情况可以想象得到。 但是今天的德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包括退耕种草等一系列措施的采取,使环境保 护意识深入人心,在实施大型公共工程时保护环境是一项重要内容。 比如,在修建柏林 波兰登堡国际机场时,方案中对消除噪音污染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在复盖机场地皮时注意为大地留出呼吸孔的安排,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近由绿党提出的核电下马问题的法律草案( 1999年 1月 1日停止对核废料进行后处 理),就是德国现政府致力于环境保护而推出的重要措施,虽然因未能事先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深入研究核电下马在技术上、经济上的难度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而引致了核电界和英法两国的激烈反对而被推迟表决,但是这一政策作为德国施罗德政府执政一 百天里推出的重大举措之一,已足见德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通货膨胀在德国甚至全欧都不是主要问题,高失业率是目前的最主要困难。 据介绍 在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六十年代的时候,德国经济曾经历了高就业率,高增长,高通货膨胀率的时期。 人们普遍认为高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这曾经令他们花费很长时间进行治理,终于在八十和九十年代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 从下图可看出,目前德国的通货膨胀率几近于零,而且近期内也不存在使通货膨胀再度上升的因素。 但是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德国经济却又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 从下图中可看出 ,自80 年代以来,失业率逐步上升,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东西德统一之后,新州的高失业率使得整个德国的失业率上升很高,目前约为 15%。 德国的失业也可大致划分为这样几个种类:一是转型性失业,即新州从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即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导致的失业;三是经济波动性失业,或可称为经 25 20 15 10 5 0 1980 1985 1990 1995 2020 图 2 德国 8090年代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变动图 资料来源:中德“第十二届经济政策研讨会”会议材料 济周期性失业,即经济高涨时吸收,而经济不景气时又排出。 第一种失业在所有转型的国家中都是存在的,后两种失业则是被经济学理论反复论证过的。 据认为导致这几种失业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一些:一是德国统一时采取的所谓“休克疗法”导致了需求的急剧下降;二是工资成本高于资本成本;三是生产成本高于国际成本;四是国家管制过多;五是企业、 银行和新就业者都缺乏革新和冒险精神。 如何治理。 从总的方面看,一是增加需求,如通过借贷为失业率( %) 通货膨胀率( %) 7 国家财政支出筹集资金(在德国及整个的欧盟,增加赤字是有限度的,按规定不能超过 GNP的 3%(约为 1300亿马克,目前已占 2%,还有 400亿的余地),主要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降低税收以刺激私人需求等;二是降低单位工资成本,如降低工资税、附加工资,通过工会实施适当的工资政策等。 就是说既要增加需求,又要增加供给,才能有效控制失业。 德国的理论家们认为,供给导向政策是同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相联系的,而需求导向性的政策是同加强国家的作用 相联系的;德国是采取了一种综合型的,既强调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又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 减少失业的具体办法有这样一些:比如,( 1)引导人们自愿缩短工时,增加就业;( 2) 在某些领域降低工资;( 3)增加公共工程、社会服务;( 4)提高劳动要素以外的其它要素主要是资本的价格,增加劳动密集型就业;( 5)缩短劳动年限;( 6)增加资本利用,如加夜班等;( 7)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 8)推动经济增长。 这些措施有的已经实行,有的正在考虑中。 另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有关就业的规定或原则:即不允许仅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理由而 解雇工人或职工,即工人必须在犯了有关规定如迟到等才能被解雇。 但总的看来所有这些措施及规定对降低失业率的效果不是很大,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失业的消除不是短期能够奏效的。 然而,从实际情况看来,德国及整个欧洲的高失业率已经同其经济发展相安无事了:虽然高失业率持续下去,但人们生活平静,没有社会动荡。 这可能与德国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高度相关的。 德国联邦有一个“五贤人委员会”,经常就国内外的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讨论和研究,作出预测,制定大的贷币政策、财政政策,为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 联邦审计制度是独立 于行政和议会的监督机构。 德国联邦审计院的地位同联邦各 部是相当的,但从职能上只服从法律,不接受政府和议会的命令,属于行政和立法之间的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