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环境、相互明白与语际语言交际(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做假设 , Peter 则相信 他对教堂和书里所做的假设 , 可以帮助自己理解 Mary 的话 , 这是她希望他这么做的。 因而 , 交际的成功 , 取决于 Mary对 Peter的认知环境的有所了解 , 而成功的交际 , 又扩大或丰富了交际双方的相互认知环境。 这里 , 起作用的并非所谓的对等配合和相互知识。 这就是双方非对等配合在交际里的反映。 更是相互明白理论在交际活动中的体现。 (二)交际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语码论和相互知识的理论都曾分别被用来解释交际及其成功的原因。 相互知识认为交际的成功是由于交际的主体的相互知识在起作用 , 这种相互知识也是听话人能够 重构说话人意思的某种故障保险公理 (failsafe algothrym );若交际失败,大概有两种原因:要么是语码机制 (code mechanism )应用不完善 , 要么是由于环境噪音的干扰。 换言之 , 有了相互知识 , 又没有噪音干扰 , 语码机制也使用得好 , 这些条件满足了 , 交际自然会成功无疑。 可是,在认知环境理论的武装下,关联理论却认为交际的成功 , 实际上是探索活动的成功。 交际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环境里的各种要素错综复杂:交际者、交际对象以及二者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信仰、文化习俗、交际主题、交际场 所、交际时间等等,所有这些不是马上可以完全被认识清楚的。 理解与被理解,完全成为一种非对等探索活动和过程。 交际者说话 , 交际对象听话并解话,期间有解码与推理 , 其过程十分复杂而带有冒险性 , 没有保险可说。 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已经表明 , 大多认知过程都十分复杂 , 如果说有什么模式的话 , 这就是探索 , 而不是什么保险公理。 由此,关联理论感到交际的答案总不可能完善 , 它受约于不太完善的探索活动 , 其失败是预料之中的事。 解释交际的困难在于 , 不描写它如何失败 , 而是如何成功。 (三)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能解释语际语言交际吗。 语际语言交际属于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有跨文化的特征,而且有跨语言的特征。 交际双方以共同选择出的、对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来作为交际的工具。 在英语普遍被用以充当这种工具的今天,交际工具首先体现出非对等性的特性。 要是交际中的一方的母语刚好是英语,另一方在使用英语时或多或少存在被动的心理。 因为,英语对这一方来说属于外语。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量发现表明,很少有人的外语能够学到像本族语者那样好的。 虽然外语学习者认 知 环 境、相 互 明 白 与 语 际 语 言 交 际 3 最终能用上他所学到的语言知识,但是这种语言知识至多也只能算为一种本族语的近似体( approximative system)。 按照语际语言理论,中国人用外语跟外国人打交道,属于语际语言交际的情形。 学习人家的语言,不但语言学不完,难得有到家的境界,语言背后的文化内容复杂难学当然不喻而明。 因此,语际语言交际的难度比起本族语交际有着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困难性。 我们认为,关联理论关于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的论述对于语际语言的交际的成功同样有着指导意义。 不论何时何地,认识交际的环境和努力实现相互明白可以被当作我们言语活动的准则。 比如,依据不同的场合,可以把领导人的“你好”用英语说成“ Glad to meet you!”( 在接见厅);“ Wele to China!”(在接见厅);“ How do you do。 ”(被介绍认识别人时)等等。 又比如,在翻译汉语里的“优势”时,不能不问语境而死搬词典,而要根据具体语境把“他在昨天与 Smith 的那场比赛中占了优势”,“康达(公司)在经营和管理方面有优势”以及“康达的产品性能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都保持优势”分别说成 “He has taken an upper hand in yesterday’s match against Smith” , “ Konda prevails over the others in its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ing” , “The performance of Konda’s products positions front at both markets, domestic and overseas”等等。 刘增羽和张晓莉( 1994)曾经研究我国行政职务的英译问题,指出我国行政职务的特殊性含义,不可照按英语国家的行政职务译出来。 在另两篇类似的文章里,陈树民( 1994) 和黄修权( 1994)谈到了有关我国的专业技术 职称的英译问题,比如说到“经济师”译成 “economist”不妥,而译 成 “business engineer”较能表达这种职称的含义,也易于为说英语的人理解。 总之,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的思想对解释交际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解释力。 如果我们同意关联理论关于人类交际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听话人的认知环境 , 而这种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影响他的思维过程的说法, 如果我们也按照关联理论的这一说法去做,那么,在交际中有意地调整和改变对方的认知环境并努力使之明白这点意图 , 我们就容易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四、认知环境与相互明白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一)可以用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的思想解释语际语言现象的成因 学了别人的语言,却被认为“二不像” — 即中国人看来是外语,外国人看来像汉语 — 的语际语言现象的成因有多方面,但是追其根溯其源还是认知环境和相互明白的因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而引起。 许多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语际语言的形成环境多半是课堂,而课堂有着它许多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其中之一便是它的环境的不真实性。 此外,课堂学的语言与实际的语际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