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用与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四步诱导法对中国对虾进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育出三批雌核发育的个体,但要大规模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李胜忠等( 1997)采取热休克的方法诱导虹鳟二倍体雌核发育,三次实验均获成功。 美国为了限制移植的草鱼和白鲢的种群繁殖,用紫外 线处理过的鲤鱼精子诱导白鲢卵的雌核发育,再经温差休克处理,获得了雌核发育鱼,但同样存在受精率和孵化率低的问题。 2. 3 细胞核移植 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一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未受精卵或细胞内的生物技术。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等率先在金鱼和鱼中进行同种鱼的细胞核移植,随后在这两种鱼间进行了不同亚科之间的细胞核移植,获得了多种移植的核质杂鱼。 Yan( 1985)等成功地进行了真骨鱼类中两种不同亚科种类之间的核移植,即将草鱼的细胞核移植到团头鲂的细胞质,获得了核质杂交鱼。 其外表特征与草鱼相似,说明遗 传信息的表达主要是受移入的鱼细胞核的影响,而且核质杂交鱼的生长率比草鱼略快但比短吻鳊要快得多,其生产的精子可与草鱼卵回交并获得了后代。 林礼堂等( 1996)把鲫鱼、鲮鱼和尼罗罗非鱼的体细胞核移植到鲤鱼的成熟去核卵中获得了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和幼鱼。 目前,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2. 4 细胞培养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是把生物的细胞分离、培养、诱导再生或快速繁殖的技术。 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鱼类细胞、珍珠贝外套膜上皮细胞以及海藻细胞等的培养。 水产动物细胞培养 起始于鱼类,同时以鱼类细胞培养研究开展得较为系统,已建立的鱼类细胞系也较多。 这些细胞系具有多方面的用途,可代替活体动物用于病毒研究,可用于染色体制作等遗传学研究,用于制作细胞疫苗,作为细胞核移植育种研究中供体细胞核来源,以及毒性和水质监测等的指示生物(细胞比鱼体对有毒物质更敏感)等。 张念慈等( 1981)建立了草鱼吻端组织二倍体 ZC7901 细胞系,陈敏容等 1985 年建立了鲫鱼异倍体细胞系 CAB- 80,左文功等 1986 年建立了草鱼肾组织 CIK 细胞系,童裳亮等 1989 年建立了虹鳟巨噬细胞系。 与鱼类相比,贝类、虾 类等水产动物的细胞培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如 Hanson 等 1976 年建立了淡水蜗牛胚胎细胞系,徐亚立等最近建立了斑节对虾 PMO 细胞系。 3 疾病诊断技术 3. l 单克隆抗体技术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 K 和 M 于 1975 年发展起来的利用杂交瘤细胞制备大量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的技术。 单克隆抗体与常规血清抗体相比,特异性强,能识别单一抗原决定簇,且容易制备,能保持细胞系重复获得相同抗体,因而在水产养殖病原体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如应用于诊断海湾扇贝的鳃立克次体、诊断与鱼类及牡蛎相结合的淋巴 细胞病毒、检测菲律宾蛤仔棕环病因弧菌 P1。 另外,近年来已有人利用此技术制备了抗鳗弧菌的单克隆抗体的抗嗜水单胞菌外毒素的单克隆抗体。 3. 2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EL1SA)是将抗原一机体的免疫反应和酶的催化反应相结合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载体上,然后与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在适当的底物参与下,使基质水解而呈色,通过呈现的颜色变化来显示抗原抗体特异反应的存在。 ELISA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反应快速等特点,而且结果可以定量,也可对抗原、抗体以及抗原抗体复 合物进行定位分析。 ELISA 法已用于 IPNV、VHSV、 CCV、 PERV、 SVCV、 GCHV 及 IHNV 的检测中。 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和改进,特别是单克隆抗体等的应用,使检测灵敏度和异性大幅度提高( Ristow et al, 1991)。 Davis( 1994)等结合细胞培养技术检测 IPNV,大大增强了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客观性。 3.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