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 ┅┅┅┅┅ 140 ┃┇ ┇┏━━━━━━━┛ ┇ ┇ ┏━━━ ┃┇ ┇┃ ┅┅┅┅┅┅┅┅ ┇ ┃ ┅┅ ┃┇ ┇┃┇ Ⅲ类 ┇ ┃ ┇Ⅳ类 ┃┇ ┇┃┇ ┇ ┃ ┇ 0 ───────────────────┴─── 3 5 15 50 80 dov (m) 岩土勘察和基础抗震设计要求的改进 ────┬──────────┬────────────────── 项目 │ 89 规范 │ 2020 规范 ────┼─── ───────┼────────────────── 危险地段│发震断裂带应考虑错动│发震断裂带在避让距离外不考虑错动 ────┼──────────┼────────────────── 不利地段│提供岩土稳定性评价 │提供岩土稳定性评价 ,考虑地震作用放大 ────┼──────────┼────────────────── 液化 │ Q3 以前不液化 │ Q3 以前冲积砂土 粉土不液化 判别 │液化判别深度 15m │液化判别深度改为 20m ────┼────────── ┼────────────────── 液化 │处理后液化指数≤ 4 │乙类处理后的液化指数≤ 3,倾斜场地的液 处理 │ │化处理 , 复合地基的换算锤击数 ────┼──────────┼────────────────── 软土 │综合考虑桩基 地基加 │同 89 规范 , 地基 │固和上部结构处理 │增加考虑软土震陷的方法 ────┼──────────┼────────────────── 桩基 │仅规定不验算范围 │增加 桩抗震承载力 (非液化 液化 )和构造 ────┴──────────┴────────────────── (三 ) 2020规范对地震作用和抗震验算方法的改进 提出了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 随着高层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以及高层钢结构、隔震消能结构的出现, 89 26 规范的设计反应谱已经不能适应建筑结构发展的需要。 而且,随着地震动参数区划中关于特征周期的规定, 89规范关于“设计近震和设计远震”的概念也需要加以发展。 修订后, 2020规范设计反应谱的范围由 3s延伸到 6s,分上升段、平台段 、指数下降段和倾斜下降段四个区段。 一般结构阻尼比为 ,在 5Tg以内与 89规范相同,从 5Tg起改为倾斜下降段,斜率为 ,保持了规范的延续性。 对阻尼比ζ不等于 ,设计反应谱在阻尼比ζ =: 平台段的数值乘以 1+ ( )/ (+ ) 指数下降段的指数,由 改为 + ( )/ (+5ζ ) 倾斜下降段的斜率,由 改为 + ( )/ 8 建筑结构分析模型 的规定 2020规范增加了对于结构分析的一些规定,主要包括: 弹性分析和弹塑性分析的要求; 当侧移附加弯矩大于水平力作用下构件弯矩的 1/10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按楼盖刚度、扭转效应等的区别对待,划分平面结构和空间结构分析; 对计算软件的要求和对电算结果的分析判断。 建筑结构地震作用取值的控制 在 2020规范中,从特征周期、最小地震力、偶然偏心和双向水平地震等四个方面来控制建筑结构地震作用: Ⅰ、Ⅱ、Ⅲ类场地特征周期将比 89规范增大 ,总体上提高 了中等高度房屋和单层厂房的地震作用,使量大面广的一般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有一定的提高,符合当前提高设计安全性的呼声。 长周期结构,按加速度反应谱计算的地震作用明显减少,由于未考虑强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所施加于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不安全的。 为此,提出按烈度、扭转效应等分级控制,不仅控制底部总地震作用力,而且控制每个楼层的地震作用力。 当结构基本周期不大于 ,楼层剪力系数应不小于 α max ,其它情况, 9度时的楼层剪力系数分别不小于 ()、()和。 震害经验和强震记录的分析认为:实际地震地面运动是同时具有平动、扭转和上下分量的,对于对称且抗侧力构件正交的结构,可简化为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地震作用,但需要考虑实际结构偶然偏心和地震地面运动的扭转作用,将边榀结构的地震内力适当增大 ~ ;对于非对称结构或抗侧力构件斜交的结构,必需考虑两个主轴方向同时施加地震作用。 至于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取一个方向 100%与另一正交方向 85%的“平方和方根组合”: S = 22 )( yx SS 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规定 近几年来,高层建筑和新结构体系增多,相应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成果。 2020规范规定,结构弹性层间变形的控制值,不仅是楼层的质心处、而且是楼层最大 27 的层间位移。 除了以弯曲变形为主的高层建筑外,小震下的各类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 RC框架 1/550 RC框 墙 ,内筒 外框 1/800 RC抗震墙 ,筒中筒 ,RC框支层 1/1000 多、高层钢结构 1/300 不规则结构、超高层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均需进行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 其中,对排架、框架、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甲类建筑和高层钢结构的要求为“应”,其余为“宜”。 层间变形可采用静力的弹塑性计算方法,即所谓推覆(pushover)方法予以简化。 除了新增多层钢结构弹塑性变形简化计算的增大系数外,大震下各类结构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是: RC排架 1/30 RC框架 1/50 RC框 墙 ,板柱 墙、内筒 外框 ,底框砖房的框 墙 1/100 RC抗震墙 ,筒中筒, RC框支层 1/120 钢结构 1/50 (四 )提出增加建筑结构延性的设计要求 不规则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1999年台湾 921大地震的经验表明,凡骑楼、底层层高加大、二。抗震设计规范修订简介(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现值比较法 ( 2)净年值比较法 ( 3)净现值率比较法 ( 4)差额投资内部收益率比较法 费用比选 ( 1)费用现值比较法 ( 2)等额年费用比较法 ( 3)最小费用法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世界贸易通行的规则 国家和地区、行业的发展规划 投资者的意图或偏好 可行性研究的难点 预测市场、效益、风险 …… 可行性研究的原则或战略 科学、谨慎、稳妥、可靠
1988 色漆和清漆 耐液体介质的测定 GB/T 92861998 色漆和清漆 漆膜划格试验 GJB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湿热试验 GJB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盐雾试验 GJB 军用设备环境试验方法 积冰冻雨试验 表面性能 GB????接触角测试 ???????表面张力测试 抗冰性能 ASTM D1894 冰在涂层表面的摩擦系数测试 ASTM D724 自清洁性 ASTM D3359
作周期中的某一阶段,评估投资项目业绩,对投资业务部门与投资项目经理进行综合绩效考核。 综合考虑投资规模、收益、财务结构与质量、投资实施与经营管理难度、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监控状 况等因素,对投资项目经理给予现金和(或)股权奖励。 鼓励项目经理自主创业。 对自主创业的,只要项目情况符合公司投资原则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并在保障资金安全、实施定期财务审计与经营监管的前提下
10 产品标准(详细列明产品执行的 标准): 详细描述本公司产品 /服务的竞争优势(包括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 产品的售后服务网络和用户技术支持 第四部分 研究与开发 公司以往的研究与开发成果及其技术先进性(包括技术鉴定、获奖情况) 公司参与制定产品或技术的行业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情况 国内外研究与开发情况,以及公司在技术与产品开发方面的国内外主要 的竞争对手情况,公司为提高竞争力拟采取的措施
感器灵敏度选择信号 5: S2 传感器灵敏度选择信号 6: 输入电压,同时可以接受到单片机 A/D 参考电压端 7: 5V 电源输入 8: GND 地 9: SL 传感器休眠与否选择 10: GND 地 默认 S1,S2 开关与灵敏度的关系 S1 S2 加速范围( g) 灵敏度( mv/g) R1 R2 正负 800 R3 R2 正负 600 R1 R4 正负 300 R3 R4 正负 200
PAL、 NTSC 视频输出路数 1 路 BNC 音频输入参数 电平: ,阻抗: 1KΩ 音频输入路数 1路 BNC 音频输出参数 线性电平,阻抗: 600Ω 语音对讲输入参数 电平: 2Vpp,阻抗: 1kΩ 语音对讲输入路数 1路 通讯接口 1个 100M 自适应以太网接口 ,1个 RS485 接口 报警输入路数 1路 报警输出路数 1路 电源 DC12V 功耗 ≤ 7W 工作温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