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据 GSM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组网的需求,移动网内应设置以下节点:GMSC、 MSC、 VLR、 HLR、 AUC、 SMSC、 EIR、 TMSC(移动汇接交换中心)、 STP(信令转接点)。 MSC、 VLR 的设置 1 在一个本地网内,根据用户发展情况可设一个或若干个 MSC,也可以几个本地网合设一个实体 MSC。 2 MSC 应与 VLR 综合设置,即每个 MSC 必须设一个 VLR。 3 MSC 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 SSP)和智能外设( IP)的功能。 4 MSC、 VLR 应选用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交换设备,其容量应能满足本地用 户和漫游用户话务处理和数据存储的需求,并为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GMSC 的设置 GMSC 负责转接 GSM 移动网与同一运营商或不同运营商其它通信网间的话务,以及其它运营商通信网内的长途话务。 1 当一个本地网内用户数量较少且端局数量少于等于 3 个时, GMSC 宜与 MSC 合设。 2 当本地网内用户数量较多且端局数量大于 3 个时,宜设置独立的 GMSC。 独立设置的 GMSC 根据其转接话务流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既转接来话也转接去话的GMSC;一种是只负责转接来话的 GMSC;一种是只负责去话的 GMSC。 3 一般情况下,当本地网内只需设一对 GMSC 时,这对 GMSC 应采用来去话汇接的方式;当本地网内出现多对 GMSC 时,应根据移动网与其它网间话务流向及流量的大小, 8 可采用多对 GMSC 均为来去话汇接的方式,或某些 GMSC 只负责去话而其它 GMSC 只负责来话的方式。 4 GMSC 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 SSP)和智能外设( IP)的功能,但对于只负责去话汇接的 GMSC 不需具备 SSP 功能。 5 GMSC 宜成对设置,且设在不同的局址。 应选用高处理能力、中继端口容量大的交换设备。 HLR、 AUC 的设置 1 HLR 应与 AUC 综合设置。 2 若干个 MSC 可共用一个 HLR,由 HLR 的容量是否经济及 MSC—— HLR 间的中继线路是否经济决定。 3 应选用大容量的 HLR/AUC 设备,并应有容灾备份机制。 SMSC 的设置 1 SMSC 宜设在省内用户数量较多的本地网内,应相对集中设置,以便于管理。 2 应选用大容量的 SMSC 设备,并应有容灾备份机制。 EIR 的设置 根据我国 GSM 移动通信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暂不考虑在移动网中设置 EIR。 TMSC 的设置 1 TMSC 应成对设置。 省内可根据话务流量、流向分等级设置汇接中心,分为一级汇接中心( TMSC1)和二级汇接中心( TMSC2),一级汇接中心负责转接省际话务,二级汇接中心负责转接省内不同本地网间的话务(也可转接所在本地网内移动用户间的务)。 一般一个省内可设一对 TMSC1,话务量较小的一些省可以合设一对 TMSC1,该TMSC1 对应尽量设置在大区中心。 2 TMSC1 应独立设置,且选用大容量交换设备。 TMSC1 应设在能提供优质可靠数字传输电路的传输节点上,一般情况下宜设在省会城市,以便于传输电路 特别是省际电路的调度,且成对的 TMSC1 应设在有相当距离的两个建筑物内。 3 TMSC2 可以与 TMSC1 合设,也可独立设置。 在未设独立 TMSC1 的省, TMSC2也可以与移动端局或移动关口局合设,工程中根据需转接业务量、技术经济条件确定。 4 TMSC2 应设置在话务量比较集中、传输条件良好的本地网内。 成对 TMSC2 可设在不同城市或同城市有相当距离的建筑物内。 STP 的设置 9 STP 应成对设置。 省内可根据信令业务量分等级设置信令转接点,分为高级信令转接点( HSTP)和低级信令转接点( LSTP)。 高级信令转接点负责转接省际信令业务,低级信令转接点负责转接本地及省内不同本地网间信令业务。 1 HSTP 的设置原则 1)一般一个省内只设一对 HSTP,信令业务量较小的一些省可以合设一对 HSTP,该 HSTP 对应尽量设置在大区中心。 2) HSTP 宜设置在省会城市,且在一个省内尽可能只设一对 HSTP。 成对 HSTP 应设在有相当距离的两个建筑物内,且应设在能提供优质可靠数字传输电路、具有相互独立多传输路由的传输节点上。 3) HSTP 应采用大容量独立式信令转接设备。 2 LSTP 的设置原则 1)在设有 HSTP 的省, LSTP 可以与 HSTP 合设,当一对 HSTP 兼 LSTP 不能满足本省需求时,可将 LSTP 功能移出,设置独立 LSTP,工程中应根据省内信令业务转接量、传输网状况、投资效益等确定设置一对还是多对 LSTP。 2)在未设 HSTP 的省,建网初期 LSTP 可与 TMSC 合设,另外在一些信令业务量大且设有独立 GMSC 的本地网内,根据 GMSC 的实际情况,也可采用由 GMSC 兼 LSTP的方式,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应尽量设置独立 LSTP。 3)初期 LSTP 应设置在信令 业务量比较集中,能提供优质可靠数字传输电路、具有相互独立多传输路由的本地网内。 成对 LSTP 可设在不同城市或同城市有相当距离的建筑物内。 话路网网路组织 从物理实体设置角度,我国 GSM 数字移动网话路网结构为二级和三级混合结构: 采用三级结构时的话路网结构为: 第一级:一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 TMSC1) _______独立设置; 第二级:二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 TMSC2) _______独立设置或与移动端局合设; 第三级:移动端局和移动关口局( MSC 和 GMSC) —— GMSC 可独立设置或与 MSC合设。 采用二级结构时的话路网结构为: 第一级:一级兼二级移动业务汇接中心( TMSC1/TMSC2) ——— 独立设置或与移动 10 端局合设; 第二级:移动端局和移动关口局( MSC 和 GMSC) —— GMSC 可独立设置或与移动端局合设。 话路网网路组织 1 移动业务本地网内网路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个本地网内设有多个 MSC/VLR 且当 MSC/VLR 数量较少时, MSC 间可采用网状相连的方式;当 MSC/VLR 数量较多时,可在部分话务量较大的局间以及 所辖无线覆盖区重叠的局间(即有越局切换的局间)设置直达中继,其它局间则可采用经 GMSC或 TMSC2 汇接的方式。 2)移动本地网内 MSC 应与独立设置的 GMSC 或综合设置的 GMSC 相连。 当同一本地网内设置多对独立 GMSC 时,可采用多对 GMSC 均负责来去话转接的方式;也可采用某些 GMSC 对只负责转接至其它通信网的去话话务(这些 GMSC 称为去话 GMSC),而其它 GMSC 对只负责转接由其它通信网的来话话务(这些 GMSC 称为来话 GMSC)。 2 省内网的网路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对于 网络规模较小的省宜采用三级网结构,且在本省暂不设置独立 TMSC1,利用所属大区中心的 TMSC1 来转接本省的省际话务,并且根据省内实际情况设置独立TMSC2 或与端局综合设置的 TMSC2;对于中等网络规模的省宜采用二级结构,在省内设置独立一级兼二级汇接中心,转接本省的省内及省际话务;对于网络规模大的省宜采用三级结构,且在本省设置独立 TMSC1 和独立 TMSC2。 2)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未设 TMSC1或设有 TMSC1 但本省的省际话务仍由 TMSC2转至 TMSC1 时, MSC、独立 GMSC 应接到省内相应的一对 TMSC2, TMSC2 应与 TMSC1相连。 3)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设有 TMSC1,但本省的省际、省内话务分别由 TMSCTMSC2 转接(在这种情况下从话务转接段数来看,为二级结构),则 MSC、 GMSC 应与省内的 TMSC2 及 TMSC1 均相连, TMSC2 与 TMSC1 可不相连或设置一定比例的省际话务备用电路。 在这种结构下,对于部分省际长途话务量较小的 MSC 或 GMSC 也可采用经 TMSC2 转至 TMSC1 的方式,即这些局只与 TMSC2 相连。 4)省内采用三级结构且设有多对 TMSC2 时,不同 TMSC2 对应划分汇接区转接省内或省际话务, TMSC2 间应网状相连。 5)省内采用两级结构时,每个 MSC、 GMSC 应连至本省的一对 TMSC1 兼 TMSC2。 11 6)省内不同本地网的移动端局间只有当话务量≥ 20Erl,或所辖无线覆盖区重叠有越局切换需求时才有必要设置直达话路中继。 3 全国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交换网路组织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 1)建网初期,全国可在大区中心及用户数量较多、业务量较大的省设置一级汇接中心,将来随着业务量的增大应在每个省均设置一级汇接中心。 2)一 级汇接中心之间以网状网相连。 未设 TMSC1 省的二级汇接中心应与其所属大区中心的一级汇接中心相连。 GSM 移动网与其它网间的互通 在一个移动本地网内, GSM 移动网应通过关口局( GMSC)与同一运营商或其它运营商的通信网进行互通。 1 GSM 移动网与其它通信网间话务汇接方式有来去话汇和两种,来去话汇接方式是指与其它网间的话务均通过关口局转接;来话汇接方式则是指由其它网来的话务由关口局转接,而至其它网的话务则由端局直接送至对端网的关口局。 为了便于不同运营商网间的计费结算,应尽量 采用来去话汇接方式。 2 本地网内未设单独的关口局时, MSC 应作为移动关口局 (GMSC)与其它通信网的关口局相连。 3 本地网内设置了综合或独立关口局时,当与其它网间采用来去话汇接方式时, MSC应作为端局只与所在本地网的 GMSC 相连,与其它网中的节点均不相连;当与其它网间采用来话汇接方式时 , MSC 应与所在本地网的 GMSC 及其它网中的关口局相连。 当本地网内设有多对 GMSC 且功能分设时, MSC 应与来话 GMSC、去话 GMSC 均相连。 4 GSM 移动网中的非分组型数据终端与分组交换网( PSPDN)内的分组用户互通采用由 MSC 经 GMSC 及 PSPDN 网的关口局接入 PSPDN 网的 PAD 方式。 各种电路群设置原则及路由选择 1 低呼损电路群的设置原则: 1)一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2)同一省内网中的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3)二级汇接中心与所属大区中心的一级汇接中心之间若需设直达中继时,原则上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4)本地网内 MSC、 GMSC 与省内一级或二级汇接中心之 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12 5) MSC/GMSC、 GMSC 与其它网关口局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6) MSC 与它所管辖的其他未设移动局实体的移动业务本地网内本网关口局或其它网关口局之间应设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与固定网长途局之间电路群呼损指标 %。 7)一级汇接中心与当地国际出入口局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 8) MSC 与所辖 BSC 之间应设置低呼损电路群,呼损指标 1%。 9)低呼损电路群 的电路数按本路由上的终端话务量、转话话务量及由高效电路群溢出至本路由的话务量之总和及呼损指标计算,按双向电路数字模块向上取整。 2 高效直达电路群的设置原则 1)跨省的二级汇接中心之间当需要建立直达路由时宜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 2)跨本地网的任意二个 MSC 之间当需要建立直达路由时应设置高效直达电路群。 3)任意二个 MSC 之间的高效电路只考虑疏通落地话务量,任意二个汇接中心之间的高效电路应考虑疏通终端话务量及转话话务量。 4)高效直达电路的呼损指标为 7%。 3 路由选择原则 1)移动网中设置的各种路由,应按照“自远而近”的顺序进行选择,即首先选择最靠近终端移动局的路由。 先选高效直达路由,后选低呼损路由。 2)同一移动业务汇接区内的话务应在本汇接区内疏通。 3)路由选择中遇低呼损路由时,话务不再溢出到其他路由。 信令网 我国省内 GSM 数字蜂窝移动网的信令网结构采用二级和三级混合结构: 采用三级结构的信令网结构为: 第一级:高级信令转接点( HSTP) _______独立设置; 第二级:低级信令转接 点( LSTP) _______独立设置或设于二级汇接中心或 GMSC; 第三级:信令点( SP) _______设于 MSC、 GMSC 及各种数据库。 采用二级结构的信令网结构为: 第一级:高级信令转接点兼低级信令转接点( H/LSTP) ——— 独立设置; 第二级:信令点( SP)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规范(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构,方便简洁的管理整体的通讯信息。 数据字典 数据结构 : list 含义 说明:是通讯录的主体数据结构,定义了一个记录的有关信息 组 成 : list_name, list_sex, list_mobile_number, list_birthday 和 list_address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3 数 据 项 : list_name 含义说明:唯一标识每个记录 别 名:姓名 类 型:字符型
数据规模规划数据库服务器选型、数据表结构定义、分配数据库服务器端的功能实现以及创建数据库对象。 在 SQL 数据库中需要建立 3 个数据表: 图书 信息表、 读者 信息表和 借阅关系 表。 数据表的设计 图书信息表的定义 图书信息表存储图书的详细信 息,供读者参考使用及管理使用。 为每本图书设置一个唯一的书号,以便在数据库中使用。 表 book 书籍类别信息表 表中 列名 数据类型 可否 为空
未 成 功 发送 的 作 业 指示 信 息F 2 0 确 认 的新 作 业 指示 信 息P 1 . 4 . 4 图 发送作业指示数据流程图 S 1 生 产 部P 1 . 4 . 1确 认 作 业 指示 变 更 请 求P 1 . 4 . 2变 更 作 业 指示P 1 . 4 . 3重 新 下 达 作业 指 示P 1 . 4 . 4确 认 作 业 指示 变 更F 1 2 作 业 指 示 变更 请 求
转换的仿真。 从设计的流程上来看,有单位延时的功能仿真(又称前仿真)和布局布线后的系统时延仿真(又称后仿真)。 ( 5)数据下载与编程工具 在采用 FPGA 作为目标芯片的数字系统现场集成的设计过程中,对于 FPGA的目标数据下载和编程是设计过程的最后一环。 对于不同类型的 FPGA,其数据下载与编程的方式不一样,所配用的工具也不同。 常用的数据下载与编程技术主要可分为下述几种: ① 对于
针孔成像原理 (像点、镜头中心和物点共线 )的具体应用但由于各自学科的历史、研究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在具体的诸多方面又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出发点不同导致基本参数物理意义的差异:摄影测量中的外部定向是确定影像在空间相对于物体的位置与方位,而计算机视觉则是物体相对于影像 的位置与方位来描述问题。 ( 2)由于 (1)中不同的出发点导致基本公式的差异
X=x*(exp(j*pi/10)).^(n39。 *k)。 magX=abs(X)。 subplot(3,1,2)。 stem(magX,39。 fill39。 )。 title(39。 实指数序列的幅度谱 39。 )。 angX=angle(X)。 7 subplot(3,1,3)。 stem(angX,39。 fill39。 )。 title (39。 实指数 序列的相位谱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