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水利现状调查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有待进一步加强。 b)水费收缴困难。 许多群众认为国家已经出台了政策免交农业税,并进行了粮食直补、水费应该免费交,还认为当初修建水库出工,出资,现在应该受益,因此大部分群众已拒交水费,只不过村、镇进行垫付与管理所结清 了账 ,上清下不清,严重影响了镇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持续开展。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 积难以核定,村、组收费标准不一致; ,群众筹资难,政府不投钱,工程就处于瘫痪状态; 因此,每年的收缴水费都是一件异常头疼的事,水费收缴难, 16 抗旱放 水更难,群众有群众的想法,干部有干部的说法,这是当前水费收缴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集中体现。 c)先进经验推广落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但水利方面的制度和机制没有多大变化,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至今不见推广本土的制度和机制创新也就更谈不上。 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渠道防渗等先进技术控制面积很小,推广乏力,造成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 d)人为破坏 严重。 少数农民自私愚昧,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将河塘、河边做成自留地,种植庄稼,减少了蓄水量;同时,废土、垃圾大量倾倒于山塘河坝,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失调,水土流失塘坝垮塌、滑坡,一遇到洪涝旱灾,只能束手无策,饱受其害。 第二: 水利资源的迟缓开发与农田灌溉用电的矛盾尖锐 芜湖水利资源较为丰富 ,理论蕴藏量为 kW,可开发的有 kW。 根据现有水利工程不能满足农田灌溉和高地农业生产需要的情况 ,应该急需开发水电资源 ,发展小水电 ,以电供水。 然而 ,由于山区地理环境和水资源分布的特殊性、资金不足、大小电网关 系欠理顺等多种原因 ,迄今仍有 %的可开发水电资源没有开发利用。 由于水电资源的迟缓开发 ,而大电网又不能送电到边远农村地区 ,影响了农田提水灌溉和乡村其他用水。 由此说明 ,芜湖县农田水利问题不可能在近期内从根本上解决 ,必须远近结合 ,从长计议。 感悟: 我们赴安徽省芜湖县关于当地农田水利调研暑假社会实践团,利用暑假的一段空闲时间,深入芜湖县,通过发放调查问卷、 17 采访领导、实地考察等的方式对当地的农田水利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希望能以点盖面,窥探出该地区的一个整体现状及其改革方 略。 并以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带动更多的学校及社会人士对此课题的重视及研究。 此次 我们调研芜湖县水利的目的有三个: 走出校园,倾听民声,服务社会,体察国情,经世致用,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深入地方,探究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全国范围农田水利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实地考察,认真反思,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对策,为目前普遍的洪涝灾害提供应急预案。 研究农田水利建设课题的意义重大 .水利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 ,水事关乎民,水事大于天。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安国定邦的大事。 新中国成 立后,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田水利建设基础仍旧薄弱。 “天晴三天有旱情,落于三天发涝灾”,农田水利失修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影响到下游地区及城市用水安全,影响生态环境。 18 自从上一世纪的“绿色革命”以来,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以农业品种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体系对于水有极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 没有灌溉技术措施,作物品种对于肥料的高敏感性就不能显现出来,作物品种的高产效应就不能发挥:农作物如果没有适量的灌溉,就会影响其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对肥的吸收,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甚至没有适当 的灌溉措施,农作物病虫害容易出现多发、易发现象,从而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有积极的作用。 观察表明,灌溉地与非灌溉地的作物产量有较大的差别。 一般而言,灌溉地的作物产量是非灌溉地产量的几倍,而旱作品种产量也要小于灌溉作物品种的产量。 灌溉发展的国际经验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农田水利建 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是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不断适应的过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发生 了重大变化,以往单一的以粮食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复杂的需求变化。 加之,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业经济的比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下降。 如果农村经济结构不作相应调 19 整,那么占人口近 70%的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涉及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发展,也涉及到农业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导致用水结构的调整。 一方面,这就会产生农业用水与非农业用水的矛盾。 另一方面,在粮食生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农林牧副渔的发展或不同作物的种植又需要水利的支持。 如果没有农田水利建设 的支持。 不仅会影响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农村非粮食作物的发展。 因此,农田水利建设是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因素。 从一般意义上讲,兴修水利最初是基于农业生产生活的需要,因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其实,水利的效应不仅仅在于此,它还具备防洪、排水、给水、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多项功能。 如此,水利可以看作是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和水域进行控制和调配,以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整个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支持和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既是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更是一项造福全民的事业。 20 四、对策建议 水利建设本身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一项事关稳定和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工程浩大,涉及面十分广。 在水利建设本身,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 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力度。 全县 4 座中型水库有 3 座病库 ,43 座小 ( Ⅰ ) 型和 225 座小 ( Ⅱ ) 型水库有 84 座是病险库 (其中险库 60 座 )。 这些病险库既达不到设计蓄水 ,又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还有 15800 口山塘、平塘和 1810 座小河坝 ,其中一大批失修 ,不 能发挥效益。 应对车田江、梅花洞、龙溪、茅岭、太平水库等病库和安乐山、白羊、枧山坝等险库坝进行重点修复。 并组织科学攻关 ,寻求处理病险库的可行途径。 如把现有的病险库处理好 ,把众多的山塘、小河坝整修好 ,可增加水量1 200 万 m3 ,改善灌溉面积 1 300hm2 ,新增灌溉面积 533 hm2。 第二: 分流域治理 ,建立以骨干工程为主体的灌溉体系。 资江横贯芜湖全境 ,其它溪流纵横交错 ,溪河流域之间均有高山阻隔 ,解决农田水利只能因势利导 ,以诸小流域为体系分而治之。 东部地区是少雨区 ,且灰岩广布 ,裸岩面积多 ,保水能力差 ,易干旱 ,但以低山为主 ,塘库多 ,有水源丰富的油溪河。 应着重搞好以车田江水库为主体、梅花洞水库为骨干和众多的小型水库、山塘、河坝的灌溉体系 ,控制东部地区干旱。 西部地区以山地为主 ,山势起伏大 ,水资源极为丰富 ,要着重搞好以炉观坝、半山、龙溪、茅岭、太平水库灌区为主的灌溉体系。 第三: 修建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水利工程。 芜湖耕地分散 ,仅用几个中型水库来解决灌溉问题是不可能的。 而小型水利工程有就地修、就地灌、投资投工少、见效快的优点。 因此 ,再利用山区众多的溪流、洼地、谷口、山沟的有利地形条件 ,因地制宜地修建一些小 水库、小河坝、山塘。 干旱死角可结合农村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搞一些按乡、村、组划片的分散水利工程。 这些小型水利工程 ,也可综合发展小水电 ,搞一些“以线代渠”的中低扬程小电灌站 ,把农田灌溉、人畜饮水、农村初级电气化综合起来。 第四:因地制宜搞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设施。 21 芜湖县的溪流具有河床坡降大、水流切割深的特点 ,故其上游往往坡陡流急 ,降雨时无处积蓄而成山洪 ,雨过后又易枯竭而发生干旱。 中游集雨面积逐渐扩大 ,水量较丰富 ,地形渐趋开阔 ,两岸农田增多 ,需水量增加。 下游水近资江 ,水源丰富 ,耕地较为集中 ,但水低而田高 ,近水 难救旱灾。 根据这些特点 ,因地制宜地搞蓄、引、提相结合的水利设施 ,在溪流上游修建小型水库 ,以拦洪蓄水。 在中游筑坝引水灌溉发电。 在下游发展机、电提灌 ,让溪河水上山岗。 油溪河、大洋江、洋溪等河流都可采用这种办法 ,使大部分农田得到灌溉。 对经济作物和水资源较少的山丘区 ,可有计划地搞节水型灌溉工程 ,如喷灌、滴灌等 ,可大大提高灌溉效益。 第五:坚持兴修水利与治水、治土相结合水利建设 ,既要治水 ,又要治山、治土 ,增加森林覆盖率 ,减少泥沙流失 ,搞好水土保持 ,保持生态平衡。 宜以运粮河流域作试点 ,以点带面 ,大搞扶植造林 ,恢复大地 植被 ,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适当深耕 ,以增加土壤渗水率 ,减少地表径流。 在工程措施上 ,搞好坡改梯 ,防崩护脚 ,完善排水高输渠道等水土保持工程。 要适当扩大小流域治理的范围 ,把小流域治理与山区开发结合起来 ,适当发展经济果林 ,以短养长 ,讲求经济效益。 同时要发展小水电 ,实现以水促电 ,以电养水。 发展小水电 ,不仅可解决农田灌溉和农村其它用电问题 ,而且以水电的发展来积累再兴水利水电的资金 ,真正形成以水促电、以电养水的良性循环。 政府方面 第一: 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依法保护水利基础设施,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和偷盗行为。 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做好《水发》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民水的法制意识,切实保护各种水利基础设施,制止围塘造田、围河造田、建库中库、库中塘的各种行为。 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力度,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研究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不断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农业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 完善政策,多渠道争取项目建设,着力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22 a)各级政府想尽一切办法,动员各 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增加高质量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面积;同时加强项目管理,政府应进一步明确该项目归谁所有、由谁管理、怎样维护等问题。 可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在管理上探索出新路子,克服重建轻管的观念,使其充分发挥效益。 b)各级政府是水利建设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安全、粮食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必须“为官一任,治水一方”,确立水利事业公益性质,继续加强水利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