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内蒙古大雁矿业集团一矿09mta新井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田概况及矿井地质特征 井田概况 井田位置及范 围 大雁 一矿则位于 大雁矿区位于大兴安岭西麓海拉尔河中游,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管辖,矿区东接牙克石市,西连海拉尔区,南邻巴彦嵯岗苏木,北至海拉尔河与陈巴尔虎旗相望。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20176。 30′ 56″ 120176。 37′ 18″ ,北纬 49176。 13′ 11″49176。 15′ 00″。 东起 F1 断层及煤层基底;西至 F2 断层及煤层基底;南起各煤层露头为界;北至 F3。 井田走向近似东西,倾斜方向近似南北,面积 平方公里。 交通位置 矿 区 交 通 便 利 ,国 防 公 路 301 线 在 矿 区 北 部 通 过 ,滨 洲线 铁 路 在 矿 区 中 部 穿 过。 大 雁 火 车 站 东 距 牙 克 石 市 18 公 里 ,向 西 至 海 拉 尔 区 64 公里。 向东经牙克石市可达加格达奇、齐齐哈尔、哈尔滨、 沈 阳 、 北 京 以 及 全 国 各 地。 向 西 经 海 拉 尔 区 可 到 我国 边 陲 重 镇 满 洲里市。 一矿则位于大雁矿区的东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0176。 30′ 56″ 120176。 37′ 18″ ,北纬 49176。 13′ 11″ 49176。 15′ 00″。 地形与河流 大雁矿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北坡,地势为四周高中部低,呈盆地状,海拨标高在 640900 米之间,地表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有部分森林,矿区北部及南部有水系和沼泽。 一矿井田内地形比较 简单,其地势为东南高而西北低,海拨标高在 米之间,一般在 米左右。 地貌单元:第 15 勘探线间属沟谷类型,第 517勘探线间属冲积平原型。 海拉尔河为本地区的主要区域性河流,由东向西流经矿区北侧,其距离井田较远,对井田开发无影响。 胜利河流经本区南部后注入海拉尔河,全长约 35 公里,汇流面积约 97 平方公里,该河冬季干涸,夏季畅流,汛期水量聚增,最大流量为 ,最小流量为 3。 大雁煤业公司于 1991 年投入大量资金对胜利河进行了改道,其对井田开采已无影响。 本区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燥风大,夏季湿润短促,秋季气温骤降,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为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 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76。 C,最低气温为 176。 C ,最高气温为 +176。 C ,年平均风速为,最大风速为 23 m/s,风向多为西南,降雪期为每年 9 月到翌年的 5 月中旬,结冻期为每年 10 月至翌年 4 月末,冻结厚度一般在3 米左右,并有岛状永久冻土层。 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为,对照地震裂度为 6 度。 区内地势平坦,海拨标高 ~ ,有人工河流三条,自北向南流,与该区东侧七星河汇合,流入绕力河注入乌苏 里江。 气象 本区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燥风大,夏季湿润短促,秋季气温骤降,年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年平均降水量为 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 毫米,年平均气温为176。 C,最低气温为 176。 C ,最高气温为 +176。 C ,年平均风速为,最大风速为 23 m/s,风向多为西南,降雪期为每年 9 月到翌年的 5 月中旬,结冻期为每年 10 月至翌年 4 月末,冻结厚度一般在3 米 左右,并有岛状永久冻土层。 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g)为,对照地震裂度为 6 度。 区内地势平坦,海拨标高 ~ ,有人工河流三条,自北向南流,与该区东侧七星河汇合,流入绕力河注入乌苏里江 本区属大 陆 性气候,温差较大,最低温度达 39℃ ,一般 20~ 30℃ ,每年 11 月至 4 月为结冻期,冻土带深度达 20 米左右,夏季最高温度零上 38℃ ,雨 季 集中在 9 月份,平均降雨量约 452~ 737mm。 4 地质特征 矿区范围内的地层情况 一、 地层 大雁 一矿则位于 大雁矿区位于大兴安 岭西麓海拉尔河中游,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管辖,矿区东接牙克石市,西连海拉尔区,南邻巴彦嵯岗苏木,北至海拉尔河与陈巴尔虎旗相望。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 120176。 30′ 56″ 120176。 37′ 18″ ,北纬 49176。 13′ 11″49176。 15′ 00″。 二、 构造 区域内构造以断裂为主,地层基本是单斜状产出。 断裂方向以近东西向的走向断裂及南北向断裂为主。 区内无岩浆岩侵入。 白垩系侏罗统大磨拐河组地层单位地层性状比 例1: 20 0煤岩层名称厚度最小 最大平均中砂岩(老 顶)18煤 层细砂岩(老 底)砂岩(老 顶)19煤 层细砂岩(老 底)中粗砂岩(老 顶)25煤 层中细砂岩(老 底)中砂岩(老 顶)26煤 层中细砂岩(老 底)岩性描述硬质胶结坚硬半暗型半暗型为主层状解理逐渐出现增厚层状解理逐渐出现增厚半亮型光亮型煤硅质胶结坚硬硅质胶结坚硬半亮型光亮型煤为主坚硬普遍发育致密成块状结构以光亮型煤为主致密成块状结构2232272232272535302535302530263025262925 5 井田范围内和附近的主要地质构造 一、 地层 本区附近出露的地层有 中生界白垩系下统梅勒图组的酸性熔岩和碎屑岩,大磨拐河组的凝灰碎屑岩、泥岩、砂岩、煤 层及伊敏组的泥岩、粉砂岩及煤层;新生界第四系的松散沉积 物。 现将地层概况由下到上分述如下: (一)、白垩系下统梅勒图组 (K1m): 本组地层在煤田内大面积出露,是煤系基底,系指广泛发育于大兴安岭各地的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并含有酸性熔岩和碎屑岩的一套地层,其岩性主要由紫 灰紫色 黑色的拉斑玄武岩,气孔杏仁状玄武岩和安山玄武岩所组成,顶部夹薄层凝灰岩或角砾岩,该地层平行不整合于九峰山组之上,与大磨拐河组呈不整合接触,其厚度在 200260 米之间。 (二)、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 (K1d): 本组地层全区发育,为本区最有经济价值的含煤地层,根 据岩性特征,岩石组合及含煤情况,可划分为上、中、下三个 岩段。 ① 、下部泥岩段: 本段地层主要由河流、湖泊相含砾泥岩、砾质砂岩、湖泊相泥岩、沼泽相砂岩、泥炭沼泽相煤层所组成 ,含煤性高 ,共含煤层 4 层 ,即: 3 3 3 36 号煤层,全部煤 层为全区不可采。 本含煤段的厚度为 24110 米,平均 米,其沉积厚度 变化较大,系由于沉积基底凸凹不平所致,由下到上分别描述如下 : 底部砾岩层:厚度不大、分布不普遍,偶见于个别钻孔之中,岩性为灰白 灰绿色,砾石成份以凝灰岩为主,但夹有玄武岩,砾径在 米之间,分选和磨圆度较差,呈棱角或次棱角状,凝灰质胶结的风化壳残积砾岩层,厚度一般在 12 米之间,与下伏甘河组呈不整合接触。 泥岩砂岩层:位于本段地层的中下部,含 3 36 号两个煤层,岩性特征为灰 灰白色,块状,层理不发育,泥质和凝灰质胶结,含植物化石碎片的中砂岩、粉砂岩和泥岩。 厚度一般在 3545 米之间。 含砾泥岩层:位于本段地层的最上部,与上覆中部含煤岩段为 6 连续沉积, 一般多呈灰黑色,灰褐色次之。 砾石成份以凝灰岩为主,粉砂岩和玄武岩次之,分选和磨圆度极差,砾径一般在 米,生产实见砾径大者可达 米,含砾量约 1%左右,由于该岩层特殊,且岩性稳定,因此可以做为全煤层的对比标志。 ② 、中部含煤岩段: 本段地层为一矿现生产揭露最多的含煤段地层,其主要由河流相砂岩、粉砂岩、沼泽相粉砂岩、泥炭沼泽相煤层和薄层河床砾质砂岩、粗砂岩以及湖泊相泥岩所组成,含煤性高,共含煤层 18 层,其中 1 19 号煤层全区可采。 ③ 、上部泥岩段: 本段地层整合接触于中部含煤段之上,是一套深水湖泊相地层,岩性以砂岩为主,夹薄层中、细砂岩。 岩性特征为灰 灰白色,泥质和凝灰质胶结,泥岩呈块状。 在下部细砂岩中具有因碎屑物质的颜色深浅不同而构成的水平层理,局部含碎屑植物化石,风化后松散易落。 因本区构造原因,该地层在走向或倾向上除厚度变化外,其岩性还是相当稳定的,为此可以作为全区地层对比的主要标志。 本段地层的厚度为 55124 米,平均厚度 100 米。 大磨拐河组地层最小厚度 239 米,最大厚度 566 米,平均厚度451 米。 其含可采和不可采煤层 22 层,煤层平均总厚度 米,含煤系数为 %。 (三)、白垩系下统伊敏组 (K1ym): 本组地层平行不整合于大磨拐河组地层之上,主要由湖泊相泥岩、粉砂岩组成,并夹有河流相的粗、中、细砂岩和泥炭沼泽相的煤层和炭质泥岩,含煤性底。 (四)、第四系海拉尔组 (Q): 本组地层属未胶结的疏松沉积层,由上部腐植土、风成砂、下部砾石、粘土和亚粘土组成,最小厚度 米,最大 厚度 米,平均厚度 米,与下伏伊敏组呈不整合接 触。 本区域地层见表 2: 7 区域地层一览 表 2 三、 构造 界 系 统 组 符号 厚度 ( m) 岩 性 变 化 情 况 化石种类 中 生 界 白 垩 系 下 统 伊 敏 组 K1ym 233850 主 要 为 泥 岩和 粉 砂 岩 ,夹细 、中 、粗 砂岩 、煤 层 及 碳质 泥 岩。 与 下部 地 层 整 合接触。 含 蕨 类 、银 杏 、铁 杉等植物化石。 大 磨 拐 河 组 K1d 200620 为 主 要 含煤 组 , 含 煤20 余层, 17个可采煤层。 主要含费 尔 干 蚌 ,叶 肢 介 费尔 干 蚌 视近 种 , 蕨类 、银 杏 及铁杉。 梅勒图组 K1m 150370 上为泥岩 、砂 岩 和 薄煤 层 ,中 为 中基 性 熔 岩 ,下为泥 岩夹玄武 岩 和 薄 煤层。 龙 江 组 K1lj 5001200 上部为凝灰 碎 屑 岩 ,下部 为 中 酸 性熔岩。 8 煤层赋存状况及可采煤层特征 本区含煤地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即上部伊敏组和下部大磨拐河组。 其中:大磨拐河组的 1 1 2 26。 岩石性质、厚度特征 详见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表 13: 表 13 辉绿岩岩床统计表 床号 岩性 厚度( m) 面积( km2) 相应层位 1 辉绿岩 ~ 8 号煤层 2 辉绿岩 ~ 10 号煤层 3 辉绿岩 ~ 12 号煤层 井田内的水文地质情况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本区含水层以煤系风化裂隙带含水层为主,风化带以下煤系孔隙含水层为辅。 本区第四系基本不含水(仅在井田西部砂砾层含水),但却是大气降水渗入煤系地层含水层的良好通道。 地下水有较完整的循环系统 ,即 :补给、径流、排泄过程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是由南南东向北北西,也就是由南南东补给,排泄 于北北西方向,井田内地下水的水质类型为 HCO3Ca 水,矿化度为 366428 毫克 /立升。 矿区内含水层及隔水层 本区的含水层可分为如下四类: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煤系风化裂隙带含水层、煤系内孔隙含水层及煤层裂隙含水层。 ① 、第四系孔隙含水层: 本区第四系地层全区发育,以不整合接触的方式直接覆盖于煤系地层之上,厚度约为 米 米 ,为多层结构的松散层,以亚粘土、风成砂、粘土层、粉砂、细砂和砂砾层为主。 井巷工程证实,井田内大面积的沉积层是透水而非含水的沉积层,是大气降水的 良 9 好通道,仅在井田西部第 16 勘探线以西发育的砂砾层为含水层,静水位标高约为 640 米 644 米,单位涌水量 q= 升 /秒 .米,因其面积小、厚度薄,其含水量和供水意义不大,是含水中等偏小的含水层。 ② 、煤系风化裂隙带含水层: 该含水层分布在第四系覆盖下的煤系风化带内,是本区的主要含水层。 在风化带深度内,由于风化作用导致煤层裂隙发育,砂岩疏松孔隙增大,煤层裂隙和砂岩孔隙成了地下水赋存空间和导通渠道,在此深度内的泥岩,由于赋存浅、压力小,受风化作用影响,也失去了隔水作用。 经井巷工程实 见证明,在煤系风化带内,地下水不是赋存在煤层、砂岩层等单一含水层内,而是赋存于整个风化裂隙带内,如:一矿东二、西四两个采区风井和排矸井是在 32 煤层底板和 28 煤层中沿地层倾斜方向掘进的,由于它们的疏干作用,在回采位于风化裂隙范围内一区段的 2 27 煤层时,发现其含水已被超前疏干。 ③ 、煤系地层内孔隙含水层: 在煤系风化裂隙带以下部分,煤层的围岩可构成承压含水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