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ba发展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要求给予办学者足够的自主权,比如招生制度、学费控制等,最好由办学方 自己考虑。 MBA 办学是一个系统商业工程,在经营上实质和经营商业机构没什么两样。 2020 年教育部给了北大国际 400 个招生名额,但北大国际由于师资等问题没有要这么多, 2020 年北大国际想多要几个名额,教育部却批示不能给那么多,给办学机构带来很大的限制。 三、建立有效竞争体制和淘汰机制,使得办学机构之间的竞争由现在垄断色彩的变相保护转为真正的市场决定,不然 MBA 教育很难继续获得长足发展。 未来构想 当市场真正是一个开放、竞争的市场,各种层次的管理教育产品都会得到发展, 包括 MBA、 EMBA,甚至各种培训。 美国只需三个博士、一个律师、一个美籍会计师;办公室有 25 平方米即可注册一所大学,但得到最大认可的还是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等。 中国将来也会是这样。 三、国内 MBA 教育面临的问题 体制问题 谈到制约中国商学院的发展因素问题, “体制 ”一词也常常成为非难的理由。 在中欧这种 “体制外 ”的商学院获得不可否认的成功的时候,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 “体制内 ”的学校备受关 注。 但我们强调商学院独立性的同时并不认为处在综合类大学内会对商学院的发展形成多大瓶颈。 相反独立办学的商学院的文化沉淀值得商榷,以访问教授为主的独立商学院很难形成学校的人文传统和文化积淀,这对管理教育这门软科学来说是不利的。 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商学院院长举例说,商学院的教师应该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阔的视野,比如自己与法学院教授的交流就可以碰撞出一些新思 路。 当然商学院的独立性有利于管理学院按照管理教育自有的规律来办学,另外,管理学院的办学资源可以更充足一些,教师的收入也可以更高些。 另外在案例开发方面取得 的学术成果也应该得到较好的承认,由于过去在认识上的问题,一些案例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使教师缺乏积极性,制约了国内案例教学的进步。 市场较混乱 近年来,国内经济对高水平管理人才的需求陡然加大,因此导致 MBA 教育有利可 图。 接踵而来的便是各种各样的 MBA 项目令人眼花缭乱,以至良莠难分,教育质量和教育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 有些院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放松 MBA 招生条件和文凭发放条件,不顾师资局限,盲目扩大招生数量,导致整体教育质量下降。 生源不理想 生源问题的产生主 要有两大原因。 首先,中国目前实行的联考从本质上说将选拔 变成了应试,不能有效地筛选人才。 考试的科目主要包括政治、英语、数学、管理、语文 5 门课。 (现在已改为三门,英语、综合考试、管理 )尤其是政治等科目需要大量 记忆,许多有实践经验、发展潜力、值得培养的人,往往工作繁忙,没有复习时间,在考试中处于劣势。 业内人士提出,要改革国内 MBA 的考试录取制度,如向国外的 GMAT 考试方式靠拢,用综合考试代替某些单科考试,将选拔性考试改为资格性考试,重视面试在选拔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符合 MBA 专业特点的、有效规范的面试方法。 其次, MBA 报考者及学员的成分越来越杂,年龄越来越轻,学历越来越低。 有调 查显示,读 MBA 的通常有四类人:一、具求知心态的企业管理人员;二、工作不太顺利的年轻人;三、一些学历不高,工作待遇不理想的人;四、看中了 MBA 这个庞大的 同学群体的人,他们已有现代的管理知识和管理实践经验,认为学 MBA 最重要的是在名校结识一批未来的管理精英,结一张硕大的 “关系网 ”。 而现在,第二类和第三类人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 MBA 生源的结构五花八门,一些人并不具备学习 MBA 的潜质。 师资不过硬 MBA 的师资在国 际上是有条件的:有博士学位;有研究成果;有综合实际能力。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认为,国内 MBA 教育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师资力 量不行。 吸引国际一流的教授来校任教需要大量经费,目前经费问题还不能完全解决。 南京大学商学院赵曙明院长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兼职教授,他认为,目前国内很多 MBA 教师还不能胜任 MBA 的教学工作。 MBA 教师不仅理论知识要过硬,而且实践经历也很重要。 这正是国内MBA 教学人员缺乏的。 教学太传统 管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管理人才为目的的 “高级职业教育 ”,而中国多数 MBA 院校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影响,首先是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其次是教材缺乏,且多与实际商战有距离;三是案例缺乏;四是忽视培养 MBA 精神。 所谓 MBA 精神,主要指崇尚自由竞争、个人奋斗、冒险和创业,强调个人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事成效。 而国内许多 MBA 院校对培训 MBA 学生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所需的 MBA 精神却重视不足。 市场期望过高或过低 现在许多学校在推广课程项目的时候都宣称要培养 “高层次管理人才 ”,这其实 是一个很含混的概念。 按照市场发达国家的标准,商学院除部分院校招收本科学生外 ,主要在提供三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教育课程: MBA、 EMBA和短期课程培训。 MBA 提供给那些有着三年以上 (国外多为两年 )工作经验的人士,通 过严格 的基础 训练, 为其开 始 管理 工作生 涯做准 备(Beginningcareer),主要为企业培养中、基层管理者,是提 供一种 “通行的管理语言 ”。 EMBA 面对的应该是有着八到十年管理经验的人士(mid career),他们需要的是提供更为精到的管理教育,以扩大视野,驾驭更大的局面。 至于短期课程 培训,由于它不像前两种培训那样提供学位,在国内受到了一些冷落。 但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培训课程。 商业世界瞬息万变,再加之外部世界的变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外需要时间经济、内容精辟实用的知识充电。 在国外这样的课程深受欢迎,许多大公司的 CEO在个人履历中还以参加过著名商学院 的课程培训为荣 (比如哈佛的 Advanced Management Program)。 尽管中国 MBA 目前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一批优秀的管理者也在用他们的业绩证明中国的 MBA 教育。 有调查显示, 95%的 MBA 毕业生认为对他们的事业发展帮助很大或较大; MBA 毕业生中担任企业中高层管理职务的比例由入学时的 54%上升到 %,其中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比例由入学时的%上升到 33%。 四、中国商学院未来所面临的挑战 MBA 在中国走过 10 多年的历程,经历了两大转变,即 MBA 的教学体系从单纯地照搬 国外模式到转变为目前充分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再设计, MBA的社会影响力从不被重视转变为目前成人学历教育的热点,然而,中国的 MBA教育毕竟起步不久,不仅存在诸 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在未来两三年内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诸多挑战。 优秀生源的竞争 中国加入 WTO 以后,再经过两三年,中国的保护期将会过去。 而中国将面临国际 化的竞争,毫无疑问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他们会进来。 哈佛、沃顿、斯坦福等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都会直接来华办学。 那时,这些顶级的商学院将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的 首选。 为此,打造中国世界级的商学院成为国内一流商学院的当务之急。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表示,虽然在短短十几年发展过程中,上海交 大管理学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和国外的商学院,特别是著名商学院相比差 距仍然很大。 这个现象在国内各大商学院都比 较普遍。 这个差距首先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差距,我们的老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国际上的差距。 遭 PMP、 MPA 的分流 由于引入比 MBA 晚许多, MPA(公共管理硕士,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PMP(项目管理专业人员,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在国内还未形成供 求市场。 但专家预测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MPA 的需求将不逊于 MBA。 而 与 PMP 相关的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简称 PM)职业 在西方国家更是炙手可热 ,美国《财富》杂志预测,项目管理 PM 将成为 21 世纪的首选职业。 毫无疑问,原先打算报考MBA 的人要有一部分分流到 PMP、 MPA 中。 国外教育机构的引入 据了解,在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大力推动下,全球最富盛名的 MBA专业巡展 World MBA Tour 今年 11 月将首次在上海和北京亮相。 据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的老师介绍,参展学校是全球 200 多所一流的商学院。 随着中国的入世,这些国外一流大学都已虎视眈眈,瞄准了中国巨大的教育市场。 国外学成归国人员 来自 国外归国人员的力量也不可小视。 这些人在国外呆了一段时间,对国外的商业行情比较熟悉。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无疑将给中国培养的MBA 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上带来冲击。 跨国公司自己办学 摩托罗拉公司在天津创办了自己的学校,专门出资培训自己公司的工商管理人才。 而入世之后,更多的跨国公司也将采取同样的措施。 这些公司往往财力雄厚,培养人才的针对性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又无疑分流了中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五、中国 MBA。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