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三(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三)点面结合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四)动静结合 (或相衬) (五)欲扬先抑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六)衬托、烘托 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主要从环境、背景的角度。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衬托 可分为正衬(映衬)和反衬两种。 注意与对比的区别。 [双调 ]清江引 秋怀(元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鹿柴(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七)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九)比喻、象征、夸张等 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作用 :( 1) 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 2)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贺知章 《 咏柳 》 :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江上看山(宋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古代诗歌鉴赏之三(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