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该史观强调以 ‚ 全球眼光 ‛ 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的历史观。 44 “全球历史观 ‛ 是 20世纪下半期 , 伴随着对‚ 西欧中心论 ‛ 或 ‚ 欧洲中心论 ‛ 的批判而在学术界出现的一种全新史观。 早在 20世纪 50年代 , 巴勒克拉夫就主张用全球观点来考察历史。 70年代他又指出: ‚ 建立 全球历史观 ―― 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 、 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 ―― 是当前的主要特征之一。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 《 全球通史 》 中指出: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 ‚ 它 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 , 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 45 在关于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 、 关于世界近代早期 ( 14001800或 15001750)的历史定位等问题上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的价值。 46 (二)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 ‚ 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 ‛ 钱乘旦 现代化是 ‚ 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 ‛ ,它 ‚ 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 ‛。 罗荣渠 47 现代化史观 :又称 ‚ 一元多线 ‛ 历史发展观。 该史观 认为 :现代化是近现代史的主题;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多层面同步转变的动态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因,即 ‚ 一元性 ‛。 在同一生产力状态下,不同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复杂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千差万别,但可以归纳成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任何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都不是单向度的、静态的,而是多向度的和动态的,即 ‚ 多线性 ‛。 48 罗先生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 突出以生产力标准代替生产关系标准作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客观主导标准 ,认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种根本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社会生产力: 原始生产力、农业(含畜牧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 自有文字以来的历史时期,文明的演进大约经历过四个阶段:原始农业文明、古典农业文明、原始工业文明和发达工业文明。 49 现代化史观认为,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所主张的 ‚ 五种社会形态单线依次演进 ‛ 的观点是错误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动力固然是 ‚ 一元 ‛ 的,但并不是单因素的,而是多因素的、互动的,是一种 合力。 同一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可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不同的社会结构,这就造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多种道路或模式并存的局面。 50 按照现代化理论的解析, 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通常所说的‚ 近现代 ‛。 ◆ 政治现代化 的特点为民主化和法治化。 ◆ 经济现代化 的特点为工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 社会现代化 的特点为城市化、福利化、流动化和信息传播。 ◆ 个人现代化 的特点为开放性、参与性、独立性和平等性。 ◆ 文化现代化 的特点为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普及中等教育等。 51 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 、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 、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 第一次现代化 ; 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 、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 、 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 、 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是 第二次现代化。 52 现代化具有一种扩张的本能 , 从一开始这种本能就非常强烈地表现出来 , 它由欧洲西部推向整个世界 , 进至今日 , 世界上已没有一个角落没有受到现代化的波及 , 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 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 , 政治 、 经济 、社会 、 个人和文化等领域的变化是一种知识化为主要内容的 新现代化 , 在不同的领域出现了新的特点。 53 现代化史观主要适合考察近现代历史。 现代化史观要求我们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 罗荣渠 指出: ‚ 以现代化为中心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必须重新建立一个 包括革命在内而不是排斥革命 的新的综合分析框架,必须以现代生产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国际性整合等综合标志,对一个半世纪的中国大变革给予新的客观的历史定位。 ‛ ‚ 当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新进展是在 ‘ 革命 ’的传统范式之外出现了 ‘ 现代化 ’ 这个范式。 ‛ 54 钱乘旦 主张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并进而主张 ‚ 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 当代中国的主题是现代化,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也是现代化,这两点是以现代化为主题创建新的学科体系的 时代与学术基础。 以现代化为主线,世界近现代史可以分为准备、起动、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现代化的全球扩张、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首尾相接,组成了完整的世界现代化过程。 55 现代化史观 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史学框架 , 科学地阐释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 ,建立了宏观的史学框架 , 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56 (三)文明史观 “ 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 ‛‚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 胡锦涛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刘宗绪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 马克垚 57 文明史观 主要观点 文明史观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文明史观在国际学术界由来已久,其肇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的 《 风俗史 》 开创了文明史研究的先河。 文明史观的创立者是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其代表作是 《 西方的没落 》。 58 英国学者汤因比对文明史观进一步发扬光大,他倾其一生精力,出版了巨著 《 历史研究 》 ,通过对近 6000年来出现的 20多种文明形态的比较研究,以其创立的挑战和迎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 我国翻译出版了一系列文明史的专著,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伯恩斯等人的 《 世界文明史 》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的 《 西方文明史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著的 《 文明史纲 》 等,文明史观被引进中国。 59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文明史的研究热潮,一些高校和研究部门,专门设立了研究文明史的学术机构,如东北师范大学于1999年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 马克垚 是我国文明史观的主要倡导者。 他所主编的 《 世界文明史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是我国面向 21世纪的课程教材,他在该书 ‚ 导言 ‛中,集中阐释了文明史观。 60 马克垚认为: 文。新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新 辩 辨 美 特 --基础 爱教育事业 爱自己: 尊重、珍惜、发展 爱学生: 尊重、信任(期待)、严格要求、公平、理解和宽容、 放飞 ………… --前提 社会、人、教育 --顺势、借势、造势 教育思想: 教育观、学生观、师生观 --遵循规律(投“机”取“巧”) ( 1)教育观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或是引导人的学习的活动。 教育的功能:
后果意识 效率意识 对应意识 预防意识 如何系统强化“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点 突出“系统强化”: 专业知识要丰富 管理学科知识 心理学科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 法律学科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 如何系统强化“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点 突出“系统强化”: 安全认识要到位 组织能力认识 组织制度认识 参与人员认识 客观环境认识 预防技术认识 应对方法认识 责任后果认识 „„
020年 5月 11— 13日审核申请表,同时提交二代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复印在一张 A4纸上。 审核地点:老干部活动室。 办卡范围:在职职工、博士后、在人事处登记的劳务派谴人员。 使用培训:发卡之日,时间另行通知。 公务卡申请书填写 机票政府采购的实施 ( 1)财政部 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加强公务机票购买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
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 77年,共出版25600号。 无线电广播在中国的发展 大陆报 ——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1923年上海)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1926年东北)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 1928年 8月) 二 .大陆广播影视的普及 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 《神女》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中国老一辈电影明星 渔光曲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ow blue green purple五个词。 2)学生能听懂指令反应颜色。 难点: “ green”一词的字母组合 “ gr”“ gr”的发音较难把握,教师要多带读读。 Step 1 Warmup1 Greeting 2 Let’s do. 教师或学生发指令,其他学生按指令做动作。 Step 2 Presentations and practices 1 Task (Learn the
四是增加了为违法行为非法提供场所和条件的法律责任。 ( 12123) • 五是增补了部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124) • 六是强化检验机构和认证机构法律责任( 13 139) • 七是增加对行政累犯的处罚( 134) • 八是增加了对拒绝、阻挠、干涉执法的处罚( 133) 法律责任 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 • 在刑事责任方面:食安法 121条 第一百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