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灾害减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岩,厚达 1252 米,其中矿产不多,形成土壤较贫;但顶部剥蚀面附近有时产次生方解石矿,多有社队开采。 石炭系 约 4亿年 — 5亿年期间,武隆上升为陆地处于剥蚀,造成上志留系及全部泥盆系底层的缺失, 石炭系地层仅熊永先先生于 1943 年在羊角矿东坡 — 地采得有孔虫化石,确定有石炭系存在,说明石炭系时 21 武隆曾一度为海,再以海退造成剥蚀而结束石炭系的历史。 二叠系 除下统以浅海沼泽相开始,上统以海陆交互相开始,古统界处是有成矿的底部优势,使梁山组与龙潭组在武隆成了最重要的含矿层位,武隆的煤,铁,铝土,硫铁矿的产出与此有关。 梁山组厚度 2— 14米,岩性为含铁绿泥石,褐铁矿,菱铁矿,白铁矿,粘土矿,铝土矿,以及上部炭质页岩……沉积物的气候指示:当时川东包括武隆气温是异常温暖的。 就全球而论 C— P 纪时期,世界上十大冰期 时期。 但在二叠纪我国南方不但不冷,而且成煤。 初期海浸和异常湿热的气候条件是两扇组成为重要含矿层的条件,赋予了著名的“涪陵式”铁矿的产出地在武隆(铁矿),以及重要的铝土矿,粘土矿,稀散金属在武隆的分布。 龙潭组(吴家坪组),底部在羊角为厚约 10 米的粘土质页岩,粉砂岩夹灰岩薄层及煤层,硫铁矿层,在江口吴家坪租底部为不足 3 米的粘土及煤层硫铁矿层,总观龙潭组是从东向西沙泥质增多,煤系地层逐渐增厚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是武隆重要的化工原料 —— 硫铁矿及可燃性矿产 —— 煤的产出层位,硫铁矿是浅海相火山喷溢沉积成矿的,与峨眉山期 玄武岩的喷发有关。 三叠系 下统为海相沉积,泥灰岩,灰岩,中统是一套滨海 —— 浅海相沉积,上统为滨 —— 浅海相岩屑石英砂岩夹煤系地层。 在嘉陵江租底部有质纯的石灰岩,是水泥原料优良的石灰质材料,在大冶组之顶部有 22 天然水泥原料 —— 泥灰岩及轻化工原料白垩的产出,在西部地层中,三叠系最低部有含油的叶岩及泥灰岩并见有其现实。 侏罗系 为陆相碎屑岩 —— 岩屑石英砂岩,泥质页岩,粉砂岩加少许常含生物化石的石灰岩。 本系地层下统之珍珠冲组在武隆青杠有赤铁矿及菱铁矿产出,侏罗系地层中在武隆有孔垄产出。 第四系 第四纪有河流阶地沉积, 溶洞沉积和洞穴堆积,溶洞型沉寂中产出车盘磷矿,在洞穴堆积中有丰富的古脊动物化石,连同上述的恐龙化石一起是武隆珍贵的化石产地。 武隆县地层岩性简表 表 1 界 系 统 地方性地层名称 代号 主 要 岩 性 厚 度 ( m) 新 生 界 第 四 系 全新 Oh 现代河床漫滩及心滩,为细砂、砂、砂卵石,残坡 积物。 0~20 更新 QP Ⅰ Ⅲ级阶地,为冲积砂、砾卵石层,残积粘土及古溶洞中的洞穴堆积物。 0~34 中 生 侏 罗 系 中 下 统 上沙溪庙组 J2s 紫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黄灰色块状长 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不等厚互层。 1480~1719 下沙溪庙组 J2xs 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块状岩屑长石砂岩。 底有 10m 左右灰黄色中厚层 ~块状岩屑长石砂岩。 371~465 新田沟组 J2x 上部为灰色厚层岩屑长石砂岩与灰色粉砂质页岩、页岩互层;下部为灰绿色粉砂质页岩夹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120~250 23 界 J 自流井组 J12z 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第一 段岩性为灰黄、灰黑色页岩夹介壳页岩及中 ~薄层介壳灰岩,底部为灰黄色介壳粉砂岩;第二段岩性为深灰、灰黄色页岩夹泥质粉砂岩及细粒岩屑石英砂岩;第三段岩性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夹粉砂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154~300 珍珠冲组 J1z 下部为中厚层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含炭质页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 188~213 中 生 界 三 叠 系 T 上 统 须家河组 T3xj 为一套滨湖沼泽相含煤地层,按其岩性可划分二个亚组。 下亚组( T3xj1) 下部灰黑色炭质页岩及深灰色粉砂质页岩夹煤线;中部为灰白色厚层 ~块状长石岩屑砂岩夹少许页岩;上部为灰黄、青灰色粉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夹煤线及钙质砂岩。 上亚组( T3xj2)灰白色厚层 ~块状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数层砾岩透镜体及炭质页岩。 134~200 中 统 雷口坡组 T2l 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 第一段岩性下部为灰、浅灰色中 ~厚层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夹少许角砾状灰岩;中上部为灰黄、灰绿色含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第二段岩性为紫红色、灰绿色粉砂质页岩;第三段岩性为灰、黄灰色中 ~薄层泥质灰岩夹钙质页岩。 115~561 下 统 嘉陵江组 T1j 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 第一段岩性为灰、浅灰色中 ~薄层灰岩夹鲕状灰岩及少许白云质灰岩;第二段岩性为灰色中 ~厚层白云岩、灰岩及盐溶角砾岩;第三段岩性灰、浅灰色薄 ~中 ~厚层灰岩夹少许白云质灰岩;第四段岩性下部为浅灰、灰色厚 ~中厚层白云岩,上部为盐溶角砾岩夹灰岩、白云岩。 425~591 飞仙关组 T1f 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 第一段岩性为灰黑、黄灰色页岩及薄层含泥质灰岩;第二段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灰色薄层含泥质灰岩或暗紫色含钙质页岩夹浅灰色灰岩;第三段 岩性为深灰、灰色中 ~厚层灰岩;第四段岩性为紫红色钙质页岩夹灰黄色页岩及灰岩。 341~502 上 古 生 界 二 叠 系 P 上 统 长兴组 P2c 浅灰色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上部含少许燧石团块, 顶部有 1m中厚层含泥质、硅质灰岩。 95 龙潭组 P2l 下段厚 灰白色粘土岩、粘土质页岩、炭质页岩,含黄铁矿晶粒;上段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含燧石团块及夹薄层硅质岩。 126 下 统 茅口组 P1m 下部为中厚层有机质灰岩;中部为灰、浅灰色厚层状灰岩,顶部含大量燧石团块及少许有 机质页岩;上部为浅灰色纯质灰岩。 377 栖霞组 P1q 深灰、灰色中厚层含有机质生物碎屑灰岩,下部夹 薄层灰黑色有机质页岩。 89 梁山组 P1l 灰绿、浅灰色粘土岩或铝土矿,含鲕状绿泥石透镜 体,顶部为灰黑色炭质页岩夹煤线。 3~8 24 下 古 生 界 志 留 系 S 中 统 韩家店组 S2h 黄色、黄绿色、灰绿色页岩夹薄层粉砂岩,偶夹灰 岩透镜体。 432~682 罗惹坪组 S2l 下段为灰黄、绿灰色页岩、粉砂质页岩,顶部及下部夹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 上段为灰黄、黄绿色粉砂质 页岩与薄层粉砂岩、石英砂岩互层。 642 下 统 小河坝组 S1x 黄灰、浅灰色块状、厚层状水云母石英粉砂岩夹页 岩。 362 龙马溪组 S1l 下部为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水云母页岩,笔石化石丰富;上部为浅黄、灰绿色粉砂质或水云母页岩夹粉砂岩,笔石化石稀少。 177 奥 陶 系 O 上统 五峰组 O3w 灰黑色炭质页岩、炭质硅质页岩,含大量黄铁矿晶 粒及结核。 10 临湘组 O3l 黄绿灰色厚层状含泥质灰岩,含细晶黄铁矿。 11 中 统 宝塔组 O2b 灰色中厚层龟裂纹灰岩,含 生物碎屑。 17 十字铺组 O2 s 灰色厚层 ~块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有厚 灰绿色泥质灰岩。 11 下 统 湄潭组 O1m 中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具瘤状构造,厚 14~30m。 上、下部主要为灰绿色、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结核灰岩、粉砂岩。 218~333 大湾组 O1d 上部为灰绿 ~黄灰色页岩及薄层粉砂岩;中部为灰绿色块状生物碎屑灰岩夹瘤状灰岩,底夹生物碎屑灰岩。 166 红花园组 O1h 灰色块状厚 ~中厚层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80 桐梓组 O1t 上部为 含钙质页岩与生物碎屑灰岩互层;中部为灰、深灰色中 ~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下部为灰、深灰色钙质页岩夹厚层含生物碎屑灰岩。 194 寒 武 系 ∈ 上 统 毛田组 ∈ 3m 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白云 岩,钙质白云岩呈不等厚互层。 122~242 后坝组 ∈ 3h 浅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白云岩。 318~379 中 统 平井组 ∈ 2p 下部为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中上部为 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局部含食盐假晶。 393~442 石冷水组 ∈ 2s 浅灰、黄 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夹少量角砾状白云岩、粉砂岩及灰岩。 211 高台组 ∈ 2g 下部为灰、灰绿色页岩,薄层状粉砂岩夹薄层至中厚层状灰岩及其透镜体;上部为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灰岩、白云岩。 66~75 25 3)水文地质 武隆县多年降水量 毫米。 降水受立体气候影响,时空分布不均。 一般降水量最多的是六月份,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 % ;一般降水量最少的月份是一月份,仅为全年的 %。 降水量随海拔高程的不同而变化明显。 武隆县处于新华夏曦第三沉积代四川盆地东南缘川东褶皱带于云贵高原北段之大娄山 褶皱带的交汇地带,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根据地下水在介质中富存的条件和特性,全县可分为三个地下水类型区及五个亚类区 武隆县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分级表 表 2 ( 1) 碳酸岩岩溶水区:分为碳酸岩岩溶水和碎屑岩夹碳酸岩岩溶水两个亚类区。 分布较广,遍及县境内各褶皱轴部,出露于地 下 水 类 型 亚 类 富 水 性 碳 酸 岩 岩 溶 水 碳 酸 岩 水 量 丰 富 碎 屑 岩 夹 碳 酸 岩 水 量 中 等 水 量 较 贫 孔 隙~ 裂 隙 层 间 水 碎 屑 岩 水 量 中 等 基 岩 裂 隙 水 层 间 裂 隙 水 水 量 中 等 水 量 贫 乏 风 化 带 网 状 裂 隙 水 水 量 贫 乏 水 量 较 贫 26 断裂带等部位,主要地层岩性为寒武系,奥陶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的灰岩,白云岩,白云灰质岩,以及奥陶系二迭和三迭系的部分碎屑岩夹碳酸岩。 ( 2) 碎屑岩孔隙~裂隙层间承压水一个亚类区。 贮存在沉积稳定,岩性变化不大,具有连续分布的上三迭统须家河组岩屑石英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叶岩及煤层众多碎屑岩夹孔隙~裂隙层间,分布于乌江,长坝,羊角,巷口,火炉,江口的褶皱翼部,地形上为单面山。 第四章 岩裂隙水区 :分为层间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两个亚类区了。 根据地下水贮存空间,裂隙类型划分为构造裂隙水和风化带网状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各向斜丘陵,低山区,由侏罗系的沙溪庙祖,自流井组及志留系地层的砂,泥岩组成。 二、武隆县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一)灾害类型 境内山高坡陡 ,雨量丰沛,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未作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其地质灾害空间发育分布情况不清楚。 目前只有一些零星地质灾害资料,据这些零星资料,区内发现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库岸再造、采矿引起地面开裂和水土流失等各类地质灾害点 56 处,其中危害面积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鸭江镇、羊角镇、土坝镇、长坝镇、李渡镇及县城新、老主城区。 1. 滑坡 滑坡发育,危害严重。 据统计武隆县境内 90%的地质灾害是滑 27 坡,尤其是 98 年汛期,区内暴雨连连,导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县城城区共发育地质灾害 10 余处, 合计体积 3000 x 104m3。 影响较大的有梓桐庙滑坡,滑坡面积约 x 104m2,由于处于人口密集区,变形现象十分严重,危及 319 国道及川湘公路,以及 1200 人和数十家单位的安全。 98年汛期喻家坝老滑坡又出现险情,危及 3000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鸭江镇滑坡,体积 80 x 104m3,将 40户、 260间住房完全摧毁;土坝镇滑坡造成当地居民住房垮塌 91 间、变形 124间。 影响较大的还有粮库滑坡,下渡口滑坡、油房沟滑坡等等。 2020年的 大滑坡更是震惊全国,给武隆县带来了巨大损失。 2. 崩塌 崩塌 发育、规模不等,危害严重。 如羊角镇南山崩塌,历史上曾多次发生。 羊角镇拟迁新址关滩于清朝雍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