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防灾等要求; 根据生活区的特点确定各个功能区域建筑面积比例; 科学地组织人流和车流。 人流、车流及生活垃圾通道***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19 宜分开布置; 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 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满足环保、安全等技术规范要求。 充分考虑住房室内采光、通风良好。 力求做到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污染和能耗; 合 理规划绿化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绿地率宜为30%— 50%,建筑密度宜为 25%— 40%,建筑容积率宜控制在 — 之间。 建筑布置方案 本项目规划为 1 幢,共 20 套 ,总面积 1996 平方米。 单套建筑面积 85 平方米 ;建筑结构为 框架结构 ,室内作简装修,符合基本生活要求。 交通组织 道路设计原则 ( 1)统一性原则: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0 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规划。 ( 2)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为主的道路尽量直达,达到环境的完整性。 ( 3)经济性原则:坡地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处理,尽量减少土方工程。 ( 4)合理性原则:道路走向顺应地势,并避免住宅前后无路 可走 的不利局面。 ( 5)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 交通道路体系 共用区内道路 空间构架 整体空间布局依据设计要点,居住建筑层数较为均匀。 整体空间是以 小区 绿地的大空间逐渐渗通到宅前的绿化中,再向下逐渐过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的空间体系。 活动空间 共用 区内部的活动空间 , 区内部的活动空间 主要有三大类;公共活动空间、儿童活动场及老年休闲活动场。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1 公共活动空间分为两个层次:一 是 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二 是 宅间活动区。 两者形成连贯的体系,相互渗透,满足不同的活动需要。 儿童及老年活动场地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开布置,满足一定的服务半径,内部布置活动器械和场地。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2 第五章 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 设计依据 (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2020); ( 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 93); ( 3)《公共建筑设计节能标准》( GB 501892020) ( 4 )《 城 市 道 路 和 建 筑 物 无 障 碍 设 计 规 范 》( JGJ 50— 2020); ( 5)《住宅设计规范》 (GBJ96— 86); ( 6)国家 、省、部相关法令、法规。 建筑功能布局 规划设计注重 建筑在 整个小区建筑体量、空间尺度等方面的协调,对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并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 本项目最大限度 地 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兼顾满足周边现***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3 状住宅的日照要求。 整个小区现代、简洁、大气 , 且内部空间经济实用,为小区创造整体的空间形象,各空间围而不合,自然过渡。 无障碍,节能及环保设计 ( 1)小区出入口处设有消防坡道兼做无障碍坡道,在每栋住宅楼入口处都设有无障碍坡道。 ( 2)本项目在施工图阶段要进行节能设计,符合国家及地方节能要由。 要优先选 用国家推广的环保节能建材。 ( 3)本项目在施工图阶段要进行环保及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建筑空间造型 本项目设计力求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对项目周围环境做详细的调查研究,造型设计时力求创造一个曲折动人的立面效果。 空间设计上力求现代新颖、简洁美观,色彩上也与周围的色彩、及建筑相协调。 整体造型为简洁的现代风格;强调不同的体量高低前后***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4 退台及色彩构成,功能舒适而美观;建筑色彩以浅赭色为主色,整体以暖色调为主,色彩统一明快,立面 丰富而挺拔、重点突出,具有非常 浓厚 的生活气息。 结构设计 设计依据 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国家颁发的现行规范、标准: (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20); (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20); (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20); (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20); (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20); (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 7)《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GB500112020); ( 8)《住宅设计规范》 (GBJ9686);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活荷载标准值 ㎡。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5 自然条件 : 基本风压值 W0=㎡( 50 年一遇); W0=㎡( 100 年一遇)。 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风振系数按荷载规范采用,地面粗糙度为表 C 类。 地震作用 本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结构 设计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屋面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板作承重结构,屋面板按上人屋面的使用荷载选用。 楼层结构:所有露面均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 楼梯结构:由于楼梯段水平投影长度不大于 3m,故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天沟:采用现浇天沟。 过梁:窗过梁以及门的过梁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并采用可兼做过梁的框架梁做窗过梁。 基础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梁。 根据场地地质材料报告,采用钢筋砼桩基础。 材料为混凝土标号: C30,钢筋采用 HPB335,HPB235。 桩基到持力层,***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6 一桩一基,桩基安全等级提高一级。 主要建筑材料 材质 ( 1)钢材: 钢筋:直径 ≤8mm , HPB235 钢; 8 mm<直径 ≤14mm , HPB335钢; 直径 ≥16mm , HPB400 钢或 HPB335 钢(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 2)砌块和砂浆:采用 页岩 砖,强度等级不小于 ,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小于。 给排水工程 设计依据 (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20 (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20 (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20( 2020版) (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 规范》 GB501402020 ( 5)业主的设计要求及各工种提供的有关图纸及资料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7 给水系统 ( 1)水源:生活给水由市政管网分别引入二条 DN200 给水管接至项目区生活储水池。 ( 2)用水定额及用水量:本工程设计共 20 户,最高日用水量约为。 排水系统 ( 1)最高日污水排水量 14M3/d。 ( 2)雨污水采取分流制。 雨水排入 河流 ,污水 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 城市污水 处理系统。 消防给水 ( 1)消防水量: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30L/s 灭火时间 2 小时。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30L/s 灭火时间 2 小时。 ( 2)水源:消防给水由市政给水 供给。 ( 3)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分 一个 分区,消火栓出水水压大于 50m 时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 4)室外消火栓系统:小区室外 , 设室外消火栓给水。 室外消火栓由市政给水供给。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8 ( 5)住宅区内均设置手提式灭火器。 ( 7)消防系统管道采用内外壁热浸镀锌钢管,丝扣或卡箍连接。 电气工程 设计依据 (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20) (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 98) (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 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 95) ( 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 95) 设计范围 ( 1)供配电系统; ( 2)电力设计; ( 3)电气照明设计; ( 4)自动控制与自动调节; ( 5)建筑物防雷保护与接地及电气安全;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9 ( 6)本工程弱电内容(除了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由建设方委托专业公司设计。 负荷等级 主体工程供电负荷按二级设计,其余配套公建均为三级负荷。 供配电设计 ( 1)供电 电源及电压:本工程由 城市公变 供电线路接入小区配电房后接入各户。 ( 2)供电系统:各单体电源就近接自设在小区内的变电所。 消防负荷、应急照明和高层的配套公用设施等均由引自不同的公用计量间(其电源接自两个不同的变压器出线回路)的两路低压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备用电源自投自复。 电力设计 本工程内全部为低压设备,电源从相关低压配电箱引来。 配电系统一般为放射式、树干式和混合式。 消防设备、重要负荷低压双回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 一般动力电源线选用阻燃型电力电缆,消防设备选用耐火电缆。 接地保护采用 TT***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0 系统。 电气照明设计 ( 1)照明电源:均为单相 220 伏电源,电源从相关低压配电箱引来。 ( 2)导线选择及敷设: 室内照明 采用 铜芯线 直埋或局部穿管敷设;小区道路照明供电电缆则沿路边绿化带穿管埋地敷设。 ( 3)应急照明设置:主要通道、疏散楼梯设疏散用的应急照明,疏散通道、楼梯及出入口设疏散指示标志灯,应急照明电源为双回路末端自动切换,备用电源自投自复。 建筑物防雷保护与接地及电气安全 本工程各楼建筑防雷按二级设计。 在各楼的屋顶 上设置明装避雷带 ;利用柱子内主钢筋作接地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的桩基、底板内钢筋网 作综合接地体,构成整个防雷接地系统。 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 1 欧。 为防止雷电波的侵入,进入建筑物的各种线路和金属管道均采用全线埋地引入,并在入户处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金属管道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本***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1 工程各幢楼做总等电位联结,卫生间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为防人身触电,选用的电气设备均与使用环境相适应。 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装符合电气安全规定。 所有插座配电回路(分体空调回路除外)均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漏电电流要求小于30mA。 所有电气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均应可靠接地,电气竖井内敷设专用的接地干线,配电箱至单相插座的接地极设一根专用 的 PE 接地线,所有安装高度低于 的灯具外壳都与专用 PE 线可靠连接。 弱电设计 三表联网管理系统 主要指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远程自动抄表,由中心计算机传输控制器。 采集终端和水、电、煤气计量表组成三表联网管理系统。 可随时调用系统内任一水表、电表、煤气表的数据。 有线电视系统 本工程的电视信号源引自当地有线电视网,设置一有线电视机房。 楼内信号采用分配 — 分支方式传输网络。 每户设***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2 一根有线电视信号线,进户线缆敷设至室内的家庭信息箱,经户内的家庭信息箱再敷设至户内的用户插座。 每户设二只终端插,电平 达 735db。 电话通讯系统 在小区管理处设一间电话通讯交接间,由市政通讯网引入的电话中继电缆在此交接箱内进行交接,在每幢楼的底层设一电话配线箱,由配线箱向每户敷设 一 根 二 芯电话线。 电话线缆经户内的家庭信息箱再敷设至户内的终端插座。 燃气工程 设计依据 (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20) ( 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 GB500282020) ( 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192020) 燃气系统设计 燃气由小区内 管道 接入各户。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3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H3838— 2020) (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 1996) ( 3)《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 1996) ( 4)《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 3020— 91) (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 ( 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 2020)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污染源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包括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 输的交通噪声。 施工场。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价。 ( 2)综合单价法是指项目单价采用全费用单价(规费、税金按规定程序另行计算)的一种计价方法。 综合单价法包括完成工程量清单中的一个规定计量单位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和风险费用之和。 除非招标人对招标文件予以修改,投标人应按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中列出的工程项目和工程量填报综合单价和合价。 每一项目只允许有一个综合单价,任何有选择的报价将不 予接受。
高在一个轻微的程度上依赖于声音的强度。 在说明一个声音的音高时,最好以一个标准的响度水平做参考 ,一个常用的标准就是 40分贝的影响水平。 音高与刺激持续时间的关系 持续时间以另一个不同的方式影响音高。 表现在刺激频率的临界时间。 音高于被试个体的关系 音高感觉的个体差异很大。 音高的差别阈限 (二)响度 响度的范围和测量 响度主要是由声波的强度(振幅)所决定的心理量,反映了刺激的强烈程度
计数据查询、报表打印等可以方便有 序地进行。 Access 支持 ODBC(开发数据库互连, Open Data Base Connectivity),利用 Access强大的 DDE(动态数据交换 )和 OLE(对象的联接和嵌入 )特性,可以在一个数据表中嵌入位图、声音、 Excel 表格、 Word 文档,还可以建立动态的数据库报表和窗体等。 Access 还可以将程序应用于网络
,做好教学仪器、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工作。 管理好各仪器药品, 每年定期清点,核对入帐 , 做到帐帐相符,并且按仪器药品 配备标准 , 就增减情况,提出下学年度所需仪器、 药品 数量,框算出所需经费 报请分管校长审批后上报购置计划。 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档 案 , 健全仪器 药品 帐 目 ,每年定期结算校对,记录好各种表、册、卡 ,学期末统计好实验开出率。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熟悉各种仪器
资源及人员培训情况。 十一、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 • 最高管理者对体系有效性和适应性的从综合评价 • 每年至少评审一次 , 特殊情况可增加 • 评审以会议方式进行 ( 集中式 、 专题式 ) • 对质量体系不断改进 、 完善 , 提高检测 /校准服务质量 评审程序 • 计划 • 输入 (十项因素 ) • 输出 • 记录 • 报告(改进措施) 管理评审 .ppt 二、技术要求部分 技术要求部分 一
00 元,平价发行,以 1000 元为一个认购单位,认购金额必须是 1000 元的整数倍且不少于 1000 元。 债券的分类 根据 债券券面形态 划分: 实物债券: 具有标准格式实物券面的债券 凭证式债券: 债权人认购债券的收款凭证 国家储蓄债: 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债券 记账式债券: 无实物形态,通过电脑系统完成债券发行、交易及兑付的全过程 各类债券主要特点对比:以国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