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防灾等要求; 根据生活区的特点确定各个功能区域建筑面积比例; 科学地组织人流和车流。 人流、车流及生活垃圾通道***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19 宜分开布置; 坚持科学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 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满足环保、安全等技术规范要求。 充分考虑住房室内采光、通风良好。 力求做到建筑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减少污染和能耗; 合 理规划绿化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绿地率宜为30%— 50%,建筑密度宜为 25%— 40%,建筑容积率宜控制在 — 之间。 建筑布置方案 本项目规划为 1 幢,共 20 套 ,总面积 1996 平方米。 单套建筑面积 85 平方米 ;建筑结构为 框架结构 ,室内作简装修,符合基本生活要求。 交通组织 道路设计原则 ( 1)统一性原则: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0 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规划。 ( 2)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为主的道路尽量直达,达到环境的完整性。 ( 3)经济性原则:坡地道路应尽量结合地形处理,尽量减少土方工程。 ( 4)合理性原则:道路走向顺应地势,并避免住宅前后无路 可走 的不利局面。 ( 5)舒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 交通道路体系 共用区内道路 空间构架 整体空间布局依据设计要点,居住建筑层数较为均匀。 整体空间是以 小区 绿地的大空间逐渐渗通到宅前的绿化中,再向下逐渐过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的空间体系。 活动空间 共用 区内部的活动空间 , 区内部的活动空间 主要有三大类;公共活动空间、儿童活动场及老年休闲活动场。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1 公共活动空间分为两个层次:一 是 小区公共活动空间,二 是 宅间活动区。 两者形成连贯的体系,相互渗透,满足不同的活动需要。 儿童及老年活动场地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开布置,满足一定的服务半径,内部布置活动器械和场地。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2 第五章 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设计 设计依据 (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2020); ( 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28- 93); ( 3)《公共建筑设计节能标准》( GB 501892020) ( 4 )《 城 市 道 路 和 建 筑 物 无 障 碍 设 计 规 范 》( JGJ 50— 2020); ( 5)《住宅设计规范》 (GBJ96— 86); ( 6)国家 、省、部相关法令、法规。 建筑功能布局 规划设计注重 建筑在 整个小区建筑体量、空间尺度等方面的协调,对总体布局进一步优化,并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 本项目最大限度 地 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兼顾满足周边现***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3 状住宅的日照要求。 整个小区现代、简洁、大气 , 且内部空间经济实用,为小区创造整体的空间形象,各空间围而不合,自然过渡。 无障碍,节能及环保设计 ( 1)小区出入口处设有消防坡道兼做无障碍坡道,在每栋住宅楼入口处都设有无障碍坡道。 ( 2)本项目在施工图阶段要进行节能设计,符合国家及地方节能要由。 要优先选 用国家推广的环保节能建材。 ( 3)本项目在施工图阶段要进行环保及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同时要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建筑空间造型 本项目设计力求与周边建筑、环境协调,对项目周围环境做详细的调查研究,造型设计时力求创造一个曲折动人的立面效果。 空间设计上力求现代新颖、简洁美观,色彩上也与周围的色彩、及建筑相协调。 整体造型为简洁的现代风格;强调不同的体量高低前后***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4 退台及色彩构成,功能舒适而美观;建筑色彩以浅赭色为主色,整体以暖色调为主,色彩统一明快,立面 丰富而挺拔、重点突出,具有非常 浓厚 的生活气息。 结构设计 设计依据 本工程结构设计所采用的国家颁发的现行规范、标准: ( 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20); (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20); ( 3)《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20); (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20); (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20); (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 7)《建筑抗震设 计规范》( GB500112020); ( 8)《住宅设计规范》 (GBJ9686); 本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活荷载标准值 ㎡。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5 自然条件 : 基本风压值 W0=㎡( 50 年一遇); W0=㎡( 100 年一遇)。 风荷载体型系数、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及风振系数按荷载规范采用,地面粗糙度为表 C 类。 地震作用 本工程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结构 设计 本工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屋面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板作承重结构,屋面板按上人屋面的使用荷载选用。 楼层结构:所有露面均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 楼梯结构:由于楼梯段水平投影长度不大于 3m,故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 天沟:采用现浇天沟。 过梁:窗过梁以及门的过梁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梁,并采用可兼做过梁的框架梁做窗过梁。 基础梁: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基础梁。 根据场地地质材料报告,采用钢筋砼桩基础。 材料为混凝土标号: C30,钢筋采用 HPB335,HPB235。 桩基到持力层,***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6 一桩一基,桩基安全等级提高一级。 主要建筑材料 材质 ( 1)钢材: 钢筋:直径 ≤8mm , HPB235 钢; 8 mm<直径 ≤14mm , HPB335钢; 直径 ≥16mm , HPB400 钢或 HPB335 钢(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 2)砌块和砂浆:采用 页岩 砖,强度等级不小于 ,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小于。 给排水工程 设计依据 ( 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20 (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20 ( 3)《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20( 2020版) ( 4)《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 规范》 GB501402020 ( 5)业主的设计要求及各工种提供的有关图纸及资料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7 给水系统 ( 1)水源:生活给水由市政管网分别引入二条 DN200 给水管接至项目区生活储水池。 ( 2)用水定额及用水量:本工程设计共 20 户,最高日用水量约为。 排水系统 ( 1)最高日污水排水量 14M3/d。 ( 2)雨污水采取分流制。 雨水排入 河流 ,污水 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 城市污水 处理系统。 消防给水 ( 1)消防水量: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30L/s 灭火时间 2 小时。 室内消火栓用水量 30L/s 灭火时间 2 小时。 ( 2)水源:消防给水由市政给水 供给。 ( 3)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分 一个 分区,消火栓出水水压大于 50m 时采用减压稳压消火栓。 ( 4)室外消火栓系统:小区室外 , 设室外消火栓给水。 室外消火栓由市政给水供给。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8 ( 5)住宅区内均设置手提式灭火器。 ( 7)消防系统管道采用内外壁热浸镀锌钢管,丝扣或卡箍连接。 电气工程 设计依据 ( 1)《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 (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20) ( 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50116— 98) ( 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 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 95) ( 6)《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 95) 设计范围 ( 1)供配电系统; ( 2)电力设计; ( 3)电气照明设计; ( 4)自动控制与自动调节; ( 5)建筑物防雷保护与接地及电气安全;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29 ( 6)本工程弱电内容(除了火灾自动报警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由建设方委托专业公司设计。 负荷等级 主体工程供电负荷按二级设计,其余配套公建均为三级负荷。 供配电设计 ( 1)供电 电源及电压:本工程由 城市公变 供电线路接入小区配电房后接入各户。 ( 2)供电系统:各单体电源就近接自设在小区内的变电所。 消防负荷、应急照明和高层的配套公用设施等均由引自不同的公用计量间(其电源接自两个不同的变压器出线回路)的两路低压电源供电,末端自动切换,备用电源自投自复。 电力设计 本工程内全部为低压设备,电源从相关低压配电箱引来。 配电系统一般为放射式、树干式和混合式。 消防设备、重要负荷低压双回路供电,末端自动切换。 一般动力电源线选用阻燃型电力电缆,消防设备选用耐火电缆。 接地保护采用 TT***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0 系统。 电气照明设计 ( 1)照明电源:均为单相 220 伏电源,电源从相关低压配电箱引来。 ( 2)导线选择及敷设: 室内照明 采用 铜芯线 直埋或局部穿管敷设;小区道路照明供电电缆则沿路边绿化带穿管埋地敷设。 ( 3)应急照明设置:主要通道、疏散楼梯设疏散用的应急照明,疏散通道、楼梯及出入口设疏散指示标志灯,应急照明电源为双回路末端自动切换,备用电源自投自复。 建筑物防雷保护与接地及电气安全 本工程各楼建筑防雷按二级设计。 在各楼的屋顶 上设置明装避雷带 ;利用柱子内主钢筋作接地引下线;利用建筑物的桩基、底板内钢筋网 作综合接地体,构成整个防雷接地系统。 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 1 欧。 为防止雷电波的侵入,进入建筑物的各种线路和金属管道均采用全线埋地引入,并在入户处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金属管道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本***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1 工程各幢楼做总等电位联结,卫生间做局部等电位联结。 为防人身触电,选用的电气设备均与使用环境相适应。 电气设备及线路的安装符合电气安全规定。 所有插座配电回路(分体空调回路除外)均加装漏电保护装置,漏电电流要求小于30mA。 所有电气设备的不带电金属外壳均应可靠接地,电气竖井内敷设专用的接地干线,配电箱至单相插座的接地极设一根专用 的 PE 接地线,所有安装高度低于 的灯具外壳都与专用 PE 线可靠连接。 弱电设计 三表联网管理系统 主要指水表、电表、煤气表的远程自动抄表,由中心计算机传输控制器。 采集终端和水、电、煤气计量表组成三表联网管理系统。 可随时调用系统内任一水表、电表、煤气表的数据。 有线电视系统 本工程的电视信号源引自当地有线电视网,设置一有线电视机房。 楼内信号采用分配 — 分支方式传输网络。 每户设***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2 一根有线电视信号线,进户线缆敷设至室内的家庭信息箱,经户内的家庭信息箱再敷设至户内的用户插座。 每户设二只终端插,电平 达 735db。 电话通讯系统 在小区管理处设一间电话通讯交接间,由市政通讯网引入的电话中继电缆在此交接箱内进行交接,在每幢楼的底层设一电话配线箱,由配线箱向每户敷设 一 根 二 芯电话线。 电话线缆经户内的家庭信息箱再敷设至户内的终端插座。 燃气工程 设计依据 (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20) ( 2)《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 GB500282020) ( 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192020) 燃气系统设计 燃气由小区内 管道 接入各户。 ***县第一实验小学灾后重建住宅楼还房工程项目 33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保护执行标准 (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H3838— 2020) (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 1996) ( 3)《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 1996) ( 4)《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 3020— 91) ( 5)《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 1996) ( 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 2020)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污染源 施工期噪声污染源 施工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包括施工现场的各类机械设备和物料运 输的交通噪声。 施工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