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依托空港、口岸、铁路和高速公路枢纽,构建以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为中心,火车站物流、空港物流、产业物流、道口物流和港口物流等专业物流中心为配套的“一综五专”大物流发展格局,把淮安建成承南起北、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发展现代运输业,建设高效、绿色的交通体系,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速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非物流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加强物流资源整合,推进现有物流企业联合重组,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本土现代物流集团。 积极发展保税物流。 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大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 到2015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200亿元,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努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以多媒体信息服务为重点,拓展移动通信业务,拓宽电信服务业发展空间。 推广远程教育、网上交易、视频点播、手机银行等各种信息增值服务,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脑动画、网络游戏等新型信息服务业。 推进信息技术在商贸、金融、房地产等行业的运用,鼓励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规范管理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信息服务行业及信息服务边缘产业。 到2015年,实现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0亿元,年均增长16%。 积极发展科技和商务服务业。 以科技投入为手段,着力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努力推动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 发展会计、税务、咨询、会展、信用评估等商务服务业,扶持知名品牌和规模企业,提升组织化、品牌化水平,支持有实力的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 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分层次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的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我市服务业集聚集约发展迈上新台阶。 完善核心集聚区功能。 全力提升以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为中心的核心服务业集聚区规模和档次,合理布局商务、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雨润国际大厦等投资在30亿元以上的带动性强、能够产生品牌示范作用的功能性重大项目,进一步放大集聚效应,增强其对全市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注重核心集聚区服务功能完善,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促进集聚区提档升级,努力将淮海中心商业区和水渡口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建设成为苏北地区最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化商业中心。 壮大特色集聚区规模。 加快淮安软件园、淮安火车站综合大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内特色产业的培育,将淮安国际商城、淮安火车站综合大市场、淮通物流园、经济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培育成为一级物流市场集群和物流服务中心,把中国淮安留学生创业园、淮安软件园打造成科研创业孵化区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将文庙新天地建设成经典文化休闲产业园,推进淮安汽车交易市场成为苏北地区汽车销售服务中心,加快清浦区现代商务集聚区建设。 提升县域集聚区水平。 加大县域服务业集聚区投入力度,培育江苏(涟水)上水科技创业园、洪泽高速道口市场群等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将上水科技创业园建成高层次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洪泽高速道口市场群建成知名的商品集聚交易地。 推进县域内其他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在接受核心集聚区和特色集聚区辐射的同时,为全市主要集聚区做好配套工作,增强自身的集聚规模和水平。 到2015年,全市建成各类服务业集聚区40个,入区企业达3000户以上,吸纳就业20万人,实现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以上。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挥我市农业资源优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我市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10亿元。 第一节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切实稳定粮食生产。 抓住国家新增建设1000亿斤粮食项目的契机,积极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十二五”期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实现总产量达到100亿斤。 着力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加快环白马湖优质中粳稻区、淮北优质中籼稻区、淮南优质中籼稻区等优质稻米生产区建设,支持农民采用先进的水稻生产技术,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到2015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00万亩,总产量240万吨以上,水稻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商品率达到35%。 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培育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规模。 稳步扩大本地良种蔬菜种植面积,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总产量480万吨,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加快畜禽产业发展,形成600万头生猪、5000万只肉鸡、10万吨鸡蛋、出栏肉牛10万头等的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建成20万亩河蟹、50万亩青虾和46万亩龙虾人工养殖基地,扩大特色鱼类养殖,促进我市水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推广葡萄、冬枣等优质经济林果,加快花卉种苗产业发展,加强对花生、油菜等产业的扶持。 到2015年,形成稻米、蔬菜、生猪、家禽和水产五个百亿元级的农业主导产业。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 以一村一品为基础,推动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提高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水平,到2015年,高效农业、高效渔业面积比重分别达43%和60%以上。 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建成农产品出口基地50万亩,年出口农产品20万吨,创汇10亿美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种植面积和规模占总量比重分别达到70%和50%以上;以建设洪泽三河健康产业园、金湖荷花荡、盱眙铁山寺等20个以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区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主要乡村旅游线路,提升旅游观光农业发展水平。 第二节 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在稻米、小麦等产业深加工领域和生猪、蔬菜等加工总量上实现突破,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 到201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积极培育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跨所有制兼并、联合,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中集聚发展,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到2015年,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0家以上,实现龙头企业总量超过15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0家,:1。 提升产业化合作经营层次。 完善合作组织制度,提高合作组织规范化运作水平,努力形成一批销售收入突破10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800家,参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达到65%以上。 引导合作组织围绕农业主导和优势产业自办加工企业,扩大本地区农产品进入加工企业比重,提升产品附加值。 鼓励服务能力强、经营规模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头主办专业合作联社,做大产业规模。 发挥我市南北交汇的区位优势,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形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 实施品牌兴农战略。 加快农产品名牌产品创建和地理标志商标的认证工作,加强“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淮安大米”“淮安红椒”“淮阴黄瓜”等具有地域特色品牌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工作,组建农产品展销专业机构,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会等宣传推介活动,树立淮安农产品品牌,提升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知名度。 第三节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以插秧机、设施农业机械、秸秆还田机械等为重点的新型农机具,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实现秸秆还田面积达到60%以上。 构建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充分发挥农网综合功能,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政府职能机构监督、市场中介服务和生产经营主体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提升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健全以气象灾害预测、动物重大疫病预防、植物病虫害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灾害防控体系,切实降低灾害对农产品的影响。 第三篇 坚持改革开放 努力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第七章 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节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政社分开,切实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行为的干预,建设服务型政府,将政府职能转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 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提高行政效能,不断降低管理成本。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树立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意识。 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明确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听证制度和决策责任制度,提升政府公信力。 探索强镇扩权试点工作。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结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特点,创新公共服务领域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合理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 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应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部门,控制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发展规模和增长速度,针对准公益类事业单位建立政府补贴和收费相结合的非营利性的成本补偿机制,鼓励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实行企业化管理。 第二节 努力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升市场功能,积极探索大宗商品网上交易、票据交易、会员制交易等形式,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 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十二五”期间,在境内外实现成功上市企业5户以上,力争每个县(区)实现企业上市“零”的突破;规范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基准地价制度和协议出让最低价制度,培育土地二、三级市场;加快发展技术市场,不断拓展市场交易业务。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执法力度,建立产品标识、原产地可追溯和质量检验等制度,把不合格产品逐步清出市场。 促进国有企业发展改革。 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推进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行为。 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理顺企业监管关系。 探索市属企业有效整合途径,鼓励促进投融资类国有企业实现由融资建设向融资经营转变,逐步推进企业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整体运作效率。 构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产权管理、经营业绩考核、薪酬分配和企业领导管理体系,建立国有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风险防范能力。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支持民间资本重组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拓展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撑。 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通过向社会募股、企业员工转让部分股权以及兼并、联合、相互参股等形式,加快股份制改造。 推动民营经济增强规模优势,培育民营大企业、大集团。 到2015年,民营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新增民营企业3万户、个体工商户15万户、注册资本金800亿元。 培育壮大中介组织。 建立与我市产业结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业协会体系,推动实现行业协会自律。 加快政府有关职能向协会转移,增强协会功能,强化其在行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 加强政府对协会的依法监督管理,探索在行业管理上实现政府与协会的合作共治。 建设多层次中介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人力资源、科技、金融、服务等中介机构,实施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不断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节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投入。 深化预算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推进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 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高财政精细化管理水平。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推进金融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民营资本等各类社会资金投资入股地方金融企业,积极引进有助于扩大消费、为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提供特色服务的金融机构。 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推进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建设。 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增强金融对产业发展的全方位服务和支持,引导金融介入产业发展的全过程。 加快金融产品、工具和服务创新,充分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完善投资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投资体制。 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核准制和备案制,完善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压缩中间环节,缩短流转时间,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 进一步清理不合规的行政性收费,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 根据不同行业情况,严格执行项目用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 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和公示制度,开展项目后评价工作。 第四节 加强社会事业体制改革重点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培育科学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在省集中招标采购基础上,做好基本药物产品的二次选择;完善新农合制度建设,逐步提高新农合标准和补助水平;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加快教育改革,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推进绩效考核为主的劳动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完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多学科、跨领域、综合化的区域教育科研新格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支持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第八章16。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