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宋武将的尴尬角色及形成原因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时期的“崇文抑武”政策和武将素质的变迁作了深层次的探讨。 陈峰的《英雄末路记》、姚琳的《北宋名将狄青浅议北宋军事管理体制中的过度制衡:以“杨业之死”为视角》,通过对狄青、杨业这两名大将悲惨角色的论述,得出在“崇文抑武”政策下 ,北宋武将的悲剧性命运。 类似的还有李同乐的《北宋 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 以北宋前中期为中心的研究》,该文深入研究了北宋中期士大夫“致君泽民”的政治理想和实践过程。 论北宋武将的尴尬角色及形成原因 2 (三)对上述状况的评述 国内外对北宋王朝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对北宋时期武将的尴尬角色及形成原因还缺乏系统性的论述和研究,特别是武将尴尬角色的几个典型人物,国内外学者基本上没有深入分析和探讨过。 本文将对北宋武将尴尬角色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几个典型武将进行论述和分析,以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北宋王朝。 研究方法 以文献研究法为主 ,首先明确自己的选题范围并尽可能多地收集阅读相关的文献和前 人已经研究的相关成果,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整理、记录收集各种文献资料,以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史料和文献进行辨别和扬弃,从而在收集到的大量资料中摄取有用的资料,在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于北宋武将的尴尬角色及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 讨论与分析 一、北宋的军制特点和武将的蜕变 (一 ) 北宋时期的军制特点 北宋王朝是在唐末五代战乱割据结束后建立起来的新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亲眼目睹了唐末五代时期因武将的骄阳跋扈、拥兵自重,造成的山河破碎和国家分裂。 为了矫治武将跋扈的作风,宋太祖进行了一系列军制改革。 太宗即位后,进一步强化了太祖的治军制度,曾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1]他不仅继承太祖时期的制度,还把各项措施,特别是抑武措施极端化,确立了以文制武的原则,后代子孙也竞相尊崇。 ,使皇帝真正掌握兵权 造成唐季五代以来,武将横行无忌、文臣备受轻蔑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将的权力过大,使得文武制衡的天平,向着武将一边倾斜。 为了矫正文武相制的失衡,使皇帝真正地掌握国家大权,北宋一开始就建立了一套旨在制约武将的军事制度。 宋太祖在中央设立枢密 院和三衙,枢 密院是掌管军事的最高权力机关,禁军则直接由三衙 统领。 太宗以后又以文臣作为率臣统兵,从而使皇帝真正成为“三军总司令”, 直接掌管了国家军队的建制、调动和指挥大权,而军权则被一分为三: 枢密院、三衙 和率臣,三者均对皇帝论北宋武将的尴尬角色及形成原因 3 负责,并且相互制衡。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 [2]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太祖、太宗所定军制的目的,同时也为北宋时期武将尴尬角色的形成埋下了制度上的伏笔。 ,文臣压制武将 为了防止“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3]与“黄袍 加身”的重演,北宋皇帝刻意提高文官的地位,使得整个王朝形成一种以文驭武、文臣压制武将的格局。 军队统帅一般由不懂军事的文官担任,武将不仅地位低于文官,而且必须听命于文官,稍有不慎便会遭到杀身之祸。 因此,纵使武将有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也无用武之地。 正如张其凡所说:“宋朝的兵制,处处透着一个‘防’字,分散兵权,提防将帅,钳制士兵,严加防范,以免危及国家政权。 因此,形成了猜忌和压制武将的惯例,有才干的将领难以出头,庸将得以擢升高位。 ” [4]可见,在帝王和文臣的联合压制下,北宋的武将被迫置于一个将才无用武之地, 庸才升高官的尴尬地位。 ,以保证中央政权的稳固 所谓禁军,就是朝廷的正规军,也是皇帝的卫兵;诸州的厢兵为地方军。 厢兵之和与中央军的数量相当,战斗力相近,神宗在评论太祖时曾说:“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患。 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 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 [1]由此可看出,宋太祖所创的“内外相制”的军事制度确实起到了集权的作用,而命运悲惨的北宋武将只能在帝王与文臣为主导政治环境下尴尬地生存。 北宋军事制度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皇帝和文臣相互联合,竭力打压武将,使武将处于一个极 为惨淡和尴尬的角色。 这样北宋的武将不仅丧失了唐末五代时期跋扈的能力,同时武将自身的素质也逐渐消退,形成蜕变之势。 (二)北宋武将蜕变的表现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就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压制武将的军事制度,导致了武将的素质不断下降,开始形成蜕变之势。 在“与士大夫共天下”思想的影响下,“崇文抑武”之风,在北宋成为主流。 这不仅使文官队伍迅速膨胀,而且武将也要求学习儒家经典。 在统治者狭隘的政治态度的左右下,北宋武将已有束手束脚之感,为迎合帝王的意志,武将蜕变已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通过宋太祖的整顿,基本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武将 专横、跋扈的作风,但由于在实施的过程中,矫枉过正,使得武将的素质发生严重蜕变。 在宋太祖“今之武臣,亦当使论北宋武将的尴尬角色及形成原因 4 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道也” [5]的号召下,往常一些不知如何读书的武将也积极读书,甚至闹出一些笑话来。 武将党进根本不识字,他看到太祖崇尚文治,在外出赴任时,想像文官一样,临走时向皇帝致辞。 结果,党进见到皇帝后,一时紧张,把别人事先教好的文句忘了,只好随口说了一句:“臣闻上古,其风仆略,原官家好将息。 ” [5]听到党进说出这样风马牛不相及的话,连侍卫都忍不住笑起来。 出宫后,有人问党进,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党进回 答说,“我尝见措大们爱掉书袋,我亦掉一两句,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 ” [5]从中不难看出,在“崇文”之风盛行的北宋王朝,武夫群体的蜕变。 在那 个 “武将”备受打压的政治环境中,明智的武将们已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不仅对皇帝,就连对文官都采取了谦和、恭敬的态度。 大将曹彬虽然高居枢密使,但每次遇到士大夫的车马,他都“必引车避之” [6]。 由此,士大夫称他为武将中的 楷模。 正如陈峰所说:这一极端化的举动之所以出现,正是当时武将精神面貌蜕变的一个缩影。 也就是说,当尊严和荣誉在与利益和前途发生冲突时,生存于专制集权体制下的现 实主义者,可能采取的行动通常便是压抑前者而维护后者。 [2]如此说来,北宋武将尴尬角色的形成也就不难理解了。 北宋武将在政坛上的黯然失色,在自身素质上的蜕变,导致最严重的后果便是北宋对外战争的频繁失败,加上后代帝王在继承“祖宗之法”的基础上,又创立了多种防范、压制和歧视武将的政策,使北宋武将不仅角色尴尬,并逐渐沦为了“崇文抑武”政策下的牺牲品。 许多优秀的将领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在士大夫的口舌之下。 北宋武将尴尬的地位和悲剧性的命运,不仅令当世惋惜,更令后世痛惜。 二、北宋武将的尴尬角色 (一)北宋“抑武”政策下 的牺牲品 唐末五代社会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骄兵悍将左右政局,包括宋太祖本人也是通过手下将士的拥立,才篡位登上皇帝的宝座的。 因此,他深知藩镇专兵、武将跋扈的危害,于是他对待武将往往采取处处提防、疑忌的态度。 为了防止新王朝重蹈五代时期的老路,赵匡胤建国后,便对军队将领采取了大力整饬的措施,特别是对禁军将领更是严加防范。 如:“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迫使他们 “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 [6] 成为清一色 的贪财好色之徒。 紧接着,又冤杀 前都虞侯张琼、贬逐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赟两位正直豪爽的大将。 透过石、张、韩三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宋太论北宋武将的尴尬角色及形成原因 5 祖对武将的猜忌和北宋武将的悲 惨命运。 之后的武将杨信和党进,聪明地吸取了先前将领的教训 ,在 担任武职时,开始谨慎从事,处处提防。 杨信没有任何军事才能,仅仅 因为他有 谨慎和“ 忠直无他肠”的 性格 特点,所以“上委任之不疑” [6]。 即 使忽染哑疾,也能继续得到重用。 出身胡族的党进虽膂力过人,但目不识丁,赵匡胤“以其朴直 , 益厚之” [6] ,先后任侍卫步军、马军都指挥使十余年。 然而通过杨、党二人的记载,却发现其“哑疾”和“朴直”有不少漏洞。 太平兴国三年,杨信临死的前一天,多年的哑疾突 然好了,杨信对前来探望的太宗表达了感念两朝知遇之情。 是否可以这样猜测:杨信十分谨慎,为了消除太祖的猜忌,故意装“哑”来保护自己。 果然,宋太祖言语不便的杨信更加信任,还委以重任。 但我觉得杨信也是悲惨的、尴尬的,为了不被太祖疑忌,保住自己的 地位 ,而装聋作哑几十年。 在北宋“抑武”政策的压制下,杨信只能出卖自己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他的人生也就没有了什么价值。 虽然杨信最后得到了善终,但北宋王朝已经扼杀了他的灵魂,我不得不把他定位为北宋王朝的牺牲品。 杨信如此,党进亦如此。 他们的命运比起 张琼、韩重赟,是稍好了一些, 但是还是没能逃过沦为牺牲品的命运。 到了宋太宗朝,帝王对武将的猜忌、防范进一步加强,加上宋太宗个人狭小的气度、平常的才质和阴暗的心理,又有一大批优秀的武将沦为了北宋王朝的牺牲品。 太宗即位后,因对武臣们有更深的戒备心,遂逐渐干预,甚至控制他们在战场上的一切活动,这在当时被称为“将从中御”。 太宗在给出征大将设置监军的同时,赋予监 军们更大的监督权,于是统军将帅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天子手中。 这些监军们往往盛气凌人,乃至于敢加害主将,如郭进便因为不能忍受监军田钦祚的欺压,终于愤而自杀。 然而,此后监军的设置却愈益广泛,还 出现了挂 “走马承受公事” [7]头 衔的军校,随时向远在京城的皇帝汇报军中的动态。 与此同时,太宗在每次军事行动前还亲自设计作战“阵图”,作为锦囊妙计授 予 将帅,借以控制武官的举动。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军队作战便常注意布阵,如《孙子兵法》就提出要依据地形以及敌情等不同情况,来安排部队的作战队列。 像“置之死地而后生”,讲的是在危机时刻,可以将士卒布于没有退路的绝地,以激发军人拼死反击的力量。 但战场上的形势及地形复杂多变,一套固定不变的阵法显然不可能应付自如。 也就是说, 武将 必须视情况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阵势。 南宋名将岳飞 就指出: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1]所以,预先设计阵图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