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之国债(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自己的财富增加了,从而增加消费。 这就是所谓的“公债错觉( Debt Illusion)”。  勒纳据此提出了公债的资产效应理论,认为对付经济萧条的政策就是发行国债,因为国债的增加比税收的增加能增加民间资产。 这样,一方面人们觉得富裕了不少,可能会增加消费支出;另一方面他们会降低劳动意愿,增加闲暇,从而增加消费。 国债的需求效应  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有两种可能:  如果中央银行直接购买国债,会造成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对总需求产生扩张作用。  商业银行或居民个人购买国债,会造成购买力的转移或替代(由私人部门转向公共部门),增加总需求。 国债的供给效应  国债形成政府部门的购买力,不是增加政府的消费支出,就是增加政府的投资支出。 前者作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可以拉动相关产品的供给,后者如果形成生产性投资,更是对供给产生直接影响。  需求与供给作为经济生活中一体两面的事物,彼此互相影响。 尽管国债对总需求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但通过如何使用国债资金,也必然对总供给产生影响。 问题 1:债务不断累积,数量越来越大,财政会由于不能偿还而破产吗。  凯恩斯主义者指出,将私债与公债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 家庭的债务迟早要偿还,因为某个家庭不会永远存在。 但政府的运行是持续不断的,因此谈不上一定要偿还的问题。 当某一特定债务到期的时候,可以偿还,也可以发新债来换旧债。 因此归还到期债务只是个管理上的问题。 政府需要关注的不是偿还问题,而是利息支付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未偿还的债务在经济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国债会不会加重后代的负担。 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任何一项政府支出的成本仅仅发生在政府支出发生的那个时期,政府支出的真正成本就是从私人部门转移出去的实际资源。 通过举债为赤字融资不可能将实际资源从未来转移到现在,而将来为偿还国债而征税并没有消耗任何资源,仅仅是资源在纳税人和债券持有者之间的转移。 三、李嘉图等价定理  1974年,理性预期学派的罗伯特 巴罗发表了 《 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 》 一文,重申了李嘉图提出的那个观点,即政府用税收融资和用国债融资效果相同。  巴罗的逻辑是,当政府出售债券时,具有充分理性的人就会认识到将来政府为了还本付息必定征收更高的税,如果人们关心子孙后代的福利的话,他们就会进行相应的储蓄,留给后代更多的财产,从而使他们足以支付未来偿债时应缴的额外税款。  巴罗的观点可以被理解为是对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批判。 如果政府举债支持的支出的增加,都被私人储蓄的增加所抵消掉了,那么也就不存在财政政策的扩张效应了。  理性预期和代际间的利他主义精神两个非常强的假设,现实数据没有对此提供多少支持。 格拉姆利克指出,在 80年代早期,美国联邦赤字有了巨大的增加,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有效,那么就应当观察到私人储蓄的相应增加,但私人储蓄实际上是下降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尽管代际利他主义精神存在,但尚不足以抵消政策的影响。 第三单元 国债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 通过增税使财政收入提高到与财政支出相当的水平,可以达到弥补赤字的目的。 但税收的增加客观上受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如果强行提高税率或增设税种,会影响经济发展,结果得不偿失;而且改变税制要受立法程序的制约,在短期内筹集较多收入,会引发纳税人的强烈反对。  中央银行增发货币也能增加政府收入,从而弥补财政赤字。 但社会上流通的货币量是由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为弥补赤字而“超经济发行”货币,很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都禁止财政部门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赤字。  国债由购买者自愿认购,不会招致纳税人的不满;政府以支付利息为条件,将货币由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部门,也不会无端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二、支持政府的建设性支出  在许多国家,国债是政府建设性支出的重要财源。 如日本将公债分为两种,赤字公债用于弥补经常性财政支出的不足,建设公债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形成长期性的社会资本。  比如大型的水利工程,一旦建成后会长期发挥作用,如通过征税筹集资金,将使得当前特定时期的纳税人承担全部的成本,而后代人则坐享其成。 发行债券则很容易实现在较长时期的受益人中分摊建设成本的目的。 三、调节 季节性 资金余缺  为弥补财政收支的季节性不平衡,保证国家正常职能的履行,许多国家都把期限在一年以内的 国债 ,作为国库管理的手段,因此短期国债往往叫做“国库券”( treasure bill)。 加拿大的称谓更加直白,就叫做“现金管理券”( cash management bill)。 有时政府打算发行中长期债券,但当时的利率可能很高,抬高了政府的筹资成本,政府就会临时先发行国库券,待利率下降之后再用长期债券予以调换。 四、执行经济政策 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在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时,会采取“反周期”的财政政策。 当经济衰退时,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由此形成的赤字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 国债同时也是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货币与国债都是政府发行的金融资产,在物价稳定的情况下,货币无风险,但也无收益,流通性最强,而国债同样无风险,但有收益,流动性稍差。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经济中货币与国债的比例,能很好地对流动性加以控制。  国债是中央银行执行“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工具。  公开市场业务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资产来进行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这种资产首先应当有相当大的市场规模,能够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提供足够的空间。  其次,这种资产的风险应当相当稳定,否则它自身的价值波动会严重影响政策操作。  第三,这种资产不能具有“针对性”,也就是不能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发生联系,否则公开市场操作就会扭曲市场价格体系。  第四,这种资产应当具有广泛性、交易活跃且不间断的特性,即各经济主体都愿意在自己的总资产中持有一定比例的该种资产。 这样货币政策的效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