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增多。 亚、非、拉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注:在学生回答迁入和迁出地时,教师事先可展示两张图片请学生看图思考总结,同时也可巩固学生有关大洲的知识。 图一: 满足的条件。 结合事例分析哪些可以归为人口迁移,哪些为人口流动。 学生自主学习后,然后 填表。 学生在看图的同时回答此时的迁出和迁入地。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结合和区分。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结合问题加于思考,增强了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把握。 图二: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所描述的该部分有关知识,结合图 P11案例 3所属,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完成下表和解决相关问题。 (具体见课件) 阶段 迁移原因 迁移方式 迁移方向 古 代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 往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身边实例回答活动题。 学生齐声回答教师问题 当 代 成立到 20世纪 80代中期 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 80代中期以来 改革开放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 迁移的流量增大, 自发流动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教师总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现在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现象很普遍。 那么,人口迁移对我国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产生什么意义呢。 通过指导学生对课。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承包责任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 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 )。 A.人民公社好 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同书 ,其主要依据是 ( )。
C.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 3 小题,第 21 题 18 分 ,第 22 题 18 分,第 23 题 14 分,共50 分) : 材料一 半殖民地的中国实际上成了帝国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洪区”。 为了摆脱和转嫁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各国一方面实行关税壁垒,控制本国市场……使得中国本来就处于不利地位的外贸出口更加萎缩。 危机中,国际贸易出口值总指数下降,如
析要运用综合思维方式,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 济因素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讨论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由此找出某一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在影响城市区位的两大类因素中,自然因素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为动态因素,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是宏观因素,而河流往往决定了城市形成之初的具体位置
万隆精神 C.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19.主导经济全球化的一类国家是 ( )。 A.发达国家 B.最不发达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发展中国家 20.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主要是因为 ( )。 ①发展中国家人民普遍抵制全球化 ②发展中国家经济底子薄 ③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存在不公平现象 ④一些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唯利是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现的是 ( )。 A.青年男女身着两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 约会地点定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骑自行车 D.徐小姐爱好很多,如读书、阅读《申报》、看北京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等 20.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一须文理通顺,能作短篇;二须大家闺秀;三须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逐渐扩大。 如上海、南汇两县以及浦东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二”。 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 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 19世纪 70~ 90年代中国棉织品进口 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 ( 4分) (2)综合材料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