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庄勘查区煤炭详查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risgibba ( Ramdorh) 隆起土星介 Hornichara sp. 栾青轮藻 (未定种、新种 2 号 ) Tectochara sp. nov. 有盖轮藻 (未定种、新种 ) Ulmus sp. 榆属 (未定朴 )。 (二 ) 上新统( N2) 厚度 170m,下部为黄褐色中细砂,厚而稳定,间或有粘土及亚粘土;以上为褐色、灰绿色粘土与亚粘土及亚砂土交替沉积,间或 有少量细中砂,粘土中含较多钙质、铁锰质结核。 含下列化石: Ioyprls sp. 金星介 (未定种 ) Ilyocyprismanasensis 玛纳斯土星介 Tectochara sp. Nov. 有盖轮藻 (未定种、新种 )。 (三)更新统( Qp) 厚度 60m 左右,为一套黄色及灰褐色中细砂、粉砂,间夹有褐黄色和少量灰绿色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粘土中含钙质结核,局部有锰质结核和锰染,含大量微体化石和孢粉化石 : Candonie albicans(Beady) 纯净小玻璃介 Charitesmolassiva(Straub) 磨拉石似轮藻。 (四)全新统( Qh) 厚度 30m 左右,底部为粉砂,中上部以黄色亚砂土、粉砂为主,其间有黄色、杂色粘土、亚粘土,局部有钙质结核并有锰染现象,顶部为耕植土,微体古生物和孢粉含量丰富: Ilyocypris kaifengensis lee 开封土星介 Ulmus sp. 榆属(未定种) Artemisia sp. 蒿属(未定种) Pinus sp 松属(未定种)。 构 造 本 区位于北北东向永城隐伏复式背斜西翼,基本构造格架 为 向 西南 缓倾的复式单斜,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5 总体构造变形特征是以稀疏宽缓褶皱为主,伴随高角度的脆性断裂 (图 31)。 本区为 新近 系全覆盖区,无基岩露头,对构造形态的确定仅依据钻探工程的直接揭露或控制,同时参考地震 勘查 成果和 东侧 城郊矿区勘查成果等综合分析确定的。 因地震 勘查 成果影响因素较多,特别是在 岩浆岩 较发育地段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岩体与断点不易区分 ,故 钻探仍然是判定矿区构造的主要手段之一。 图 31 区域构造纲要图 褶皱 区内北北东向次级褶皱较发育,最具有代表性的褶皱为张庄向斜,位于 勘查 区东部,轴向近南北,褶曲宽缓,为一短轴向斜 , 向北延出矿区,南段被 F10平移断层错断,东、西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6 两翼分别被 F2及 F12断层切割 , 似一地堑式向斜。 核部为 P2S3地层,两翼为 P2S P2S1地层。 断 层 区内 已发现断层 18 条, 规模较大的断 层 为 F2 、 F10 、 F12 、 DF2,现分述如下: 1) F2断层 为 本 区东部边界断 层 ,区域称之为顺河断层,向北向南延出 勘查 区,区内分布长约,中部被 F10断 层 错成南、北两段,南段向西位移约。 南段走向北东 10176。 ~ 20176。 ,倾向北西西,为西盘下降的正断层(扭张性)。 上盘(西盘)为 P2sh地层,下盘为 P2s1地层,落差达 350m; 地震勘探剖面通过该断层,断点显示明显。 北段走向近南北,倾向西,西盘下降,断距 200m, 1006 孔穿见断层, 断层沿花岗斑岩岩墙延伸。 2) F12断层 位于 勘查 区中东部 的 张庄向斜西翼 , 走向近南北,向北延出 勘查 区,南端与 F10交会,区内控制长度约 ,倾向东,东盘为 P2S1地层,西盘为 P1S地层,落差 110~ 340m, 0711孔、 0613 孔穿见断层。 断层性质为东盘下降之正断层。 2) F10断层 位于 勘查 区中南部,呈 近 东 西 向展布, 两 端延出区外,区内延伸长约 , 造成地层沿走向不连续,错断 F2断 层。 断面倾向南东,倾角 70℃ 左右 , 北西盘为 P1x~ P2S3地层,南东盘为 P2S1~ P2sh地层,垂直断距西大东小,约 300~ 60m。 断层性质为平移正断层。 0506 孔 及 0512 孔穿见断层。 断层南东盘地层产状接近水平,推定落差为 180m。 其分支 断层 造成 6051 孔二 2煤断失。 4) DF2断层 位于 勘查 区南部,呈北 北 东向展布, 止于 F10断层。 断面倾向 东 ,倾角 70℃ 左右 ,两 盘 均 为 P2sh~P2S4 地层,垂直断距 150m, 6031 孔间接控制断层, 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有可能与 F12为同一 断 层。 本区构造复杂程度属于中等类型,目前未发现陷落楼柱。 岩浆 岩 1) 岩浆 岩种类 本区基性~酸性 岩浆 岩均有发现,根据岩石类型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辉绿 (辉长 )岩类 包括辉绿岩、辉绿 玢岩、辉长岩、橄榄辉绿岩、蚀变微晶辉绿岩、辉长辉绿岩等。 闪长岩类 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7 包括闪长岩、闪长斑岩、闪长玢岩、角闪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蚀变闪长玢岩、蚀变闪长岩等。 煌斑岩类 包括云煌岩、云斜煌斑岩、辉石煌斑岩等。 细晶岩类 包括细晶岩、闪长细晶岩。 花岗岩(石英斑岩)类 包括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蚀变黑云母花岗斑岩、蚀变钠长斑岩、石英斑岩、含角闪石石英斑岩。 2) 岩性特征 ( 1)辉绿 (辉长 )岩类 该类岩石在本区分布较广,占穿见孔的 50%以上,最大穿见厚度超过 10m,仅以辉绿岩为例叙述之 : 岩石呈暗绿灰 色、辉绿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基性斜长石,约占 70% , 其次为单斜辉石及微量石英、方解石、磁铁矿等 , 斜长石呈板条状,自形 ~ 半自形 , 单斜辉石呈他形粒状,分布于斜长石组成的空隙中 , 辉石大部分被纤闪石、方解石、菱铁矿等混合体所替代,仅保留其外形 , 岩石中宽 ~ 5mm 的小裂隙发育,其中充填有方解石和石英细脉。 ( 2)闪长岩类 该类岩石零星分布,占穿见孔的 25%,最大穿见厚度超过 10m,仅以闪长岩为例叙述如下: 岩石呈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中性斜长石约占 70%,含少量角闪石、方解石,微量黄铁矿 、磁铁矿、绿帘石、沸石等。 角闪石呈长柱状,被方解石轻微交代。 ( 3)煌斑岩类 该岩类占穿见孔的 17%,最大穿见厚度近 6m。 现以云斜煌斑岩为例叙述之: 岩石呈淡灰黄 ~ 灰色,斑状结构,基质为显微粒状结构,块状构造 , 矿物成分以方解石、黑云母、斜长石为主,其次为黄铁矿、磷灰石及微量屑石等 , 岩石常具碳酸盐化。 ( 4)细晶岩类 该类岩石区内仅有个别钻孔穿见,现以闪长细晶岩为例叙述如下: 岩石呈灰 ~ 浅绿灰色,细晶 ~ 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含量 1%,为石英、角闪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8 石。 基质为酸性斜长石、角闪石及微量黄铁矿等 , 次生矿物为透 闪石、方解石、绢云母。 ( 5)花岗岩类 该类岩石 仅区外个别 钻孔穿见。 3) 空间分布特征 ( 1)空间分布 岩浆 岩在 区内 发育程度不同,中北部有各种不同的岩类发育,而南部只有少量分布 ,现将各类岩体 (脉 )空间分布状况简述如下: 辉绿岩类主要集中分布于矿区中北部,而其他部位只有零星产出。 闪长岩类只零星分布在其 他 各类岩体 (脉 )之间。 煌斑岩类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矿区中北部。 花岗斑岩类主要集中于矿区东侧,呈近于南北方向展布。 细晶岩类区内仅在 6902 孔中穿见。 ( 2)形态产状 区内 岩浆 岩的种类多, 产状、形态也各异 , 花岗斑岩在区内是穿见厚度最大的岩墙,近于南北向展布,呈岩墙状 ; 辉绿岩类在区内分布最广,呈岩床(脉)状产出。 侵入于煤层中的岩浆岩,一般倾角较平缓,且受煤层顶底板岩层倾角的制约。 4) 侵入时代探讨 湖北宜昌所测定花岗斑岩的同位素年龄值为 114ma, 1981 年城郊矿区 采样 送至湖北宜昌所测得与其相当于同一条花岗斑岩脉的同位素年龄值为 129ma,辉绿岩同位素年龄值为309ma。 据此 初步认为区 内 岩浆活动至少有两期:辉绿岩(基性岩类)的侵入时代可能为海 西期,而花岗斑岩(酸性岩类)的侵入时代则可能为燕山期 ,这与区域资料相一致。 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9 第 4 章 煤及其 它 有益矿产 含煤性 煤系地层 二 叠 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为区内煤系地层,总厚度 约 850m,含煤 18层,累计煤层厚度大于 10m,含煤系数大于 1%(表 4- 1)。 勘查 区含煤情况一览表 表 4- 1 地层 单位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 石千峰组 第一段 第 二 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平均厚度 300m > 768m 标志层编号 K4 K5 K6 K7 K8 K9 煤组编号 二煤组 三煤组 四煤组 五煤组 六煤组 含煤层数及可采情况 4层 , 二 2为全区主要可采煤层 7 层 , 三 2可采 , 三 三 1大部可采 3 层 , 均不可采 3 层 , 五 五 2偶尔可采 偶见 1层 ,不可采 无煤 无 煤 煤 组 自下而上可 对比划 分为山西组二煤组 、 下石盒子组三煤组 、 上石盒子组四、五、六煤组。 其中四、五、六煤组不具工业价值,二、三煤组赋存可采煤层,是本次工作的主要对象。 本 区主要煤组划分 与区域对照情况如表 4- 2。 1)二煤组 厚 ,煤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自下而上 可 分为二 1二 1二 二 3等 4 层。 2)三煤组 平均厚度 ,煤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为 %,自下而上可分为三 l、三 三 三 三 三 三 7煤层。 煤 层 概况 二煤组二 1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分二 1二 12两个分层 (相距约 8m),层位不稳定,常有尖灭现象,仅有个别点达可采厚度;二 3 煤层,位于山西组上部,层位不稳定,无可采点;二 2煤层位稳定, 为 主要 可采 的较稳定 煤层。 三煤组三 三 三 三 7煤一般不可采;三 2煤较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三 l、 三河北工程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20 4煤较稳定,为 大部分 可采煤层。 可采煤层 本区可采煤层为山西组二 2煤层及下石盒子组 三 l、 三 三 4煤层(参见表 43),可采平均总厚度 ,现分述如下: 李大庄勘查区普查可采煤层 一览表 表 4- 3 煤层 煤厚( m) 两极值 平均值(孔数) 夹矸(层) 两极值 一般值 可采煤厚( m) 两极值 平均值(孔数) 煤层稳定程度 赋存情况 煤层间距( m) 两极值 平均值 三 4 0~ ( 28) 0~ 2 1 ~ ( 16) 较稳定 东南侧可采 ~ ~ ~ 三 2 0~ ( 30) 0~ 2 1 ~ ( 24) 较稳定 全区赋存 三 l 0~ ( 32) 0~ 1 0 ~ ( 12) 较稳定 Ⅲ勘探线以南可采 二 2 0~ ( 26) 0~ 1 0 ~ ( 20) 较稳定 全区赋存 1) 二 2煤 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 K4底 约 53m, 煤层底板多为条带状中细粒砂岩(相当豫西 “ 大占砂岩 ” 层位),少数为泥岩 ; 顶板多为泥岩及砂质泥岩,少数为砂岩。 煤层层位稳定, 区内穿见层位钻孔 26孔,可采 20 孔,可采率 %,煤厚 ~ ,纯煤厚度 ~ ,平均煤厚 ,可采平均厚度。 煤层 结构简单,局部 含夹矸 1 层。 本层为全区基本可采的主要可采煤层,属 较稳定煤层。 2) 三 1煤 位于下石盒子组下部,下距 K4约 15m,至二 2煤间距平均 , 煤层顶板以泥岩为主,少数为中细粒砂岩 ; 底板以泥岩为主,次为砂质泥岩。 区内 32 孔穿见煤层层位,可采 12 孔,可采率 %,可采范围连片分布于Ⅲ勘探线以南。 煤层厚度 0~ ,纯煤厚度 0~ ,平均煤厚 ,可采平均厚度。 煤层 结构简单,局部 含夹矸 1层。 煤层稳定程度为较稳定类型,属大部分可采煤层。 岩浆 岩 侵入对三 1煤层影响不大。 3) 三 2煤 下距三 1煤 平均 ,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