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医学院讲稿(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情监测的指标。 • ( 5) 血浆胰岛素 C肽测定 : • ①评价了解胰岛 β细胞功能。 • ②指导治疗(根据胰岛素, C肽水平,考虑选择 哪类药物治疗)。 • ( 6)其他: • ①血脂代谢异常。 • ②合并肾病时,肾功能检查异常。 • ③酮症酸中毒时,电解质、酸碱平衡异常。 诊断、鉴别诊断 • 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应查餐后血糖,餐后高血糖在糖尿病的诊断、糖尿病治疗目标以及慢性并发症发病机制上的重要性日益受到注视。 • ( 1)诊断标准: • ① FPG分类: FPG< ,正常血糖; ≤FPG< ,空腹血糖过高 IFG; FPG≥,糖尿病(需再次重复)。 • ② 2小时 PG分类: PG< ,正常; ≤PG< ,糖耐量异常( IGT); PG≥,糖尿病(需再次重复)。 • ③ 糖尿病诊断标准: • ⅰ .症状 +随机血糖 ≥。 • ⅱ . FPG≥。 • ⅲ . 餐后 2h血糖 ≥。 • (OCTT) • ⅳ .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诊断时应注意 除非有显著高血糖伴急性代谢失代偿或明显症状,否则应在另一日重复试验以确认符合诊断标准; 血糖为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 随机是指任何时候,无须考虑与进餐的关系 空腹指无能量摄入至少 8小时 随机血糖不能用于诊断 IGT 和 IFG 应激状态(感染、创伤、手术等)后应复查血糖 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噻嗪类和攀利尿剂、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阿斯匹林、三环抗抑郁药等。 继发性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症、嗜铬细胞瘤等。 • ( 2) 鉴别诊断 • ① 肾性糖尿病:肾糖 阈降低所致,尿 治 疗 教育 运动 饮食 药物 监测 糖尿病控制目标 ( 2020亚太地区) 理想 一般 差 血糖 空腹 ~ ≤ > 非空腹 ~ ≤ > GHbA1c < % %~% > % 血压 < 130/80 >左 ~ <右 > 140/90 BMI 男 < 25 < 27 ≥27 女 < 24 < 26 ≥26 TC < ≥ ≥ HDLC > ~ < TG < < ≤ LDLC < ~ > 教 育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的口号: “ 通过教育来减少无知的代价 ” Let’s Decrease the Price of Ignorance with Education 糖尿病基本知识、治疗控制要求、用药注意事项、胰岛素注射技术等。 病人和家属都应接受教育 运 动 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对葡萄糖的利用。 运动需因人而异,持之以恒。 饮 食 最基本的治疗措施,长期严格执行。 总热卡及营养成分需适应生理要求,提倡高纤维饮食,个体化、多样化、规律化。 总热卡:理想体重( kg) =身高( cm) 100 休息 25~30千卡 /轻 30~35/中 35~40/重 40以上。 碳水化合物:占总热卡 50~60%。 蛋白质: 占总热卡 15%以内,动物占 1/3以上。 按 ~ (成人 ),~(儿童 /孕妇 /消瘦 ),~(肾病 )。 脂肪:占总热卡约 30%。 口服降糖药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促胰岛素分泌剂 磺脲类药物 非磺脲类药物:瑞格列奈(诺和龙) 双胍类药物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增敏剂 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制 1)刺激胰岛素释放 ,不刺激其合成 2)增强胰岛 细胞对刺激物的敏感性 3)外周作用 : 使肝糖原合成增多 ,分解减少 ; 通过对靶组织受体水平或受体后作用 , 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强。 副作用:消化道、肝肾毒性、血液、皮肤、低血糖 剂量 (mg)半衰期 (h) 作用持续 (h) 最大剂量 (mg) 代谢产物 第一。糖尿病医学院讲稿(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 肾小球硬化症是 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在 2型,其严重性仅次于冠状动脉和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32 微血管病变 心肌: 糖尿病心肌病: 心肌内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导致心肌广泛性灶性坏死,称 ~。 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33 神经病变 神经: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病变 34 糖尿病足 (diabetic
底病、肾病。 • 神经并发症: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 中国糖尿病伴发疾病 ─────────────────── 并发疾病 1型 2型 总计 ─────────────────── 高血压 脑血管 心血管 糖尿病足 眼部病变 肾脏病变 神经病变 ─────────────────── 向红丁 2020 患病率 为什么 急剧增加。 • 遗传因素: 中国人为好发人群 , 富裕国家华人在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 22(2):223240 相关性 P 餐后血糖对猝死的预测性超过空腹血糖 在任何空腹血糖水平,发生猝死的危险性随着 餐后 2小时血糖的升高而升高 餐后 2小时血糖降低 2 mmol/l 可预防患者发生猝死 餐后血糖 mmol/l 患者, % 死亡可预防 餐后血糖 mmol/l 患者, %死亡可预防 在特定范围内,
峰值延迟或不足 胰岛素治疗及反应 依赖,敏感 不依赖,抵抗 (三) 1型与 2型糖尿病的鉴别 治 疗 治疗目标 消除症状 、 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 、防止或延缓并发症 、 维持良好健康状况和劳动( 学习 ) 能力 、 保障儿童生长发育 、 延长寿命 、降低病死率 、 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 早期治疗 、 长期治疗 、 综合治疗 、 治疗个体化 治疗措施 以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为基础
T as ki n e n M R La ncet 1997。 350: SI 20 SI 23.P a t t e rn BP a t t e rn AS m a l l ,de ns e LD LHLCETGTG ri c hLDLCEC E TPTGCETGV LD LC hy l omi c ronsLD L prof i l eby G G EN orm a lLDLE l e v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