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网络n-r法潮流分析与计算的设计_课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元 X1=C(i)G(i,i)*e(i)B(i,i)*f(i)。 % dP/de X2=D(i)+B(i,i)*e(i)G(i,i)*f(i)。 % dP/df X5=2*e(i)。 X6=2*f(i)。 p=2*i1。 q=2*j11。 J(p,q)=X5。 % PV 节点 电压误差 J(p,N)=DV。 m=p+1。 J(m,q)=X1。 q=q+1。 J(p,q)=X6。 % PV 节点有功误差 J(m,N)=DP。 J(m,q)=X2。 end end end %(if B2(i,5)~=3 else) end %(if i~=isb) end %(for i=1:n)n 个节点 2n行 (每节点两个方程 P和 Q或 U) JZ0=[39。 形成的第 (39。 ,num2str(a),39。 )次 Jacobi 矩阵: 39。 ]。 disp(JZ0)。 disp(J)。 %=============================== 以 上 为 形 成 完 整 的 Jacobi 矩阵 ================================ %====下面用高斯消去法对由 Jacobi 矩阵形成的修正方程 进行求解 (按列消去、回代 ) ========== for k=3:N0 % N0=2*n (从第三行开始,第一、二行是平衡节点) for k1=k+1:N1 % 从 k+1 列的 Jacobi 元素到扩展列的△ P、△ Q 或 △ U J(k,k1)=J(k,k1)./J(k,k)。 % 用 K行 K列对角元素去除 K行 K列后的非对角元素进行规格化 end J(k,k)=1。 % 对角元规格化 K行 K列对角元素赋 1 %================== 按列消去运算 ================================== for k2=k+1:N0 % 从 k+1 行到 2*n 最后一行 for k3=k+1:N1 %从 k2+1列到扩展列消去 k+1行后各行下三角元素 J(k2,k3)=J(k2,k3)J(k2,k)*J(k,k3)。 %消去运算 end %用当前行 K3列元素减去当前行 K列元素乘以第 k行 K3列元素 J(k2,k)=0。 %当前行第 k 列元素已消为 0 end end JZ=[39。 Jacobi 矩阵第 (39。 ,num2str(a),39。 ) 次消去运算 39。 ]。 JZ1=[39。 Jacobi 矩阵第(39。 ,num2str(a),39。 )次回代运算 39。 ]。 disp(JZ)。 disp(J)。 %==================== 按列回代运算 ======================================= for k=N0:1:3 for k1=k1:1:3 J(k1,N1)=J(k1,N1)J(k1,k)*J(k,N1)。 J(k1,k)=0。 end end for m=1:N0 JJN1(m)=J(m,N1)。 end disp(JZ1)。 disp(JJN1)。 %disp(J)。 %修改节点电压 for k=3:2:N01 L=(k+1)./2。 e(L)=e(L)J(k,N1)。 %修改节点电压实部 k1=k+1。 f(L)=f(L)J(k1,N1)。 %修改节点电压虚 部 U(L)=sqrt(e(L)^2+f(L)^2)。 end disp(39。 各个节点电压模 39。 )。 disp(U)。 %============================== 结束一次迭代 ============================== end %********************** 下面为迭代计算结束后的有关输出过程 ***************** disp(39。 迭代次数: 39。 )。 disp(ICT11)。 XV disp(39。 没有达到 精度要求的个数: 39。 )。 disp(ICT2)。 for k=1:n V(k)=sqrt(e(k)^2+f(k)^2)。 %计算各节点电压的模值 sida(k)=atan(f(k)./e(k))*180./pi。 %计算各节点电压的角度 E(k)=e(k)+f(k)*j。 %将各节点电压用复数表示 end %=============== 计算各输出量 =========================== disp(39。 各节点的电压复数值 E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 排列 ): 39。 )。 disp(E)。 %显示各节点的实际电压值 E用复数表示 disp(39。 39。 )。 disp(39。 各节点的电压模值大小 V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39。 )。 disp(V)。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大小 V的模值 disp(39。 39。 )。 disp(39。 各节点的电压相角 sida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39。 )。 disp(sida)。 %显示各节点的电压相角 for p=1:n C(p)=0。 for q=1:n C(p)=C(p)+conj(Y(p,q))*conj(E(q))。 %计算各节点注入电流的共轭值 end S(p)=E(p)*C(p)。 %计算各节点的功率 S = 电压 X 注入电流的共轭值 end disp(39。 各节点的功率 S为 (节点号从小到大排列 ): 39。 )。 disp(S)。 %显示各节点的注入功率 disp(39。 39。 )。 disp(39。 各条支路的首端功率 Si为 (顺序同您输入 B1时一致 ): 39。 )。 for i=1:nl p=B1(i,1)。 q=B1(i,2)。 if B1(i,7)==0 Si(p,q)=E(p)*conj(E(p)*B1(i,4)./2+(E(p)E(q))./B1(i,3))。 Siz(i)=Si(p,q)。 else if B1(i,6)==0 Si(p,q)=E(p)*(conj(E(p)*B1(i,4)... +(E(p)*B1(i,5)E(q))*(1./(B1(i,3)*B1(i,5)))))。 Siz(i)=Si(p,q)。 else Si(p,q)=E(p)*conj((E(p)E(q)*B1(i,5))*(1./(B1(i,3)*B1(i,5)^2)))。 Siz(i)=Si(p,q)。 end end ZF=[39。 S(39。 ,num2str(p),39。 ,39。 ,num2str(q),39。 )=39。 ,num2str(Si(p,q))]。 disp(ZF)。 disp(39。 39。 )。 end disp(39。 各条支路的末端功率 Sj为 (顺序同您输入 B1时一致 ): 39。 )。 for i=1:nl p=B1(i,1)。 q=B1(i,2)。 if B1(i,7)==0 Sj(q,p)=E(q)*conj(E(q)*B1(i,4)./2+(E(q)E(p))./B1(i,3))。 Sjy(i)=Sj(q,p)。 else if B1(i,6)==0 Sj(q,p)=E(q)*conj((E(q)E(p)*B1(i,5))*(1./(B1(i,3)*B1(i,5)^2)))。 Sjy(i)=Sj(q,p)。 else Sj(q,p)=E(q)*(conj(E(q)*B1(i,4)... +(E(q)*B1(i,5)E(p))*(1./(B1(i,3)*B1(i,5)))))。 Sjy(i)=Sj(q,p)。 end end ZF=[39。 S(39。 ,num2str(q),39。 ,39。 ,num2str(p),39。 )=39。 ,num2str(Sj(q,p))]。 disp(ZF)。 disp(39。 39。 )。 end disp(39。 各条支路的功率损耗 DS为 (顺序同您输入 B1时一致 ): 39。 )。 for i=1:nl XVII p=B1(i,1)。 q=B1(i,2)。 DS(i)=Si(p,q)+Sj(q,p)。 ZF=[39。 DS(39。 ,num2str(p),39。 ,39。 ,num2str(q),39。 )=39。 ,num2str(DS(i))]。 disp(ZF)。 disp(39。 39。 )。 end zws=0。 JDDY=[]。 JDP=[]。 JDQ=[]。 JDDYJD=[]。 for i=1:n %总网损为所有节点注入功率的代数和 zws=zws+S(i)。 JDDYJD=strcat(JDDYJD,num2str(i),39。 (39。 ,num2str(sida(i)),39。 ),39。 )。 JDDY=strcat(JDDY,num2str(i),39。 (39。 ,num2str(V(i)),39。 ),39。 )。 JDP=strcat(JDP,num2str(i),39。 (39。 ,num2str(real(S(i))),39。 ),39。 )。 JDQ=strcat(JDQ,num2str(i),39。 (39。 ,num2str(imag(S(i))),39。 ),39。 )。 end JDDYJD=strcat(39。 节点电压角度: 39。 ,JDDYJD)。 JDDY=strcat(39。 节点电压模值: 39。 ,JDDY)。 JDP=strcat(39。 节点有功: 39。 ,JDP)。 JDQ=strcat(39。 节点无功: 39。 ,JDQ)。 ZF subplot(4,1,2)。 plot(sida)。 title(JDDYJD)。 ylabel(39。 节点电压角 度 39。 )。 grid on。 subplot(4,1,3)。 P=real(S)。 Q=imag(S)。 bar(P)。 title(JDP)。 ylabel(39。 节点注入有功 39。 )。 grid on。 subplot(4,1,4)。 bar(Q)。 title(JDQ)。 xlabel(ZF)。 ylabel(39。 节点注入无功 39。 )。 grid on。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