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小区供暖设计课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围护结构名称前的朝向直接查 223。 ch值。 (d)建筑物被遮挡时不进行朝向修正,此要了解所设计建筑物的周边环境。 (e)一般情况下,课程设计提供的建筑图上都有指南针,在进行朝向修正时要按建筑物的方位进行设计,如图中无指南针,仍按上北下南来考虑。 9 朝向修正耗热量的修正 率 [6] 为: 东: 5% ; 西: 5% ; 南: 15% ; 北: 10%。 ( 2)风力附加耗热量 风力附加是考虑室外风速变化而对外围结构传热耗热量的修正。 《设计规范》规定: 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风力附加 , 只对 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垂直的外围护结构附加 5%~ 10%。 风力附加率,是指在采暖耗热量计算中,基于较大的室外风速会引起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系数增大即大于 23w/(㎡ ℃ )而增加的附加系数。 由于我国大部份地区冬季平均风速不大,一般为 2~3m/s,仅个别地区大于 5m/s,影响不大,为简化计算起见,一般建筑物不必考虑风力附加,仅对建筑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城镇、厂区内特别高出的建筑物的风力附加系数做了规定。 (3)高度附加耗热量 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 (楼梯间除外 )的高度附加率,房间高度大于4m 时,每高出 lm 应附加 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 15%。 高度附加率,是基于房间高度大于 4m 时,由于竖向温度梯度的影响导致上部空间及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增大而加的附加系数。 由于围护结构耗热作用等影响,房间竖向温度的分布并不总是逐步升高的.因此对高度附加率的上限值做了不应大于 15%的限制。 对于多层建筑物楼梯间的耗热量计算不考虑高度附加,因为楼梯间的空气和各楼层相通,只是在布置散热器时,尽量放在底层。 这就已考虑竖向温度梯度了。 注意: 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耗热量上。 (4)对公用建筑,当房间有两面及两面以上外墙时,将外墙、窗、们 的基本耗热增加 5%。 10 (5)窗墙面积比超过 1: l时,对窗的基本耗热附加 10%。 (6)间隙附加:当建筑不要求全天维持设计室温,而允许定时降低室内温度时,采暖系统可按间歇采暧设计。 此时除上述各项附加外,将基本耗热附加以下百分数: 仅百天采暖者 (例如办公楼、教学楼等 ), 20%; 不经常使用者 (例如礼堂等 ), 30%。 风力修正耗热量和高度修正耗热量 [7]。 冷风渗透耗热量 在风压和热压的作用下,室外的冷空气通过门、窗等缝隙渗入室内,被加热后逸出。 当未对采暖房间的门、窗缝隙采取密封措施时,冷空气就会通过门、窗缝隙渗入到室内,把这部分冷空气从室外温度加热到室内温度所消耗的热量,称为冷风渗透耗热量。 在各类建筑物特别是工业建筑的耗热量中,冷风渗透耗热量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有时高达 30%左右,所以门窗缝隙渗透冷空气耗热量的计算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现有的资料,《暖通规范》中给出了用缝隙法计算民用建筑及生产辅助建筑物的冷风渗透耗热量和用百分率附加法计算工业建筑的冷风渗透耗热量。 多层 和高层民用建筑,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 多层建筑的渗透冷空气量,当无相关数据时,可按以下公式 [8] 计算: L=kV ( 23) 式中: V—— 房间体积 (㎡ ); K—— 换气次数 (次/ h)。 工业建筑,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可根据《教材》进行设计。 计算出的房间冷风渗透量是否全部计入,应考虑下列因素; (1)当房间仅有一面或相邻两面外围护物时,全部计入其外门、窗缝隙; (2)当房间有相对两面外围护物时,仅计入较大的一面缝隙; (3)当房间有三面外围护物时,仅计入风量较大的两面缝隙; (4)当房问有四面外围护物时,则计入较多风向的 1/2 外围护物范围内 11 的外门、窗缝隙。 计算建筑物耗热量时,为了简化计算,可作下列近似处理: (1)与相邻房间温差小于 5℃时,不计算耗热量; (2)伸缩缝或沉降缝墙按外墙基本耗热量的 30%计算; (3)内门的传热系数按隔墙的传热系数考虑; 计算外门面积时,不扣除腰头窗的面积: 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有以下三种方法: 缝隙法、换气次数法和百分数法。 由于本设计选取缝隙长度不方便所以按照换气次数法计算, 公 式 如下: 39。 2 0 .2 7 8 ( )k n p w n wQ n V c t t W (24) 式中: nV —— 房间内部体积, 3m ; kn —— 房间的换气次 数 , 次 /h;  w——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下的空气密度 (kg/m3); Vn—— 采暖房间的体积 (m3); tn —— 采暖室内计算温度 (℃ ); tw ——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 )。 kn 可以按下表选用: 概算换气次数 表 22 房间类型 一面有外窗的房间 两面有外窗的房间 三面有外窗的房间 门厅换气次数(h 1 ) 2 冷风侵入耗热量 在冬季受风压和热压作用下,冷空气由开启的外门侵入室内。 把这部分冷空气加热到室内温度所消耗的热量称为侵入耗热量。 12 外门附加率,是基于建筑物外门 开启的频繁程度以及冲入建筑物中的冷空气导致耗热量增大而加的系数,冷风侵入耗热量的计算方法见《供热手册》或教材。 对于一般民用建筑及工业辅助建筑物仅供人员出入短时间开启的外门,其冷风渗透耗热量,可以考虑为外门的基本耗热量乘以附加百分数。 计算楼梯间外门的冷风侵入耗热量时,式中的楼层数 n应为建筑物的楼层数。 外门附加率,只适用于短时间开启的、无热空气幕的外门。 阳台门不应计入外门附加。 此处所指的外门是建筑物底层入口的门,而不是各层每户的外门。 关于外门附加率中“一道门附加 65% n,两道门附加 80% n”的有关规定很难理解,一道门与两道门的传热系数是不同的:一道门的传热系数是(㎡ ℃ ),两道门的传热系数是 w/(㎡℃ )。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各部分耗热量后,得出房间总的耗热量 , 见 附表 一各房间 热负荷计算表。 13 第三章 供暖 系统选择、管路布置 系统选择、管路布置 热水供暖系统 ,可按下述方法分类: 按系统循环动力的不同 ,可分为重力 (自然 )循环系统和机械循环系统 .靠水的密度差进行循环的系统 ,称为重力循环系统。 靠机械 (水泵 )力进行循环的系统 ,称为机械循环系统。 按供、回水方式的不同 ,可分为单管系统和双管系统。 热水经过立管或水平供水管顺序流过多组散热器 ,并顺序地在各散热器中冷却的系统 ,称为单管系统 .热水经供水立管或者水平供水管平行的分配给多组散热器 ,冷却后的回水自每个散热器直接沿回水立管或者水平回水管流回热源的系统 ,称为双管系统。 按系统管道敷设方式的不同 ,分为垂直式和水平系统。 按热媒温度的不同 ,可分为低温水供暖系统和高温水供暖系统。 对于本工程,在此提出三种系统设计方案: 方案一:重力循环双管式系统。 方案二:机械循环 双 异程式系统。 方案三:机械循环 双管同程 式系统。 根据以下原则 及上述要求 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 原则一、热媒的选择:热水供暖与蒸汽供暖的比较。 蒸汽供暖系统的设计和布置都比较复杂且其维护和维修费用较大。 对该 三层住宅楼 ,只需要设计一个小型的供暖系统, 考虑居民被烫伤等安全问题,且有热水管网经过,所以 选用热水供暖系统比较经济合理。 原则二、热媒温度的选择。 室内热水供暖系统,大多采用低温水作为热媒。 设计供、回水温度多采用 75℃/50℃。 考虑建筑的使用特点,因此采用低温水作为热媒,供、回水温度为 tg=75℃; th=50℃ 原则三、供暖管网布置形式 根据建筑物平面图,考虑到管网布置的经济合理并且易于设计计算,便于维 14 护管理。 原则四、供暖系统动力的选择 供暖系统动力选定为机械循环系统。 原则五、考虑到设计计算的方便,将供暖系统布置成 双 管 下 进下出 异 程式系统。 最后综合考虑三种方案的技术和经济,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最终选择方案三 —— 机械 循环 双 管 下供下回式 同程 式系统。 散热器的选择与片数计算 所有房间都选择 散热器型号为 四柱 760 型 ,高度 760mm,宽度为 143mm。 单片厚度为 60mm。 散热面积为 ㎡。 根据散热器热媒与室内空气平均温差△ t(△ t=tpjtn) ,和散热器散热量表计算出散热器片数。 散热器面积 F 按下式计算 : 321)( npj ttK QF  m2 ( 31) Q— 散热器的散热量, W。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