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至邓州一级公路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凹曲线,直线段内不能插入短的竖曲线等,运用透视图进行检验是很好的方法,设计时对有疑问的路段进行透视图的检验,效果较好; ④ 平面与横断面的综合协调主要是超高的设计。 (3)线形与 环境的协调 ① 定线时尽量避开村镇等居民区,减少噪音对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采用柔性,沥青混凝土路面以减少噪音; ② 路基用土由地方政府同意安排,利用开挖鱼塘或沟渠,避免乱开挖,同时又利于农田、水利建设; ③ 注意绿化,对路基边坡及中央分隔带 加强绿化和防护,在护坡道上互通立交用地范围内的空地上均考虑绿化。 路线方案比选 山岭、重丘区地形复杂,横坡陡峻,定线时要利用有利地形,避让艰巨工程、不良地质地段或地物等,都涉及调整纵坡问题,而且山区纵坡限制较严,因此山岭、重丘区安排好纵坡就成为关键问题。 路线应在 使用任务和性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多方案比较,精心选择合理的方案,路线设计保证路线的整体协调,做到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适,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纵横均衡,横断面合理,根据高程地线图,采用纸上定线的方法研究可能的方案,并经过比较论证确定最佳方案。 本设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考虑自然条件,技术指标和工程投资,施工期限和施工设备等重大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论证,力争修建一条具有高技术指标、低工程造价的道路。 本设计给出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道路避让河流和山岭,走河谷地带,沿河选线,但是路线比较曲折,需 要转折点很多,由于本设计道路等级为一级道路,对线形要求的指标很高,达不到一级道路线形指标要求,且占用大量农田,故予以舍弃。 第二种方案虽然有艰巨工程,但可以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能得到合理安排,且线形好,标准高,路线纵坡小,平曲线半径大,技术指标较高,路线短捷、顺直,少占农田,不占高产田,路线的长度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设计 8 短、工程量虽较第一种方案大、投资费用也高,但有利于施工和养护,营运费用低,综合效益好,行车安全舒适快捷,因此予以采用。 平面线形要素组合计算 图 基本型平曲线  —路线转角 L—曲线长( m) T—切线长( m) E—外矩( m) J—校正数( m) R—曲线半径( m) ⑴ 平曲线 1: 400Rm 100sLm 23  曲线几何元素计算如下: 内移值: 2432 4 2 3 8 4ssLLp RR ( ) 24310 0 10 024 40 0 23 84 40 0  切线增长值: 3 22 240ssLLq R ( )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设计 9 321 0 0 1 0 02 2 4 0 4 0 0   缓和曲线角:0 1802 sLR  ( ) 100 1802 400   切线长 : ( ) ta n2T R p q   ( ) 23( 400 ) ta n     平曲线长: 180sL R L  ( ) 4 0 0 2 3 1 0 0180     外距: ( ) s e c / 2E R p R   ( ) ( 4 0 0 1 .0 4 ) se c 2 3 / 2 4 0 0    切曲差: 2D T L ( )  验算: ① 2   23  2 ; ② 圆曲线长度 2 60 .4 90YsL L L m   ,则 ::s Y sL L L 在 1:1:1~ 1:2:1之间。 满足设置基本型曲线的几何条件。 桩号复核与验算 表 主点桩号验算与复合 JD1 K1+754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设计 10 T ZH K1+ +Ls 100 HY K1+ +( LLs) HZ K1+ Ls 100 YH K1+ Ly/2 QZ K1+ +D/2 JD1 K1+ 表 主点桩号计算结果汇总 主点 JD1 ZH K1+ HY K1+ QZ K1+ YH K1+ HZ K1+ JD K1+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概述 纵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道路等级,沿线自然条件和构造物控制标高等,确定路线合适的标高,各 坡段 的坡度和坡长,并设计竖曲线。 ( 1) 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 2)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尽量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 ( 3) 纵坡设计应对沿线地形、地下管线、地质、水文、气候和排水等综合考虑,视具体情况加以处理,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和道路通畅。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设计 11 ( 4)一般情况下纵坡设计应考 虑填挖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进路段填方,以减少借方和废物,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 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保证路基稳定。 ( 5)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 1)拉坡前的准备工作绘 出中桩位置,平曲线示意图等。 ( 2)标注控制点位置 控制点:影响路线纵坡设计高程,如起讫点,大中桥涵等。 经济点:山区公路,路基挖平横时,此点道路中心处填挖高程点称之为经济点,若纵坡设计线通过此处,横断面挖填平衡。 ( 3) 试坡。 在已标出 “控制点 ”和 “经济点 ”的纵断面图上,以控制点为依据,照顾多个 “经济点 ”的原则定出坡度线。 ( 4)调整:将所定的坡度与选线时考虑的坡度尽量统一。 ( 5)核对:主要检察高填深挖等重点横断面填挖情况。 ( 6)定坡:所谓定坡,就是逐路段把坡度线的坡度值,变坡点位置和高程确定下来。 纵坡设计 最大纵坡旨在纵坡设计时各级公路允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一级公路最大纵坡 6﹪,最大纵坡考虑排水及路基的稳定性为 ﹪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的路段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纵向所克服高 差与路段长度之比;合成纵坡是指路面上的纵向坡度与横向坡度组合成的坡度。 高速、一级公路合成坡度在 80km/h时的最大取 ﹪。 一般取 8﹪,合成坡度不小于 ﹪。 最小坡长主要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的要求的,时速为 80km/h,最小坡长一般值为 250m,极限值为 200m。 最大坡长是考虑汽车的行驶安全上考虑的,坡长过长使刹车频繁,影响行车安全。 当纵坡为 3﹪时,速度 80km/h 下取 1100 米,纵坡小于 3﹪可无限,但长坡长还是不宜选取。 本设计中的纵坡和坡长如表 所示,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表 各坡段 坡度与坡长 起点桩号 坡长( m) 坡度 ( %) 终点桩号 K0+000 2170 K2+170 K2+170 630 K2+800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设计 12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是指在满足汽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满足视觉和心里方面的连续。 、纵线形组合设计的原则 ( 1)应在视觉上能自然地引导驾驶员的视线,保证视觉连续 ( 2)注意保持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大小均衡。 ( 3)选择适合的合成坡度,以利于行车安全和路面排水。 ( 4)注意与道路周围环境 的配合。 、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 ( 1)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 ( 2)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的均衡,平曲线半径如果不大于 1000m 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的 1020 倍,平曲线 800m 竖曲线最好取 1600m。 ( 3)平曲线缓而长,纵断面破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平曲线可包含多个竖曲线。 ( 4)选择适当的合成坡度。 竖曲线 纵断面上两个 坡段转折处,为了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的要求需要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线性有圆曲线和抛物线,在使用范 围上二者差别不大 ,但在设计和计算上抛物线比圆曲线方便。 本设计采用抛物线形竖曲线。 最 小半径 ( 1)考虑缓和曲线冲击作用,即缓和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 ,考虑旅客舒适及视觉平顺性要求,采用 a=, Lmin=v2w/。 ( 2)考虑时间行程不过短 ,最短满足 3s 行程。 Lmin=v/。 ( 3)满足视距的要求。 本设计在变坡点处设 一个竖曲线,竖曲线半径 取 6000m。 ( 1) 竖曲线 1: 变坡点桩号: K2+170, 竖曲线半径 R=6000m ① 计算竖曲线要素 21 0. 57 % ( 0. 62 ) % 1. 19 %w i i      () 曲线长 6 0 0 0 0 .0 1 1 9 7 1 .4L R w m    ( ) 切线长 7 1 .4 3 5 .722LTm   ( ) 图 竖曲线要素示意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平、纵横三维设计 13 外距 2 60 00TEmR   ( ) ② 计算设计高程 竖曲线起点桩号 ( 2 1 7 0 ) 3 5 . 7 2 1 3 4 . 3 0 0KK     竖曲 线起点高程 1 9 2 . 4 0 0 3 5 . 7 0 . 0 0 6 2 1 9 2 . 6 2 1 m   桩号 K2+160 处: 横距 ( 2 1 6 0 ) ( 2 1 3 4 . 3 0 0 ) 2 5 . 7x K K m     竖距 2 2 60 00xhmR   切线高程 1 9 2 . 6 2 1 2 5 . 7 0 . 0 0 6 2 1 9 2 . 4 6 1 m    设计高程 1 9 2 .4 6 1 0 .0 5 5 1 9 2 .5 1 7 m   终点桩号 ( 2 1 7 0 ) 3 5 . 7 2 2 0 5 . 7 0 0KK     终点高程 1 9 2 .1 8 3 0 .4 2 5 1 9 2 .5 9 8 m   桩号 K2+200 处: 横距 ( 2 2 0 0 ) ( 2 1 3 4 . 3 0 0 ) 6 5 . 7x K K m     竖距 2 6000xhmR   切线高程 1 9 2 . 6 2 1 0 . 0 0 6 2 6 5 . 7 1 9 2 . 2 1 4 m    设计高程 1 9 2 .2 1 4 0 .3 6 0 1 9 2 .5 7 4 m   竖曲线 1 计算结果如表 所示: 表 竖曲线 1 计算结果 桩号 横距 x( m) 竖距 h( m) 切 线 高 程 ( m) 设 计 高 程 ( m) K2+170 0 0 K2+160 K2+200 K2+205 0 0 所设置的竖曲线在平面上均处于直线段上,切竖曲线半径足够大能够满足视距要求。 河南城建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