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建设消费型城市问题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高思在谢地教授指导下以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城市为例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中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继续以煤炭和矿产资源等为中心来发展城市,必须注重建设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复合城市。 不过对消费型经济转型与建设没做更为深入的研究。 消费型城市建设是 一综合性的经济研究课题。 将会涉及到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旅游经济 学 、环境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多门学科。 这些学科的 不少 理论观点将成为我研究此课题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来源。 主要有: 4 消费函数是消费和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即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收入减少,消费减少。 如果以 C代表消费, Y 代表收入,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f( Y) 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说明。 前者是指消费在收入中 所占的比例。 假如以 APC 代表平均消费倾向,则为: APC=C/Y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以 MPC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以 *C 代表增加的消费,以 *Y 代表增加的收入,则是: MPC=*C/*Y 哈罗德 — 多马模型,这是假定生产中只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并且该两要素配合比例不变,也不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其公式为: G=S/C,其中 G是国民收入增长率, S为储蓄率, C为资本产量比。 新剑桥模 型,这一模型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 G=S/C=(P/Y*Sp+W/Y*Sw)/C 上式中 C 代表资本产量比, P/Y 是利润在收入中所占比例, W/Y 是工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Sp 是利润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Sw 是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 研究方法和主要 的 可能创新点 对于消费型城市,与其视为 对 一个新兴经济体 现状 来判断、分析,不如用从经济发展与增长过程中应该遵循和把握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发现其特质、共性,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各地保持新 一轮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些许探讨。 本文研究的有关问题,我将尽量综合运用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旅游经济 学 、环境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成果,紧密结合萍乡实际,重点采用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归纳分析法等,从人文、产业优势与依托、社会保障、消费观念、人口等等入手,就萍乡的消费型城市建设问题予以分析研究。 作为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进位赶超的氛围日趋浓厚,保持比较稳定和快速的经济增长态势,抓紧做大各地经济总量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逼。 否则,与沿海发 达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参与市场分工、利益分配将更为步履艰难。 未来 江西在中部崛起的压力和困难显而易见。 从参加省委党校研究生学习以来, 5 尤其是在班主任老师和指导老师及专业老师关于毕业论文课题选题方向的要求下,本人一直在对消费型城市 定位与 建设问题十分关注,也进行过一些思考,对萍乡建设消费型城市政府系列政策的出台、举措的推进等,都给予重点关注,课题研究中也查阅了大量资料。 我想,这对相对处于比较落后的中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的研究, 重点是利用好自身比较优势建设消费型城市, 将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此外,本人也结 合政协工作特点,平时参与了不少调查研究工作,积累了一定素材,所有这些,希望能给此文增添一定的新意。 论文基本思路与框架 文章拟写 五 个部分,一是从选题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入手,简述当前 转变以消费为主导、出口和投资协调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性和坚持消费型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以概述的形式, 分析当前我国消费能力比较旺盛的一些城市经济情况 ,重点介绍 这些 消费型城市的概念、特点 、共性 ,以及我国历史上一些消费型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从人文历史、消费观念、区位特点、软硬件设施、资源和产业等方面,深入阐述萍 乡建设消费型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第四部分结合当前萍乡实际,陈述萍乡已经在消费型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并结合消费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从收入水平、产业支撑、消费环境、 社会保障 制度设计等方面分析萍乡建设消费型城市存在的主要不足;第五部分对照存在的不足和矛盾,就建设消费型城市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最后得出萍乡走消费型城市发展道路应把握怎么样的方向、一贯坚持哪些举措、注意哪些重点问题作为本文的结论。 全文篇幅控制在两万五千字左右。 6 1. 概述 消费型城市的提出及其涵义 赵宇、张京祥 在以北京市为例的消费型城市的增长方式及其影响研究中认为,消费型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 .韦伯 1920年提出的。 当时韦伯将城市分为三大类型,即:商人城市、生产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 并且指出商人城市中消费者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和海外商品贸易所获得的差价;生产型城市的消费能力取决于当地的工厂、制造业和家庭工厂的发达程度;消费型城市主要依赖于广大消费者的购买力。 消费型城市至此被正式提出。 从 经济 发展的历史来看,消费型城市是区域经济组织和经济体的一个发展阶段,属于发展范畴。 从需求角度看,所谓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和 生产的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它包括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是对个人需求的满足手段。 从人本主义角度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类自身。 只有消费才能带给人类自身效用和欲望的满足。 源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消费拉动与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其实是相对应的,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源于通过各种消费方式来满足消费者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多种需求,不断刺激 消费 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供给,并以此带动城市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其实消费型城市是相对于 生产型城市的一个相对概念。 与生产型城市相比,消费型城市在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特征,并以提供丰富的消费产品和其强大的消费需求支撑城市的经济基础。 消费型城市不仅通过消费来拉动本城市的经济发展,完成区域经济的内部循环,同时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对于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消费型城市主要通过提供服务产品来促进消费,包括生产者服务业和消费者服务业,以 达到不断 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 消费 需求的 目的。 城市中的消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城市建成区内的消费者消费为内部性消费,城市建成区外的消费者所 消费,称为外部性消费。 国际上通常将一个城市的内部性消费占总消费的比率计为内部消费率, 50%的内部消费率是消费型城市的底线。 2消费型城市的消费结构包括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三种类型。 在信息产业革命的浪潮下,现代消费型城市迅速发展,并以发展资料消费为最重要的特征。 古典消费型城市多以生存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为主要的消费方式,例如罗马 2赵宇、张京祥在 《 以北京市为例的消费型城市的增长方式及其影响研究 》中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自然段。 7 帝国时候的罗马城市,以其奢华的消费闻名于世。 综上所述,消费型 城市可以粗线条地定义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 将通过依靠满足消费者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 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且以消费者的发展资料消费为重要组成部分,以期达到持续刺激和促进城市经济不断协调增长的拉动功能,实现城市内部消费率不低于 50%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 GDP 突破 1000美元后的大约 10年,是居民消费结构急剧变化的时期,我国人均 GDP 已从 2020年的 1135美元上升到 2020年的 5432美元。 国外很多著名研究机构对中国未来消费需求十分关注并充满预期,认为中国已经转向消费带动的经济发展时代,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将在 2020年成为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 中国城市的消费真实实力 在未来 20年将增长 5倍以上。 从这方面讲,中国发展消费型城市,走消费型城市转型之路成为趋势和必然。 同时,尊重经济增长的必然规律远比定义消费型城市要重要得多。 我国消费型城市的主要典型 探讨当前我国比较典型的消费型城市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城市消费力。 城市消费力是由城市人口、 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等指标构成。 经模型测算,今年全国城市消费力将达到 万亿元,比去年的。 有关 研究成果 和调查 显示,今年排名前 10位省份的城市消费力合 计 8万亿元,约占全国城市消费力的 60%。 其中城市消费力过万亿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和山东省,占全国城市消费力的25%。 重庆 、 成都城市消费力增速最快。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等排名前 20位的城市消费力合计 ,约占全国城市消费力的 %。 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力增速呈西高东低的态势。 重庆和成都城市消费力增长速度最快,超过 15%;北京、上海、青岛、佛山城市消费力增速低位徘徊,保持在 10%左右。 从消费结构和水平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都已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 城市消费力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居民消费水平不 断提高, 源于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品位追求的客观需要,还有 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促进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增长,以此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从而以国内消费的增长弥补外部需求的下降。 从历史上看,隋唐时候的扬州,南宋时候的杭州,明末清朝的许多城市都是典型的消费型城市。 民国时期的上海、杭州、苏州、哈尔滨等也属于当时全球知名的消费型城市。 只是由于对资本、市场经济的政治敏感和禁锢,建国后一些典型的消费型城市被视为资本主义性质,打上资本主义色彩和烙印,这些城市逐渐被改造成生产型城市,随即在历史、经济上的影响和地位迅速下降,同时也带来了 城市的衰落和经济增长的放缓。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力坚持和不断深入,尤其是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逐步完善和不 8 断巩固,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2020年 GDP 达到 47万多亿元,保持着 %的高位增长率,全年公共财政收入 10万多亿元 , 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甚至有人预言到 2024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越美国独占鳌头。 在经济快速发展高位增长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很多城市和区域逐步向消费型城市、消费型经济转型的过程。 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向消费型城市转变的过渡时期,尤其是北京 、上海、香港、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经济一线城市明显具备了消费型城市的特征。 城市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结构、城市空间结构都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迅速转型。 去年关于消费指数的城市排名统计 表明,中国目前消费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在世界排行第 18位,北京 2020年曾为世界第五,现已降至第 22位。 如以上海消费指数为 1,中国目前消费指数最高的 30个城市如下(港澳台不计): 排名次序 城市 消费指数 1 上海 1 2 北京 3 深圳 4 广州 5 厦门 6 杭州 7 宁波 8 温州 9 长沙 10 佛山 11 大连 12 中山 13 东莞 14 珠海 15 泉州 16 苏州 17 汕头 18 无锡 19 郴州 20 惠州 21 海口 22 青岛 23 台州 24 福州 25 南京 26 三明 27 天津 28 嘉兴 9 29 绍兴 30 南宁 中国消费型城市的共性与特点 消费型城市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比较新颖的名词,其实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定。 即使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对消费型城市的定义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涵义。 我 更愿意理解为,这是站在经济发展角度,对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度和科学性水平的评价、判断。 我们既可以从西方比较发达和完善的市场经济模式下,如何保持比较持续稳定较快经济增长所展现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共性问题,予以继承和借鉴,也应该对当前中国消费型城市转型较为成功的典型中,探寻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重要影响的规律,从而为欠发达的中部地区城市寻找走消费型城市转型的对策和举措。 从国内外向消费型城市转型比较成功的城市尤其是上述中国城市实践来看,消费型城市大体上呈现。萍乡建设消费型城市问题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件、连接件符合组合要求。 扣板表面平整、洁净,颜色一致,接缝严密。 第四节 塑钢窗安装 (一) 施工准备 技术准备: (1) 安装门窗时的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 (2) 在环境温度为 0℃的环境中存放门窗时,安装前在室温下放24h。 19 材料要求: (1) 材料规格 塑料门窗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定做。 (2) 质量要求 1) 表面无色斑,无划伤。 2) 门窗及边框平直,无弯曲、变形。 (二)
面构件由于单重一般都不超过 1 吨,在此就不作计算(详见后附页) 以上破断拉力公式中, F 为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 KN; K 为对应某结构类别钢丝绳最小破断拉力系数; D 为钢丝绳公称直径,单位 mm。 R 为钢丝绳强度级别,Mpa 砼柱起吊 示意图 混凝土柱专用吊具t = 3 0∟1 0 0 1 0 0 6 角钢 包角质量为本 构筑精品 顾客至上 追求卓越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六冶金建设公司
善农业基础设施 条件基础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以“下曲葡萄”为主的农业支柱长业,截止 2020 年底,“下曲葡萄”栽培面积达 亩,产值突破 6000 万元大关。 果品远销成都,重庆,乌鲁木齐,上海等大中城市,“下曲葡萄”成为我区乃至全市农业产业的又一知名品牌。 2020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一五”规划非常关键的一年
部,小兴安岭与三江平原交汇处,东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国境线全长 公里。 四周与鹤岗、嘉荫、汤原、桦川、绥滨相临。 全县共有 5镇 3乡 63 个行政村,辖区内另有宝泉岭农垦分局及所属 6 个农场、鹤北森工林业局及所属 19 个林场,全县总面积 6784 平方公里,人口近 万,耕地 万亩;县属面积 2167 平方公里,人 口 万,耕地 111万亩。 林地面积 万公顷,活木蓄积量 4490
培者可根据当地环境条件,采用最有利的栽培方式。 春季至夏初、秋季至春季都可以栽培鸡腿蘑。 室内和大棚夏季也可栽培,但气候炎热,不易保鲜,若没有妥善的加工和保鲜措施,商业意义不大。 室外栽培可以在果园、菜地、休闲田中整畦搭棚进行。 室内栽培可以利用现有菇房、床架进行栽培管理。 四、菌种制作 制作 鸡腿蘑菌种主要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纯菌种。 鸡腿蘑菌丝在 PDA 培养基 (马铃薯 200 克,葡萄糖
防、通风空调)施工方案 ......................................................... 66 一、电气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