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平等指数初步研究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了主要因素的权重后,在采用相应的 平方 平均法 ,对其进行综合,从而构建综合指数。 (二) 指标体系设计与建立 1. 理论前提和假设 前提假设由于在 2020年以前,我国对教育、公共卫生及社会保障等能够缓解就业不平等的财政支出较少,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相关因素表现不明显。 但在2020年以后,经济快速发展,不平等性加强,国家开始关注日益增加的就业不平等,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就业的不平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对教育、社会保障和公共卫生的宏观支出。 由于此类措施是为了防止不平等的加剧,因此我们在此假设,我国增加的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支出都是投入到那些之前没有享受到了这些权利的省份和个人身上。 所以,在该文章中,我们采用的不是总量数据,而是我国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的投入和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的数据,来反应平等性。 2. 实证分析 在我们的文章中,指标体系的建立在此分为 就业机会和工资回报两个层面,前者是体现了影响就业不平等的原因,我们主要探讨一下因素所导致的就业不平等: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政府的教育投入、社会保障。 就业机会的不平等是造成maxAAAW W11 12 121 22 212......... ... ... ......jji i ija a aa a aRa a a 毕业论文:正文 学生姓名: *** 定稿时间: 20200522 11 就业不平等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上,而人力资本包括身体健康和教育水平两个部分,这里的三个指标正好对其有全面的解 释。 同时以上的三个因素都为正指标,即相关投入越大,平等指数的值越大,平等性越强。 选取以上三个二级因子的目的在于衡量国家在消除就业不平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结果的平等性,即工资回报层面测算模型量化了有多个因素所决定的城镇劳动者的工资回报差异。 本文重点考虑一下因素:性别因素、受教育的年限、劳动者所属行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职业(国有、非国有企业)、地域差异(华南 , 华东 , 西南 , 东北 , 华北以及西北)。 这是由于这些指标都是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的,也就是说影响收入发热因素有性别、年龄、所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的这 些方面。 它们表现了我国“同工不同酬”的客观存在,以及在对以往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的四个与此相关性较强的四个指标。 在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时,本文采取统计综合评价中的层次分析构权法来进行构权,由于本文将影响因素分为两个方面来分析,因此在构权时同样分为两个部分来给予权重,同时,将地域差异的因素分解出来单独研究,最后再予以综合。 计算过程如下: ① 分别将两个层面的(李金昌、苏为华, 2020)评价指标( n1 = n2 =4)列成两个棋牌式平衡表( AHP判断矩阵 )(如矩阵 矩阵 3)。 ..................② ..........③ 上表中的 A(就业机会)和 B(工资回报)中的元素的含义如下: 对 A中元素来说, 1ja 表示 政府公共卫生投入指标的重要性与其他之比, 2ja表示 政府的教育投入指标的重要性与其他之比, 3ja 表示 社会保障指标的重要性与其他指标之比。 在 B 中, i=1 表示 受教育的年限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比, i=2为 劳动者所属行业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比 ,i=3 是 职业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之=j iij jwia w 指 标 的 重 要 性指 标 的 重 要 性 =j iij jwib w 指 标 的 重 要 性指 标 的 重 要 性1 1 1A1 1 / 1 . 5 1 2 . 3 3 31 . 5 1 1 . 5 41 1 / 1 . 5 1 2 . 3 3 31 / 2 . 3 3 3 1 / 4 1 / 2 . 3 3 3 1B 毕业论文:正文 学生姓名: *** 定稿时间: 20200522 12 比 ,i=4 则为 性别因素与其他指标的重要性的比。 同时在确定统计权数时,此处采用的是 19比率标度(萨蒂)。 ②求解各指标的相对 权重 1Aw 、 2Aw 、 3Aw , 1Bw 、 2Bw 、 3Bw 、 4Bw。 这里我们采用幂乘法,通过逐步迭代来求权重,解下列方程: ...............................④ ...............................⑤ 式中 、 分别为 A、 B 的最大特征根, W为对应的特征向量,也就是所求的统计权数。 我们采用 Matlab 软件进行求解,得到以下结果 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率法的检验,得出: ; ,通过检验。 同理: 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比率法的检验,得出:。 ,通过检验。 由于都通过了检验,我们又进一步对以上比率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得到: 根据德尔菲法(如下表 1)以及以往的经验数据,工资回报的因素对就业的不平等有更大的影响,因此在综合权重时,我们赋予其 60%,就业机会 40%。 最终得到的权重为: maxBBBW WmaxmaxmaxAAAW Wmax  Awm a x 0 .0 0 0 41 nCI n / 0 . 0 0 0 4 / 0 . 5 8 0 . 0 0 0 6 8 9 7 1 0 %C R C I R I   max   251BW m a x n 0 .0 0 0 7 3 3n1CI  / 0 . 0 0 0 7 3 3 / 0 . 9 0 0 . 0 0 0 8 1 5 1 0 %C R C I R I   AW BW  毕业论文:正文 学生姓名: *** 定稿时间: 20200522 13 表 1 专家法比重确定表 工资回报因素 就业机会因素 专家 1 专家 2 专家 3 专家 4 专家 5 专家 6 专家 7 专家 8 专家 9 专家 10 平均值 基于以上的比重,同时,为了让指数体系能够更好的反应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将从我国的六大区域: 华南 , 华东 , 西南 , 东北 , 华北以及西北,分别选取典型省份,进行分省份的指数计算,最后计算全国的总指 数。 本文选取的六个省份为:广东、辽宁、山东、陕西、四川、浙江。 对于一些指标的指数值,在此做一下定义,性别指数为城镇就业总人数中男性比女性的比例,职业为国有比非国有的城镇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之比,劳动者所属行业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之比,受教育年限的影响指标指数为高等教育(专科以上)与非高等教育人数在工资收入上的比。 其他指标为了消除计量单位的不一致的影响,进行无量纲处理,全都以占当地 GDP 的比例来度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0 20 20 2020;中国劳动统计年 鉴 20 2020 2020;各省统计年鉴 20 20 20 2020) 0 .0 82 960 .1 25 920 .1 91 12==0 .1 51 260 .2 34 720 .1 51 260 .0 62 76W 政 府 公 共 卫 生 投 入 指 标 比 重政 府 的 教 育 投 入 指 标 比 重社 会 保 障 指 标 比 重受 教 育 的 年 限 比 重劳 动 者 所 属 行 业 比 重职 业 比 重性 别 因 素 比 重 毕业论文:正文 学生姓名: *** 定稿时间: 20200522 14 3. 指标体系的建立 综合指数法,又称平均数指数法,简称指数法。 用该种方法建立平等指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 1)根据具体现象特点与评价目标,构造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设有 6项指标,分别记为: ( 2) 确定某个单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在文章中对于一个变量中存在的两种情况,我们进行简单的做比,对于定量的指标,我们将其进行无量纲处理,即除以该省的 GDP。 对于指标标准值的 选择,我们通过以往的文献经验,选取浙江省 2020 年的数据作为标准值,原因是,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市场化的程度较高、市场经济发展的较为完善,不平等性相对较低。 ( 3) 采用一定方法构造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权数 ( i=1,2, ...,p)具体处理,已经在(一)中做了具体阐述。 ( 4) 计算单项指标的指数值。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正指标: ...............⑥ 逆指标: ...............⑦ 式中, 为第 i 个指标的实际值。 1表明该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值高于标准水平; 1 表明该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值低于标准水平; =1表明该指标所反映的评价值等于平均水平。 越大,说明该项指标评价水平越高。 本文中,我们将 2020 年的浙江省的数据作为标准值,因为浙江省在城镇劳动力市场就业方面相对比较平等,并且在选择标准值时,可以是本地区、本系统同行业中一定时期内(如过去的三年或 五年等)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也可以是历史最高水平或计划水平,也可以是某一理想水平。 而浙江省发展相对均衡,因此被选作标准省份,同时,我们选取 2020 年的浙江省的数据作为标准值,是为了更好的比较近些年来城镇劳动力平等与十年前较为平等的省份的平等情况。 并且在确定正逆指标时,本文考虑到就业机会的不平等和结果的不平等两个方面,从就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