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hdl的自动打铃设计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即设定打铃系统只在早上 8 点至下午 17 点的时间段内在规定的时间内响铃。 其他时间自动打铃系统处于休眠状态。 ( 3) 增加一个自动校时模块,可以进行校时,还可以使打铃模 块尽快到铃声响起的前一分钟。 ( 4) 显示模块是让时钟信号在实验箱上的八个数码管上显示,将打铃响起的时间显示在数码管上,调分时对应的 LED1 指示灯亮,按 K2 键可以在数码管上看到分在增加。 同样调时时对应的 LED2 指示灯亮,按 K2 键可以让时增加。 让计时模块重新回到正常计时,只要两个按键的指示灯不亮状态就可以正常计时,否则指示灯亮计数器就不能正常计时,即秒到 59 时不会网分上进位。 ( 5) 整个时钟系统中,秒、分是 60 进制计数器,由二进制数 7 位表示。 而时是 24 进制计数器,仅需要 5 位二进制码就可以表示。 设计原理图 在整个 系统设计中,应用到的模块有秒计时模块、分计时模块、时计时模块、校时模块和显示器模块。 系统框图如图 所示: 7 CLK K1 K2 图 系统框图 设计流程图 图 自动打铃的设计流程图 CLK Sec 模块 Min 模块 Hour 模块 Clk 校时模块 min Fen Shi hour Clk 显示打铃模块 Sec[6..0] Min[6..0] Hour[6..0] 开始 秒计时 分计时 时计时 K K2 显示打铃模块 8 第 3 章 各模块设计分析 计数器模块 计 数器模块包括秒计数器模块、分计数模块、时计数模块以及功能按键的设计。 给定固定频率的时钟信号,输入计数 60 秒的秒计数器模块电路,等待计数到 60 秒的瞬间,进位至 60 分的分计数器模块电路加 1 后,秒计数器电路同时清为零重新计时。 分计数器模块电路与秒计数器模块电路功能类似,当分计时模块计时到 60 分的瞬间时计时模块电路加 1,分计时模块清为零重新进行计时。 时计时模块与秒、分计时模块类似,当来自分计时模块的进位达到 24 瞬间,时计数器模块清为零,再从零进行计时。 这样秒、分、时计时模块依次进行计时完成 24 进制的计时功能。 秒和分计数器模块 秒计时模块和分计数器模块都为 60 进制的计数器,其代码为: LIBRARY IEEE。 USE。 USE。 ENTITY second IS PORT(clk:IN STD_LOGIC。 q1,q2: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c:OUT STD_LOGIC)。 END ENTITY second。 ARCHITECTURE art OF second IS SIGNAL q11,q22: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BEGIN PROCESS(clk) BEGIN IF clk39。 EVENT AND clk=39。 139。 THEN q11=q11+39。 139。 9 IF q11=9 AND q22/=5 THEN q11=0000。 q22=q22+39。 139。 END IF。 IF q22=5 AND q11=9 THEN q22=0000。 q11=0000。 c=39。 139。 ELSE c=39。 039。 END IF。 END IF。 END PROCESS。 q1=q11。 q2=q22。 END ARCHITECTURE art。 秒和分计时模块编译完成后生成的秒的元器件为图 、 所示 图 秒模块的元器件 图 分计时模块的元器件 给定输入信号进行波形仿真得到秒、分计时模块的波形仿真如图 10 图 秒、分计数器模块的输出仿真波形 模块说明:由仿真波形图可以看出,当秒或分计时到 59 时,给 C 一个高电平脉冲,即分或时计时模块加 1,秒或分计时模块清零后开始重新计时。 时计数器模块 时计数器模块为 24 进制的计数器,其代码为 : LIBRARY IEEE。 USE。 USE。 ENTITY hour IS PORT(clk:IN STD_LOGIC。 q1,q2:OUT 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END ENTITY hour。 ARCHITECTURE art OF hour IS SIGNAL q11,q22:STD_LOGIC_VECTOR(3 DOWNTO 0)。 BEGIN PROCESS(clk) BEGIN IF clk39。 EVENT AND clk=39。 139。 THEN q11=q11+39。 139。 IF q11=9 THEN 11 q11=0000。 q22=q22+39。 139。 END IF。 IF q22=2 AND q11=3 THEN q22=0000。 q11=0000。 END IF。 END IF。 END PROCESS。 q1=q11。 q2=q22。 END ARCHITECTURE art。 时计时模块编译通过后生成的时计时模块的元器件如图 所示 c lk q1[ 3. . 0]q2[ 3. . 0]hourin s t 6 图 时计时模块的元器件图 时计时模块采用 24 进制的计时器模式,输出仿真波形为图 : 图 时计时模块的仿真波形 模块说明:由仿真波形图可以看出,当时计数到 23 时时计数器模块清零后,再重新开始 12 从 0 时计时。 计时校时模块 计时校时模块的代码为: LIBRARY IEEE。 USE . ALL。 USE。 ENTITY jiaoshi IS PORT(sec,min:IN STD_LOGIC。 调时模块的输入信号 k1,k2:IN STD_LOGIC。 调时模块的控制,调时信号输入 fen,shi:OUT STD_LOGIC。 各计数器的输入时钟信号 led1,led2:OUT STD_LOGIC)。 工作模式显示灯的控制信号 END ENTITY jiaoshi。 ARCHITECTURE art OF jiaoshi IS SIGNAL a:STD_LOGIC_VECTOR(1 downto 0)。 BEGIN PROCESS(k1,k2) BEGIN IF k139。 EVENT AND k1=39。 139。 THEN a=a+1。 IF a=2 THEN a=00。 END IF。 END IF。 CASE a IS WHEN 00=fen=sec。 shi=min。 模式 0 正常计时 led1=39。 039。 led2=39。 039。 WHEN 01=fen=k2。 shi=39。 039。 模式 1,分模块,调分 led1=39。 139。 led2=39。 039。 WHEN 10=fen=39。 039。 shi=k2。 模式 2,时模块,调时 led1=39。 039。 led2=39。 139。 WHEN OTHER。基于vhdl的自动打铃设计_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sLineTotal[7] = (7).ToString().Trim()。 sLineTotal[8] = (8).ToString().Trim()。 sLineTotal[9] = (9).ToString().Trim()。 淮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 14 } ()。 = select sitename from Line + sLineTotal[0].ToString()
2 foreign key(um) references cur(um))。 所建表格如图 48: 图 48 成绩表 ( 4) 注册表,用来存放学生学号,账户名,账户密码。 见表格 SQL 语句为 create table user (num int(100) primary key,aname varchar(100) not null,apasswd varchar(100) not
.............................................. 56 第 1 页 共 56 页 1. 概述 课题背景 互联网的兴起从本质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商品交易方式,国内各大企业从上个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兴起之时,就产生了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经营商品的想法。 但是由于在互联网上企业的信誉难以认证、网络的法规政策不健全、物流不发达等一系列的原因,限制了网
t != null) ()。 //关闭连接 } } catch (IO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 } } 网络协议编程课程设计 第 14 页 共 31 页 } 运行程序 运行程序,要结合 服务器端程序 ,运行服务器端程序,结果如图 12。 图 12 服务器程序运行结果 运行客户端程序,得出客户端如图 13。 图 13
好的进行数据库的设计。 为我们后面的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 合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论文 6 第三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我们首先要进行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分析实体结构的联系情况。 实体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下面三个情况: 实体间的关系可以为一比一的情况; 实体间的关系可以为一比 n的情况; 实体间的关系可以为 n比 m的情况; 下面将实体所具有的属性一一罗列出来:
d Crystal Display 翻译为液晶显示器 ,它一种是采用了液晶控制透光度技术来实现色彩的显示器,俩片玻璃中有许多的细小的电线,有的垂直有的水平,透过通电来控制水晶分子,从而达到改变分子方向 的目的,并将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在众多 LCD 类型当中, STN、 TFT 最为常见。 STN 的英文为 Super Twisted Nematic,是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 LCD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