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住宅楼设计_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经典例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各节点杆端分配系数的确定 6 杆端分配系数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ijijij ii  公式( 28) 顶层: 节点 A6: 66ba =  = 56aa = 1 = 节点 B6: 4 4 ab 2 5 156 bb 66cb =  = 节点 C6: 66bc =  = 56cc = 1 = 标准层: 节点 A5: 45aa = 1 = 65aa = 1 = 55ba =  = 图 26 弯矩计算简图 18 节点 B5: 55ab =  = 65bb = 1 = 45bb = 1 = 55cb =  = 节点 C5: 55bc =  = 65cc = 1 = 45cc = 1 = 底层: 节点 A1: 01aa =  = 21aa = 1 = 11ba =  = 节点 B1: 11ab =  = 11cb =  = 21bb = 1  = 01bb =  = 节点 C1: 11bc =  = 21cc = 1 = 01cc =  = 杆端分配系数分配如图 27: 19 图 27 杆端分配系数 力矩分配计算如表 210 所示 : 表 210 力矩分配计算 6 层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5 层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4 层 20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3 层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2 层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1 层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柱 下柱 右 梁 左 梁 上 柱 下 柱 恒载作用下的弯矩图如图 28 所示 : 21 图 28 恒载作用下的弯矩 图 恒载作用下的剪力计算: ( 1)梁剪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如图 29 所示: ΣMA=0 MAMB1/2qL2QBL=0 QB=(MAMB)/ qL 公式( 29) ΣMB=0 MAMB1/2qL2QBL=0 QA=(MAMB)/L+ qL 公式( 210) (2) 柱剪力的计算,计算简图如图 210: ΣMC=0 MCMDQDh=0 QD=(MC+MD)/h 公式( 211) ΣMD=0 MCMDQC h=0 QC =(MC+MD)/h 公式( 212) 图 29 梁剪力计算简图 22 图 210 柱剪力计算简图 恒载作用下的剪力图如图 211 所示 : 图 211 恒载作用下剪力图 (3) 柱轴力的计算 :图示如图 212: N=NuVL+Vr 公式 (213) Nu-上柱传来的轴力; VL-柱左侧梁剪力 Vr-柱右侧梁剪力 23 图 212 柱轴力计算简图 柱自重设计值: 底层柱: = 其余柱: 3= 恒载作用下的轴力图 如图 213 所示: 图 213 恒载下的轴力图 活 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采用分层法计算,除底层柱以外,其他各层柱的线刚度 ,并取传递系数 31 ,底层仍用 21。 各层梁的活荷载值: 顶层: AB 跨: kN/m BC 跨: kN/ m 标准层: AB 跨: kN/m BC 跨: kN/ m 活荷载作用下的简图如图 214 所示: 24 图 214 活载作用简图 (1) 楼顶屋面为上人屋面,活荷载值为 2kN/m2 ,荷载较小,不考虑最不利组合,将活荷载满跨布置计算,同时为减小误差,跨中弯矩扩大 倍,支座处弯矩不变。 均布活载作用于顶层时,计算过程如表 211 所示 : 25 表 211 均布活载作用于顶层计算过程 A B C 下柱 左梁 右梁 下柱 左梁 右梁 下柱 均布活载作用于顶层内力图如图 215: 图 215 均布活载作用于顶层内力图 2~ 5 层活载作用于 AB 跨内力计算过程如表 212 所示 : 26 表 212 均布活载作用于 AB 跨计算过程 A B C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2~ 5 均布活载作用于 AB 跨内力图如图 216 所示 : 图 216 2~ 5 均布活载作用于 AB 跨内力图 2~ 5 层活载作用于 BC 跨内力计算过程如表 213 所示 : 27 表 213 均布活载作用于 BC 跨计算过程 A B C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2~ 5 均布活载作用于 BC 跨内力图如图 217 所示 : 图 217 2~ 5 均布活载作用于 BC 跨内力图 底 层活载作用于 AB 跨内力计算过程如表 214 所示 : 28 表 214 均布活载作用于 AB 跨计算过程 A B C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底层 均布活载作用于 AB 跨内力图如图 218 所示 : 图 218 底层 均布活载作用于 AB 跨内力图 底 层活载作用于 BC 跨内力计算过程如表 215 所示 : 29 表 215 均布活载作用于 BC 跨计算过程 A B C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左梁 右梁 上柱 下柱 底层 均布活载作用于 BC 跨内力图如图 219 所示 : 图 219 底层 均布活载作用于 BC 跨内力图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框架在风荷载的作用下,其内力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 ① 求各柱反弯点处的剪力值; ② 计算各柱的反弯点高 度; ③ 计算各柱的杆端弯矩及梁端弯矩; 30 ④ 计算各柱的轴力 与 梁端剪力。 第 i 层 m柱分配的剪力 Vim=Dim/ΣDVi, Vi=ΣWi, 公式 (214) Wi— 第 i 层楼面处集中风荷载标准值; Dim-第 i 层 m柱的抗侧移刚度。 框架柱反弯点高度比 7 : y= y0+ y1+ y2+ y3 公式 (215) y0— 框架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y1— 上、下层梁线刚度变 化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 y y3— 上、下层高度变化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 A 轴柱反弯点位置如表 216 所示 , B 轴柱反弯点位置如表 217 所示: C 轴柱反弯点位置如表 218 所示 : 表 216 A轴反弯点位置计算 层号 h(m) K y0 y1 y2 y3 y yh 6 3 0 0 0 5 3 0 0 0 4 3 0 0 0 3 3 0 0 0 2 3 0 0 0 1 0 0 0 表 217 B 轴柱反弯点位置计算 层号 h(m) K y0 y1 y2 y3 y yh 6 3 0 0 0 5 3 0 0 0 4 3 0 0 0 3 3 0 0 0 2 3 0 0 0 1 0 0 0 表 218 C 轴柱反弯点位置计算 层号 h(m) K y0 y1 y2 y3 y yh 6 3 0 0 0 5 3 0 0 0 4 3 0 0 0 3 3 0 0 0 2 3 0 0 0 1 0 0 0 框架柱杆端弯矩、梁端弯矩的计算,简图如图 220 所示 : 31 MC 上 =Vim(1y)h。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