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技术实训基地项目可行性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研究论文 7 篇 , 取得了阶 段性研究成果。  大力实施精品课程建设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学院 汽车维修类专业现建立有 省级精品课程 2门 (申报中) ,院级精品课程 7 门,系级精品课程 6 门,形成了体系较完善、结构较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体系。 学院 汽车类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采用多媒体、网络系统进行教学、答疑并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82%的老师使用电子课件等先进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教材建设 学院 汽车维修 专业教材建设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要,在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的同时,重点开发和编写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特色教材, 教材 建 设 强调 “专业的针对性、 理论的适度性 、 系统的优化性和配套的立体性 ”, 课程内容的建立注重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近五年来,学院 汽车专业 教师先后主编 高职 教材 8 部 ,其中, 5 部为国家规划教材,内容涵盖 汽车维修 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较好地满足了 专业 人才培养 的需要。 3.教学制度改革 为适应职业教育多形式、多途径培养人才的需要,学院 汽车维修 专业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了相对灵活、开放的弹性学习制度,学生在五年内修满学分均可毕业,在此期间,可以外出打工、工学交替、自主创业等。 在教学管理上,加强备、教、辅、改、 考各个环节的管理,既强调“以人为本”,又注重“制度管人”,共修订、完善各类教学管理制度 27 套,建立了较完备的质量监控体系。 在实践教学方面,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实训课程模块化,并做到与技能和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 4.职业资格鉴定 9 学院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2020 年 5 月,湖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批准 学院成立“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国家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所”,从事对包括汽车维修 在内的多工 种的高级职业资格技能鉴定。 近两年来, 汽车维修 专业的大、中专在校生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的取得率为 92%。 5.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印度的知名企业和职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有益经验,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汽车维修与检测 专业2020 年成为院级重点改革专业(正申报省级重点专业)。 在省内外高校 汽车维修 专业教学研讨会上,学院教学管理模式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多次接受外校的参观、考察。 ㈢ 校企合作与产教结合 1.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学院重视建立产学合作关系,建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 建设 指导 委员会,由校企双方通过市场调研、职业分析、专家论证,并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对本专业的基本规范和考核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企业接受专业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和培训;企业专家还指导学生实训、实习,不定期举行专题学术讲座,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等。 目前,学院 同时实行产学研合作办学,建有校外实训基地 7 个,其中与荆州环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荆州黄浦汽修厂、一汽大众荆州维修站等企业均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学 院聘请企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训基地教学授课,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院的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占学院实习指导教师的 30%以上,同时每学期和寒暑假都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和学习,每年达到 12 位以上。 2.开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是产教结合的重要途径。 近三年,学院 机电工程 系先后与荆州环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荆州黄浦汽修厂、一汽大众荆州维修站等企业 签署订单培养协议,共有 102 名同学按“订单”就业。 毕业生跟踪调查和企业用人信息反馈表明,“订单”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和重用,有力推动了校企合作和专业建设。 10 3.学校为企业服务 2020 年,湖北省发改委批准荆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荆州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基地建设按照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不断扩大培养培训能力, 着眼“两湖”地区,辐射“长三角”、“珠三角”与生源所在地,与区域 110 多个企事业单位 建立实训就业基地 , 2020~ 2020 年 汽车维修 专业领域共输送毕业生 700 余 人,提供 在职职工 技能培训 与农民工就业培训1500 余 人次, 有效地 缓解 了区域 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 , 发挥出 培训基地在探索新的培养培训模式、 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等方面的 示范作用。 汽车维修 技 术实训基地还面向社会提供 汽车 维修、 汽车检测、汽车美容等技术服务。 此外,近几年, 汽车维修 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开展顶岗实习等生产服务 500 人次。 ㈣ 学校改革与管理水平 1.人事制度改革 学院引进国有民营机制 , 实现管理模式由科层本位转为效能本位、人事制度由身份制转为全员聘任制、管理方式由 过程管理 转 为目标管理 、分配制度由结构工资制转为岗位工资制“四大”转型 , 健全了“ 竞争、公平、效益 ”的激励 和 约束机制。 2.实验实习管理水平 学院重视实验实习管理工作,一方面,除学院成立有实验实习管理机构外, 机电工程 系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