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桥梁、给排水_等工程_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95 零填及挖方路基 0~ ≥ 95 因铺设地下管线的 ,原老路部分的砼路面需破除 (砼板块破碎后粒径到≤ 15cm,可用于路基拓展部分的填筑材料 ),为加强新老路基整体性,在 KO+160~ KO+390 段路基宽度范围内满铺一层土工格栅,铺设位置位于路面碎石垫层顶面。 ( 2)、 挡土墙 由于桥头道路路堤高度较高,两侧沿线需设置挡土墙,道路设计标高 ≥ 的路段两侧设置挡土墙,其余采用 1: 放坡,挡土墙采用重力式挡土墙,挡土墙基底抗倾覆稳定系数 ≥ ,抗滑动稳定系数 ≥ ,基底偏心距 <基底宽度 1/6,挡土墙采用砂浆砌筑 MU30块石,用 C20 细石砼压顶,挡墙基础采用钢筋砼基础,并从行人安全角度考虑,要求在挡墙顶设置防护栏杆。 ( 3)、软基处理 路面工程 根据道路等级和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路面设计采用 BZZ- 100KN为路面结构设计轴载。 水泥砼路面的优点是使用寿命较长,耐久性好,初期养护维修少。 缺点是要求地下管线一次敷设到位,路面折裂损坏维修复杂,维修期长。 对软土地基工后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垂直沉降变形适应能力较低,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容易形成早期断板或破损。 本道路设计为区内道路,只通行小型汽车 、非机动车和行人,因此,项目采用路表面回弹弯沉、沥青材料层底拉应力和半刚性基层材料层底的拉应力三项设计标准进行控制 施工工艺: 安装模板、安设传力杆、混凝土拌和与运输、混凝土摊铺和振捣、表面修整、接缝处理、混凝土养护和填缝。 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20cm 砼面层 25cm 水泥稳定碎石层( 5%水泥剂量 由于采用水稳层需要振倒碾压,将对已建的驳坎存在一定的影响,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建议采用 C15 砼进行替代。 桥梁 工程 ( 1)、桥梁采用三跨简支板桥面连续,桥面为 3 13m ( 2)、梁底标高 . ( 3)、 上部结构 主梁为空心板,梁高 70cm,中板宽 100cm,边板宽 125cm 桥面铺装采用 10cm厚的钢筋砼 ( 4)、下部结构 桥台采用重力式,桩基为ф 80cm 的钻孔灌注桩,双排布置。 桥墩采用桩柱式,桩基为ф 100的钻孔灌注桩,单排布置。 给排水工程管线布置 ( 1)、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管 DN300,过河管采用钢管 DN300,管位选在西侧人行道,管中路人行道侧石。 ( 2)、污水管道采用 HDPE双壁波纹管 d400,过河设置两座倒虹管 DN300 穿越阁楼河和新兴河。 管位选在东侧车行 道,管中距人行道侧石 2m。 ( 3)、雨水管采用 HDPE双壁波纹管 d300~ d800。 雨水管布置于西 侧车行道下,距 道路中心线 处。 道路工程 ( 1)、路基工程 路基压实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相应标准进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不低于下表列数值。 项目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m) 填 料 最 小 强 度( CBR)(%) 压实度(%) 填方路基 0~ 6 ≥ 95 > 4 ≥ 93 挖方路基 0~ 6 ≥ 95 ( 2)、路面工程 根据道路等级和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路面设计采用 BZZ- 100KN为路面结构设计轴载。 路面结构选用 水泥砼路面 施工工艺: 安装模板、安设传力杆、混凝土拌和与运输、混凝土摊铺和振捣、表面修整、接缝处理、混凝土养护和填缝。 道路路面结构设计方案: 20cm 砼面层 25cm 水泥稳定碎石层( 5%水泥剂量) 给排水工程 ( 1)、 交接桩:测绘交桩后,做好护桩,栓桩工作,校核坐标点的准确性,做水准测量闭合测量。 并做好测量复核记录。 无误后报监理工程师。 ( 2)、根据现场调 查及测量,先要 引设临时水源,电源,进行现场场地清理平整,进行工程交接桩,筹备材料,设备计划,完成开工各项报验手续,具备开工条件。 ( 3)管道安装:沟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管工作。 下管前,要对沟槽进行检查。 材料进场后下管保证管线管底高层一致。 到场管材和管件需报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排管在槽上进行,管道距槽边 2 米呈“一”排放。 不得将管直接卸至硬土上。 排管时要在管道下铺设棉被或草莲,保护防腐层不被破坏。 ( 4)、 机械挖槽时不得扰动槽底土壤,在槽底设计高层以上预留10CM 土层由人工清挖。 管沟穿越道路和其他地上 建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时,要事先与有关管理单位联系,现场采取开挖深坑的方法, ( 5)管道回填,按照业主与道路承包方协议办法执行,保证上水管线自身及道路路基填方质量要求。 回填时槽底杂物清除干净,管顶 50CM 以下回填部分,在 50 米长度取两点(管道两侧)。 ( 6)、严格按现行的给排水施工及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及验收。 对已建管线的标高及管位若发现与设计图纸不符即使与设计单位联系调整。 第五章 项目建设条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