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十大热点(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财产申报法》为了遏制官员腐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申报个人收入财产甚至家庭财产的规定和法律条文,但《公务员法》没有对财产申报作出规定,而现有的关于财产申报的制度 法律地位不明确,政策性文件缺乏法律的权威性,也谈不上人民的监督,而且财产申报主体范围过窄,需申报的财产范围太小,财产申报类型单一,无法显示其真实的财产增量。 而且目前财产申报的受理机构缺乏监管权威、违规拒报或者不如实申报的责任过轻等,也影响了已有制度的效果。 基于现代国家公开、透明的执政理念,任何掌握权力的公务员,都必须部分地放弃其作为普通公民所应享受的某些权利,承担公职人员所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 公务员财产公开申报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要求,公务员的财产隐私权不能抵御公众的知情权。 十大热点之七:农民增收 多方促进 农民收入已连续 5年持续高增长。 20xx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761元,比上年增加 621元,创年度增长额历史新高。 但这 4761元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如进城务工所得或者在乡镇企业工作所得的比重将近 40%;而新增的 621元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大概占到将近 70%,种植业收入在总的纯收入中的比重在逐步下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不再靠土地吃饭。 受金融危机影响, 20xx年四季度开始出现农民工回流。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截至 20xx年底,我国 , 大约有 20xx万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而大规模返乡。 专家表示, 20xx年,进城务工者整体的平均工资将被压低;而返乡农民工因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所限,除继续务农外,选择不多。 但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监测,生猪价格从 20xx年二季度起大幅度下滑,春节期间虽有小幅回升,但下行趋势并未改变;种植业中,除小麦受干旱影响价格没有下降之外,水稻、玉米价格仍整体下行。 耕地在逐渐减少,农产品的单产增幅有限,价格涨幅下降,种植业的收入状况,从增长来看,并不是太好。 面临农产 品价格下行与就业形势严峻双重压力, 20xx年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如何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事关扩大内需全局。 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今年农业农村经济较快平稳地增长,确保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3月 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如何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成为两会期间关注、讨论的热点。 王一新:让农民有长期从事农业的动力 年来,我们国家一直很重视 “三农 ”问题,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但怎样才能让农民 有长期从事农业的动力 ?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解决。 第一,比较彻底的系统解决中国农民的福利系统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农民保障体系的建立。 第二,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应该法定化,而不是每年根据某一农产品过剩,临时出台一些措施。 有这个保证以后,农民才会进行一个长线的投资。 第三,要通过一些立法或者办法,要求从事农业的加工贸易企业或者一些农村企业,跟上游的种植企业或农户进行接轨,要让农民不仅仅从事种植,还要分享流通加工领域的增值好处,只有把这个上下游捆在一起,农业才是长久的。 陈绍军: 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最为重要 20xx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民的兼业收入估计会适当地少一些。 现在,我们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 比如:组织一些产业协会、合作社,开展科学的、有计划的、有市场方向的、订单的蔬菜种植业。 经过几年的磨合,福建蔬菜种植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态势已慢慢显现。 我们建议政府对农民的支持要加大,基础设施要跟上,投入增长比例与其它领域相比要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上进行更多的扶持,比如种粮补贴,养殖业补贴等。 实际上,如果国家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的话,则很多补 贴可以不要。 农业保险做得好,农民一定很高兴。 农业是个很弱势的产业,经不起灾害,农民一年破产了,几十年都缓不过来,所以,保险是最最重要的。 张俊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困难的情况下,保持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重要的。 大多数的农民收入依然是来自农业,农业收入能提高,则农民受益最直接。 在天津,第一条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一户农民搞一个大棚,一年至少收入在 1万或者更多;第二条途径是发展非农产业,从农村的二三产业吸收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社会保障、工资补贴和农资补贴也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以及农民通过从事农村的基础设施修路修桥搞水利、绿化建设也能增加农民的净收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增加农民的租金收入和补金收入。 十大热点之十:环境保护 任重道远 这次金融风暴自大洋彼岸传来,给我国的制造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使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缺陷暴露无遗。 改革开放初期,在 “总不能不发展 ”的理念下,一个个污染企业、污染项目得以畅行无阻,蓬勃 “发展 ”。 然而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首先倒下的就是这种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显现出其被时代淘汰前的颓势。 四年前,中国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三年前, “十一五 ”规划中提出的8个约束性的指标中,就有 4个与资源环境直接相关;两年前,建设生态文明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去年,国家环保总局升级为环境保护部,更多地参与国家的综合决策。 政府保护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决心由此可见。 近年来,国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等举措,环境破坏趋势放缓,同时我们也发现,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环境保护是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已于 20xx年 1月 1日正式在全国实施。 新方案更 好地体现了 “多用路多用油多负担 ”的公平原则,鼓励社会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20xx年,北京、上海、天津、湖南等省市陆续建立节能减排交易所、排污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在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环境改善方面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区域限批、流域限批、重点行业限批制度,以及银行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限制贷款,多方推进,实现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双赢 ”。 20xx年,中国资源价格改革如何推进,循环经济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体系建设如何推进,今年的节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同时 我们还应当看到,金融危机当前,要防止有关部门在盯住保增长目标的同时对企业节能监管手软。 否则将可能会使原先应该淘汰的产业死灰复燃,影响 “十一五 ”节能减排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只有真正在价值取向上转向 “以人为本 ”,把普遍地提升人民的生存质量当作政府的首要任务,当作政治家、官员、企业家的最大功绩,与每一个人的生存质量相关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才是可望的。 黄细花:在全国基层人民法院设立环保法庭 调研分析,造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环保行政执法不力是主要原因。 从我国环保行政执法的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客观上不足,也是致命的薄弱环节:第一,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环境违法者只能采取罚款、限期整顿、补交排污费等处罚方式,难以触及违法者的 “致命要害 ”;第二,行政执法效率与当前环境严峻形势极不相适应,一宗环境违法案件处理往往要 12年的时间才能办结;第三,环保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