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某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寺庙形式。 前后共有 8 间房屋,构成天井院。 鄂豫皖边区列宁高级学校旧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王姓地主的宅院,坐北朝 南,有砖木结构的旧式楼房 54 间,分四排三进院。 根据保存的中立两排 27 房屋,按原样修复了前排房屋。 白沙关万人时暴动旧址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一座山寨,有南北两个寨 门。 其中石砌寨墙和南寨门已经坍塌毁坏,只剩下部分残迹;北寨门是三间砖木结构的城楼,楼下为拱卷寨门 ,楼上为三间通房。 三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某 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红色资源:名将之乡、群雄荟萃 绿色资源:山水茶乡、天工自成 组合资源:红绿交融、特色鲜明 四 、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等级评价 16 (一) 类型评价 根据 某 旅游资源普查 的结果, 旅游资源单体涵盖 3 个景系,分属8 个景类, 24 个景型,其资源的基本类型有以下特点。 全 国共有 10 个景类, 95 个景型,而 某 有 8 个景类, 10 个景型。 基本类型覆盖度为 %。 自然旅游资源单体 31 个,人文旅游资源 116 个, 景域 2 个,景段共有 25 个,景元共有 60 个。 在 4 大景类中,地文景观类拥有 16 种中的 2 种,共 16 个资源单体,水文景观类拥有 7 种景型 中 的 3 种,共 12 个资源单体,共 12个资源单体;气候 /生物景观类拥有 13 种景型中的 2 种 ,共 3 个单体;历史遗产类拥有 21 种中的 3 种,共有 147 个资源 单体;其比例构成见下 表 某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比例构成 指标 景类 基本类型 资源普查单体 全国 某 占全国 % 单体数 占单体总数 % 地文景观 16 2 16 水文景观感 7 3 12 气候 /生物景观 13 2 3 历史遗产 21 3 116 合 计 95 10 147 从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某 旅游资源景类较少,基本型景型集中, 17 突出以历史遗产类为主,为数众多,达 100 余处,其中以许世友将 军故居为代表,闻名全国,反映出 某 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为中国革命 做出的贡献。 自然景观以金兰山、连康山和香山湖等为主。 ( 二 )等级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等级划分,为持续、有序地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依据。 某 旅游资源具有类型集中(类型不多)、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突出特点,因此我们采用专家经验综合评价法,(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特尔菲法相结合的方式),即根据资源本身的质量、规模、程度,综合考虑区位、环境、区域等方面因素,结合专家经验,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结论如下: 经过综合评定, 某 的旅游资源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 包括许世友将军故里 、 金兰山森林公园(含连康山和西大山)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烈士陵园 、 香山湖 、 江淮岭生态园 等五项 , 它们将是近期 某 旅游开发的重点。 第二级:包括郑维山将军故里 、 天台山 、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 、 鄂豫皖军委航空局 、 鄂豫皖军委 、 省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 、 潢河 、 九龙潭 、 白云山等 九 项。 它们都有各自的特色,但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第一级品位高,其规模、体量等都比较一般化,基本上属于具有区域影响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果开发得当,还是有一定发展潜力的。 可以作为 某 中期开发的重点。 第三级:包括白沙关农民暴动旧址 、 鄂豫皖军委 兵工厂旧址 、 鄂 18 豫皖苏区列宁高等学校旧址 、 吴焕先烈士旧居 、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司令部旧址 、 红军第一军令部旧址 、 鄂豫皖边区工农民主政府旧址 、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 鄂东特委木 城寨会议旧址 等。 它们总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资源共存,资源品质较高,但规模较小,可以作为远期开发的目标,适宜于吸引本市及周边的城市的游客作周 末 休闲游。 五 、旅游资源区域比较评价 一个地区旅游的发展必须以地方的特色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与龙头,而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特色的认识是在与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作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通过 比较 ,发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而进行统一有序开发,这样才能使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绿色资源的 对 比 中国幅员辽阔 ,自然景观各地千差万别 ,从寒温带到热带分布有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仅就以 某 为中心, 500 公里半径范围来统计,该范围(大致相当于 某 旅游国内一级市场范围)内, 20xx 年前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就达 5 处和 8 处。 由此认定,仅从“绿色”资源的级别和规模看, 某 的绿色旅游资源不仅在全国没有绝对优势,而且与周边地区相比优势也不明显。 但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某 的绿色森林资源在亚热带森林植被过渡类型及珍稀野生动物种类等方面,在全国具有明显的特点。 19 江淮岭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对普通游客而言)“隐形”的过渡性加以“显性化”,充分体现旅游的科普教育功能。 (二)红色资源的对比 近现代中国革命史是在华夏大地展开幕的壮丽画卷。 全国各地涉及“红色”的内容颇为丰富,其中有革命老区、红色根据地、伟人故居、著名战史、革命事件旧址等。 从全国范围来讲,红色旅游涉及到福建的古田会议遗址、四川泸定桥 等从 某 旅游的一级市场来看, 某 与红安、麻城、金寨等地 相比各具特色。 ( 三 )红绿组合资源的对 比 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这就决定了有相当一部分革命纪念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地貌复杂、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山区。 所以,红绿资源在空间上有良好的组合状况,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某 的“红”是别样的“红”,许世友的传奇色彩,使 某 与其他“将军县”相比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许世友将军”这张牌,应该成为某 红色资源中心“王牌”。 某 的“绿”不仅展现了山水的秀丽和超脱尘世的宁静、清新,更溶入了山区人民的纯真和质朴。 因此,“虎将与绿海”将是 某 旅游资源开发的独特性卖点。 第五章 建设 条件和建设方案 一、建设条件 (一)区位条件 20 某 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地处鄂豫皖三省结合部。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 114176。 33— 115176。 12′,北纬 31176。 46′。 她东襟合肥,南视武汉,西接信阳,北达郑州,素有“三省通衢”、“中原南门”之称。 某 的以下区位条件对其旅游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地处豫南 某 北部腹地及江淮流域共轭之处,是形成 某 独特的自然景观的地理基础 南与湖北麻城、红安两市,西与信阳市罗山县及湖北大悟县,东与安徽阜阳市、维北市,北与信阳市光山县交界。 以 某 为圆心,五百公里半径内拥有信阳( 120 公里)、南阳( 289 公里) 、合 肥( 273 公里)、武汉( 180 公里)、南京( 469 公里)等 13 个地级以上城市。 以上区域将成为未来 某 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京九铁路贯穿南北,共有 7 次列车停靠 某 :分别距离 某 120 公里和 180 公里的信阳市、武汉市两市,停靠列车车次分别达 70 车次和116 车次。 发挥近距离优势,武昌和信阳可以成为 某 对外联系的重要中转站。 10 312 国道和正在建设的阿深 高速公路穿越境内,是 某 重要的交通主干道。 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120 公里、长江阳逻港 100 公里,形成航空、水路的交通运输渠道。 (二) 自然环境 地貌与植被 21 某 地 处 某 腹地,境内群山耸立,层峦叠嶂,河溪纵横,是典型的山区县。 境内平均海拔在 700 米以上山体 47 座,最高海拔 1101 米(黄毛尖,为 某 第二高峰),最低 60 米,沟壑密度达到 42 公里 /平方公里;属于花岗岩成山。 境内著 名的山峰有金兰山、四角山、连康山、老君山、大西山。 某 是我国植物南移北迁的过渡带,是华东、华中、华北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处。 富饶的森林资源是 某 最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 某 植被覆盖率高达 %,为 某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某 的地貌与植被状况使这里四季飞花、处处有绿。 多姿多彩的地貌形态和植被景观构成了 某 旅游胜地的天然背景。 气候与 气象 某 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又属于典型的山区县,在纬度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冷暖适中的气候特征。 某 的山区地貌和水体分布对气候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山体的高植被覆盖率使 某 与同纬度或纬度相近的低纬度地区(如武汉)相比,气温相对较低,形成一个低温区。 某 年平均气温 16℃,全年日照年数 20xx 小时,年积温 5524℃,大于 10℃,大于 10℃积温4822℃,年均降水量为 1287 毫米,年均相对湿度 76%,夏季连 康山、香炉山、西大山气温比县城低 23℃,全年无霜期 222 天。 某 的气候条件适合进行休闲疗养以及开展避暑度假旅游。 22 某 气候特征和显著的气象变化鲜明,四季景色丰富。 某 气候特征和显著的 气象 特点构成季节旅游的多样性,可以根 据季节的变化开展不同风格的旅游项目,缩短了旅游淡季时间。 暑期与周边大城市的温度差异,又成为 某 发展避暑度假旅游的最有条件。 河流和湖泊 某 是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交汇与分流之地,共有大小河流 92条,河流。河南省某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