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中国近现代史分章节(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的江苏直接有关的是 10 ①《南京条约》 ②《天津条约》 ③《马关条约》 ④《辛丑条约》 A. 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020 年全国 Ⅱ卷) 19 世纪 60 年代 — 90 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 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企业 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 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D. 民用工业 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 2020年广东历史卷) 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 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 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 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 2020年江苏卷)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A. 一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 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 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2020 年重庆卷)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 2020年重庆卷) 康有为等人建立的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团体是 A.强学会 B.保国会 C.共进会 D.兴中会 ( 2020年江苏卷) 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外交官来到中国。 此时。 他能够 ①到北京拜访中国 外务部 ②在上海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 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发现有外国军队驻守 A.①②③ B.⑦③ C.⑦③④ D.③④ ( 2020年全国 Ⅰ卷) 从总理衙门的设立到其改为外务部,这一变化反映了 A.清政府中央权力的削弱过程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C.洋务运动的兴衰过程 D.维新变法运动兴败的过程 ( 2020年全国 Ⅱ卷)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 在 A.列强强迫清政府承担巨赔款 B.列强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腹地 C. 列强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D.列强开始争夺在华路矿权 ( 2020年广东历史卷) “ 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 ” 第 299次会议记录显示, 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右列款项用于履行这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01上海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5) 材料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稍慢即常驻鞭挞。 “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 自主之权,大都类是”。 材料二:群峰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 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 —— 摘自上海文明书局 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 拆除山 海关炮台 10000 元 拆除大沽南炮台 1000 元 拆除大沽北炮台 3000 元 ………… 11 ( 1)这类内容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成为: ( 2)这类内容的教科书,所以需要并得以为非作歹可,主要是因为: 答案: ( 1)自立自强、热爱祖国的新会(或反压迫反侵略的新人)( 2分);( 2) 20世纪民族危机加深( 1分);开办新式学堂(或新学制推行、西学的影响扩大)( 1分);新的社会力量已经崛起(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或资产阶级力量崛起)( 1 . (02全 国 3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交,全归俄官„„ ——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189年 3月) 材料二: (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 1905年 9月) 材料三: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 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粗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 1945年 2月) 注: 1945年 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四: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 1950年 2月) 根 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 40 分) (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 ( 16分) (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6分) (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 ( 8分) (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 ( 10 分) 答案 (共 40分)答案要点: (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 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 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5. (05 江苏历史 26)阋读下列材料: 材料 — 康熙三十一年 (1682 年 )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 (同清廷 )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 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12 材料二 痛诫。 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 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有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文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 „„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榆之倭奴。 一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 .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大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 摘自《开罗宣言》 回答: ①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6 分 ) ②材料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 ? “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 样的情感(4 分 ) ③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2 分 ) ④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1 分 ) 答案;(共 13 分) ①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②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 ③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应归还中国。 ④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 02上海历史 32) 阅读下列 材料。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 1872 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 该局设立后,于 1877年用 220万根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 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年 度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收入 付出借款利息 - 4,088 - 26,916 - 29,474 - 33,378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问题: (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 ( 4分) (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 2分) 答案: ( 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或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 ( 02上海历史 33) 一部英文著作的 中译本 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 经核对,原文为:“ 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neng Kuang Ying”。 问题出在 Kuang Hsu帝是谁。 问题: 13 ( 1)请写出 Kuang Hsu 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 2分) (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 4分) 答案: ( 1)光绪”。 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 2)郑观应是 (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 . ( 02苏粤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 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 1652 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 “ 卧碑 ” 序文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 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 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足旧时官制、军制等课, „„ 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 „„ 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 „„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 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 7分)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 8分) 32.答案:( 15分) 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 ( 7分) 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 ( 4分)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 ( 4分) . ( 03江苏 30)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概括指出在 19世纪中叶至 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学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 13分) 答: 13 分)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 出现了新式学堂。 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6.( 04 上海 30)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5 分 )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1 分 )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 分 )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 分 ) 30. (1)1896 年。 (1 分 ) (2)甲午战争失败或 (马关条约 )签订,日本强占台湾。 (2 分 ) 14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2 分 ) 19 世纪末 ,中国开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