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综采工作面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地段),要及时拉超前架伸出伸缩梁使用护帮板护帮,移架时配合铺 铁丝 网及木料控制顶板。 断层落差在 米以上时补充措施。 (四) 工作面 及两端头 放顶 采空区顶板管理采用自然垮落法管理顶板,如 初采推进进度超过 25 米, 顶板仍未初次来压时, 或者两端头的悬顶面积超过 2179。 5m时, 应停止推进采取人工强制放顶的方法进行放顶,具体放顶措施另行制定。 第三节 顺槽及端头顶板管理 一、 运输、回风 顺槽 的超前支护 支护 说明 : 运输 、回风 顺槽两巷超前支护均采用 ( )米 单体液压支柱配合 米π型钢 梁 棚支护 ,超前支护长度不少于 20m。 顺槽 断层破碎带、架棚区及超高地段,工作面来压前应提前支护处理,超高地段打顶垛压料降低高度不大于。 支护密度 : 垂直顺槽架设π型钢 梁 棚, “一 梁 三柱”式支护, 石灰岩 坚硬 顶板时棚距 ,小青顶或顶板破碎地 棚距 米 , 柱距 (运输顺槽因有转载运输机可适当调整柱距)。 支护质量标准 : 21 ⑴ 支柱纵横成线, 其 偏差不大于177。 100mm。 ⑵ 支柱支到实底, 支柱下穿铁鞋(ф 120mm), 支柱 迎山有力(迎山角度 适中 ),单体支柱初撑力为 90KN( 15Mpa)。 ⑶π型钢 梁 与顶板之间上 4块木楔,分别设在两梁头、中部点柱对应的梁上上 1 块木楔,梁上其余地段上 1 块分布均匀打设 , 顶梁要尽量避开顶板锚杆盘位置,防止顶梁不平稳、打滑,降低支护强度。 ⑷ 两巷超前支护及上下端头单体支柱全部用 防倒链 栓牢,支一棵,拴一棵,所有支柱注液阀方向一致朝向采空区。 ⑸ 超前支护人行道净高不低于 ,人行道净宽不低于 ,单体支柱活柱行程不得小于 150mm。 ⑹单体支柱必须进行编号管理。 二、工作面端头支护及安全出口管理 端头支护说明: 本面没有端头支架,端头 空档 不得大于 ,大于时必须增设支架与溜槽 , 支架与煤帮两端空档处采用 ( )米 单体柱 与 π型钢梁 棚 迈步 式 进行 支护 管理 , π型 钢棚平行与支架支设。 支护密度: 垂直工作面架设π 型 钢梁棚 , 一梁三柱迈步式支护, 石灰岩 坚硬顶板时 排 距 米 ,小青顶或顶板破碎地 棚距 ,柱距 米(运输顺槽因有转载运输机可适当调整柱距) , 步距 米。 工作面两端头放顶线处 打设切顶点柱, 点柱 间距不大于。 支护要求: 22 ⑴两 端头支柱穿鞋支设,初撑力不低于 90KN。 ⑵两 端头回柱放顶时,要停止转载机运转,清理好后退路畅通,使用卸载手把远距离操作, 作业人员站在 1 米以外用长把工具敲击 卸载手把 放液 ,待回柱顶板跨落稳定后,方可拾取柱梁。 严禁 回柱放顶与拉 支 架平行作业。 ⑶两 端头若遇巷道局部地段宽度变化,人行道宽度变小或无人行道,人员需运料及行人进出上下出口时,要停止工作面运输机、转载机运转 ,拆除工作面运输机溜槽。 ⑷ 转载机机尾要及时前移,设盖板防护,横跨转载机未封闭段要设 过桥,人员通过时,要停止其运转,以防止人员误入转载机内;前移 两端头 π 型钢梁 棚 时,人员 严 禁在其工作或逗留。 ⑸ 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先支后回制度, 严禁空顶作业,两巷及两端头 π型钢梁 棚 支护及回撤地段,都要三人 协同作业,并有专人监护顶帮掌握安全。 ⑹ 两端头 支 柱与支架后尾梁齐。 ⑺ 上下两端头及两出口、超前支护转载机桥身下要班班清理,保持卫生清洁、出口人行道宽度不小于。 ⑻ 两端头 π型钢梁 棚 与两巷超前支护顶梁间距不大于。 ⑼ 加强端头及两巷超前支护,支柱质量检查,每班要派人检查、检测,发现失效、漏液支柱及时更换,并坚持好支柱二次注液制度。 ⑽ 加强工作面及两巷支护质量、 顶板动态监测工作,做好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期间的顶板管理及预测、预报、记录工作;超前支 23 护以外锚网支护巷道若出现顶板、开裂、离层、破碎等现象时,要及时采取措施用单体支柱 与 π型钢梁 棚 架棚维护。 ⑾ 正常生产中,要根据安设巷道中的顶板离层仪、巷道已暴露断层、破碎带及压力异常地段的支护强度等实际状况,提前采取措施加强支护,及时改变超前支护形式、长度、密度,保证行人及运输安全。 三、支护材料备用数量及存放地点 支护材料按使用量的 10%备用, 备用材料存放 在 距工作面 50—100m 之间 的回风巷内 ,材料分类码放整齐,实行挂牌 管理,标明材料名称、型号、数量等内容,并由专人负责清理码放,保证人行道宽度不小于 及行车畅通无阻。 四、 回收 两巷 锚杆、塑料网、锚梁及托盘 回收的材料种类: 锚梁、锚杆螺帽、塑料网、锚索锁具与托盘。 回收要求: 支 设 好 超前支护 后 , 回收距工作面 范围内巷道顶板的锚梁、托盘,巷道两帮的锚梁、托盘与塑料网在 正常割煤作业前,必须随着割煤推进度进行提前回收,严禁随意放弃回收支护材料,造成财产损失。 回收方法具体如下:顶板锚梁回收时,必须用专用工具通过旋转松开锚杆螺帽,取下托盘,依次进行,最后摘下锚梁。 煤帮材料回收时,操作人员先回收下部锚梁,再中部锚梁,最后上部锚梁。 根据巷道高度回收上部锚梁时,必须用稳定可靠的凳子或梯子,用专用扳手旋转松开锚杆螺帽,取下托盘摘取锚梁,然后将塑料网沿煤壁卷成小捆。 24 拆除 顶部 锚杆托盘前,应仔细观察顶帮变化,坚持敲帮问顶制度,当发现有离层或片帮时,首先设专人站在安全地点用长把工具找掉悬 煤危岩,以防掉落煤矸伤人,必要时(巷道开裂严重、煤壁及顶板 离层 、 断层带等)打牢护身柱,工作人员 必须 站在片帮掉顶滚矸波及不到的地点作业。 拆除 煤帮 锚杆 托盘 、 塑料 网时,人员应站在安全地段 配合长把工具,坚持“一人作业、一人监护”制度。 如活帮在塑料网内已形成“网兜”时,必须先卸下底部锚梁,用铁棍将“网兜”活煤从下部漏掉,方可进行回撤中部、上部锚梁。 移端头 支护或 采煤机割煤至机头,机尾期间不准拆除。 采煤机割煤至机头机尾时,两帮严禁人员通过及靠近,以防片帮伤人。 采煤机割煤至机头机尾时,采煤机司机要集中精力,放慢速度,同时做好自我保护,其他工作人员全部都远离滚筒 5m 以外,闪开滚筒旋转方向,以防甩出物料伤人,严禁人员进入面前作业。 回收 出的锚杆 、 托盘等 材料 ,必须及时外运,分类码放在 指定地点,严禁堵积在两端头及人行道上,并积极做好回收工作。 端头的支架在经过顶板有锚杆、锚索的地段时,必须在支架上垫 2根木料,防止出露的锚杆与锚索在移架时刮坏、顶坏支架顶部。 五、超前支护回收: 随着循环割煤作业,必须及时回收 端头 支架前的 π型 钢梁棚。 撤除 π型 钢梁棚后 必须 及时前移架设,始终保持超前支护不少于 20米。 25 随着割煤 推进 ,超前支护撤除-支护呈循环作业。 架设 π型钢梁棚时:将准备好的单体柱插入两帮挖好的硬底柱窝立起,然后将π型 钢梁扛起放在单体液压支柱柱齿上,再分别将钢梁两端梁口对准柱齿后摆正 棚架,插入液枪慢慢加液升紧。 上好一端上一端,依次进行。 当 π型 钢梁 距 顶板 8~ 10 ㎝ 时,分别在梁头、点柱对应的梁上、其它两处,分布均匀撑木楔再升紧,形成“一梁四楔”。 经过顶板破碎地段 , 架设 π型 钢梁棚时,必须预先 处理网兜内的碎石 ,并在铁丝网与 π型 钢梁之间上背板 后方可升紧 π型 钢梁棚。 撤除 π型 钢梁棚时,要先对相邻棚架进行加固,然后方可撤除棚架,撤除棚架后及时 前 移架 设 ,支架前梁端头距超前支护棚架最大控顶 米,严禁超控顶作业。 回收人员首先要选择好退路与操作位置, 手扶 单体液压支柱手柄 插入 放液把慢慢放液,降落 80~ 100mm 后 由一人将 π型 钢梁上的木楔全部敲掉,然后扶住 π型 钢梁,再对两侧液压支柱慢慢放液,待钢梁缓缓落到一定高度时,由 2人扛住钢梁抬到指定地点。 严禁用绞车强行硬拽回收单体柱。 回撤端头 单体柱: 卸载前必须详细观察支柱的倾斜方向,判明支柱与支柱上的木楔跌落方向,摘下防倒链。 然后,一人护住柱体,一人将卸载手把插入三用阀的卸载孔中,转动手把, 支柱卸载活柱下降,撤出支柱。 26 在回收顶板破碎或垮落岩石埋 没柱缸的危险地段时,先将所回的单体液压支柱用绳子或回柱器拴好,再用长把工具撞击已插好的卸载手把进行卸载,卸载后,拽绳子或用回柱器拉出支柱。 回撤死柱必须先支设一根临时支柱,然后采用局部掏底的方法挖空柱缸底部,再用回柱器拉出死柱。 严禁采用绞车强行回撤。 顶板破碎时 , 撤除 π型 钢梁棚架时,必须坚持“先支后撤”的原则打设替柱进行作业,必要时增设大板棚 ,控制好顶帮 ,并对周围的钢梁棚进行加固 ,方可撤除棚架。 第四章 生产系统 第一节 运输系统 一、运输设备及运输方式 运输设备及装、转载方式 采煤机割装 底煤和工作面运输机前移配合装运底煤,集中到转载机和胶带输送机上,通过 北运输巷 皮带和 东运输巷 皮带巷 皮 带运至煤仓。 辅助运输设备及运输方式 工作面需用的材料、设备等物资,采用 矿车、 料架由 型调度 绞车,通过 回风 顺槽运进工作面。 二、移溜方式 采用支架推移千斤顶推移工作面运输机,推移步距 ,弯曲段长度不小于 15m,推移运输机顺序方向为:采煤机 端部进刀后由端头向端尾或由端尾向端头推移运输机。 27 三、运煤路线 采煤机落煤→工作面输送机→运输顺槽转载机→皮带输送机→北运输 皮带→东 运输皮带 → 主井 煤 仓→主井 皮带 →地面煤 场。 四、运料路线 主斜井 →井底车场→东 运输 大巷→ 北运输巷 → 1212 回风顺槽 →联络巷→ 1212 运输 顺槽→工作面。 第 二 节 通风系统 一、通风路线 本工作面 采用全风压通风系统。 新鲜风:主斜井→东运输大巷→北运输巷→ 1212 运输顺槽→ 1212工作面。 污风:工作面→ 1212回风顺槽→北回风巷→总回风巷→地面。 二、风量计算 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 采 =100qCH4K=100179。 179。 =式中: Q 采 — 工作面需用风量, m3/min; qCH4— 工作面瓦斯绝对涌 出量来源于 1210综采回风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m3/min; K— 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 按工作面温度与风速关系计算, 即: Q 采 =60178。 V178。 S Q 采 =60178。 V178。 S =60179。 179。 =最大控顶断面积 ,最小控顶断面积 ,平均断面积为:(+)247。 2= 28 式中: Q 采 — 工作面需用风量, m3/min; V— 采煤工作面风速,根据工作面温度 18~ 20℃ ,取对应风速。 S— 回采工作面平均断面积 m2, 按人数计算 Q 采 =4N=4179。 38=152m3/min 式中: N— 工作面最多人数,取 38(交接班时人数); 4— 每人每分钟应供给的最小风量( m3/min)。 按风速验算 《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回采工作面最低风速为 m/s,最高风速为 4 m/s。 其中工作面最大净断面为 m2,最小净断面为。 按最高风速验算,工作面的最大风量为: Q 采 240S=240179。 =按最低风速验算,工作面的最小风量为: Q 采 15S=15179。 =经上 述计算,本工作面实际配风不得小于最小风量 m3/min,不得大于最大风量 m3/min,符合规程要求。 三、瓦斯检查 工作面必须有专职瓦检员负责瓦斯浓度检查,每次检查地点不少于五点,且根据情况随时进行检查。 并填写好瓦检记录牌板。 瓦斯检查牌板应设置在回风顺槽中距工作面 50m 附近,检查结果要及时填写,并及时向现场作业人员通报瓦斯情况。 29 工作面机尾上隅角每班吊挂便携式瓦斯报警仪,报警点为≥%,生产班由端尾维护工负责,检修班由班组长负责。 采区回风巷风流中 :瓦斯浓度≥ %或二氧化碳浓度≥ %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报告调度中心。 工作面及其它作业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 %时,必须切断电源,停止作业,撤出人员,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同时报告调度中心。 跟班领导、班组长、电工、采煤机司机必须携带便携式瓦检仪,报警点为≥ %。 第 三 节 瓦斯监控系统 一、 1212 综采工作面瓦斯监控系统电源取自综采变电硐室总馈电,监控分站控制甲烷传感器 T T T0。 二、安设位置:监控维护工必须按要求安设三台甲烷传 感器 TT T0,并与监控中心 站 联网。 位于回风顺槽 距工作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