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下册试题及复习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2 制不当 5 吸收操作是 (B) A 根据喷淋液体确定进气量 B根据进气量确定进液量 C 进气量可以通过进气阀调节 D排液量可以通过排液阀调节 5 在 YX图上 ,吸收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 (A) A上方 B下方 C 重合线上 D不知道 5 对于逆流操作的吸收塔 ,其他条件不变 ,当吸收剂用量趋于最小用量时 ,则 (D) A 吸收推动力最大 B 吸收率最高 C 出塔器浓度最低 D 吸收液浓度趋于最高 5 工业生产中的蒸发通常是 (B) A 自然蒸发 B 沸腾蒸发 C 自然真空蒸发 D 不确定 60、 (C)对解吸有利 A 温度高、压力高 B 温度低、压力高 C 温度高、压力低 D 温度低、压力低 6 混合气体中被液相吸收的组分成为( B) A 吸收剂 B吸收质 C吸收液 D溶剂 6 吸收过程的推动力是( B) A 气相浓度与液相浓度之差 B实际浓度与平衡浓度之差 C 塔顶与塔底出口浓度之差 D流体与界面上的浓度之差 6 化工管道中,外表面涂银白色的管道 走的是( A) A油类及可燃液体 B冷冻水 C仪表用空气 D煤气及可燃气体 6 精馏塔釜温度过高会造成( B) A轻组分损失增加 B 塔顶馏出物作为产品不合格 C釜液作为产品质量不合格 D可能造成塔板严重漏液 6 精馏操作中,全回流的理论塔板数( B) A最多 B 最少 C为零 D适宜 6 吸收塔尾气超标 ,引起的原因可能是 (D) A塔压增大 B吸收剂降温 C吸收剂用量增大 D吸收剂纯度下降 6 吸收时 ,气体进气管管端向下切成 45 度倾斜角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B) A气体被液体夹带出塔 B 塔内下流液体进入管内 C气液传质不充分 D 液泛 6 在 (D)两种干燥器中 ,固体颗粒和干燥介质呈悬浮状态接触 . A厢式与气流 B厢式与流化床 C 洞道式与气流 D气流与流化床 6 其他条件不变 ,吸收剂用量增加 ,填料塔压强降 (C) A 减小 B不变 C 增加 D不能确定 70、 湿空气不能作为干燥介质的条件是 (B) 13 A 相对湿度大于 1 B 相对湿度等于 1 C 相对湿度等于 0 D 相对湿度小于 0 7 严重雾沫夹带将导致 (B) A塔压增大 B板效率下降 C液泛 D板效率提高 7 用对流干燥方法干燥湿物料的时候 ,不能除去的水分为 (A) A平衡水分 B自由水分 C 非结合水分 D 结合水分 7 在吸收操作中 ,吸收塔某一截面上的总推动力以液相组成表示为 (A) A x*x B xx* C xix D xxi 7 操作中的吸收塔 ,用清水做吸收剂 ,其他条件不变 ,仅降低入 塔气体浓度 ,则吸收率将 (C) A增大 B 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7 将氯化钙与湿物料放在一起时 ,使物料中水分除去 ,这是采用 (B) A机械去湿 B 吸附去湿 C供热干燥 D无法确定 7 以下关于对流干燥过程的特点 ,哪种说法不正确 (D) A对流干燥过程气固两相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 B对流干燥过程中气体传热给固体 C对流干燥过程中湿物料的水被气化进入气相 D对流干燥过程湿物料表面温度始终恒定于空气的湿球温度 7 对含低浓度溶质的气体与溶液的平衡系统 ,溶质在气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其在液相中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差值为 (D) A 正 B 负 C零 D不定 7 在总压不变的条件下 ,将湿空气与不断降温的冷壁相接触 ,直至空气在光滑的冷壁面上析出水雾 ,此时的冷壁温度称为 (C) A 湿球温度 B 干球温度 C露点 D绝对饱和温度 7 干燥过程中 ,使用预热器的目的是 (C) A提高空气露点 B降低空气的湿度 C降低空气的相对湿度 D 增大空气的比热容 80、 相同的湿空气以不同流速 吹过同一湿物料 ,流速越大 ,物料的平衡含水量 (C)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 8 吸收塔操作时 ,应 (B) A 先通入气体后进入喷淋液体 B先进入喷淋液体后通入气体 C 增大喷淋量总是有利于吸收操作的 D 先进气体或液体都可以 8 精馏塔操作前 ,釜液进料位置应该达到 (B) A低于 1/3 B 1/3 C 1/3~ 2/3 D 满釜 8 对处理易溶气体的吸收 ,为较显著的提高吸收速率 ,应增大 (A)的流速 A气相 B液相 C 气液两相 D不知道 8 精馏塔开车时 ,塔顶馏出物应该是 (A) 14 A 全回流 B部分回流部分出料 C全部出料 D不确定 8 在逆流吸收塔中 ,用纯溶剂吸收混合器中的溶质 ,平衡关系符合亨利定律 ,当进塔气体组成 Y1增大 ,其他条件不变 ,则出塔气体组成 Y2(A) A 增大 B 减小 C不变 D 不确定 8 在吸收操作中为提高吸收率,通常可以通过增大或者降低来实现( A) A 液体喷淋量、入塔液体组成 B 液体喷淋量、入塔气体组成 C 入塔气体量、入塔液体组成 D 液体喷淋量、出塔液体组成 8 用水吸收 NH3属于( A)控制 A气膜控制 B液膜控制 C气膜液膜同时控制 D 无法确定 8 蒸发操作中消耗的热量主要用于三部分,除了( C) A补偿热损失 B 加热原料液 C 析出溶质 D气化溶剂 8 在总压一定时,如果被吸收组分为易溶性气体,这时要增大吸收速率主要可以( C) A提高液相流速 B升高吸收过程的温度 C提高气相流速 D不一定 90、 吸收在逆流操作中,其他条件不变,只减小吸收剂用量(能正常操作),将引起( D) A 操作线斜率增大 B 塔底溶液出口浓度降低 C 尾气浓度减小 D 吸收推动力减小 9 有结晶析出的蒸发过程,适宜流程是( C) A并流加料 B 逆流加料 C分流(平流)加料 D 错流加料 9 填料吸收塔的气液传质表面为( B) A填料表面 B气体与液体的接触界面 C塔截面 D 都可以 9 使用于处理高黏度,易结垢或者有结晶析出的溶液的蒸发器( B) A中央循环管式 B 强制循环式、刮板式 C 膜式 D 刮板式、悬筐式 9 提高蒸发器生产强度的关键是( D) A 提高加热蒸汽压力 B 提 高冷凝器的真空度 C 增大传热系数 D 增大料液的温度 9 随着溶液的浓缩,溶液中有微量结晶生成,且这种溶液又较易分解,对于处理这种物料应选用的蒸发器为( C) A中央循环管式 B列文式 C升膜式 D 强制循环式 9 图纸中的比例 2: 1 表明( A) A图形比实物大 B 图形比实物小 C一样大 D 都不 9 精馏的操作线为直线,主要是因为( D) A理论板假设 B理想物系 C塔顶泡点回流 D恒摩尔流假设 9 二元溶液连续精馏计算中,进料热状况的变化将引起以下线的变化( A) 15 A 提馏段操作线与 q 线 B 平衡线与操作线 C 精馏段操作线与 q线 D平衡线与 q 线 9 精馏塔在全回流操作下( C) A 塔顶产品量为 0,塔底必须取出产品 B 塔顶、塔底产品量为零,必须不断加料 C 塔顶、塔底产品量及进料量均为零 D 进料量与塔底产品量均为零,但必须从塔顶取出产品 100、 精馏操作中液体混合物应被加热到( C)时,可实现精馏的目的。 A泡点 B露点 C 泡点和露 点间 D高于露点 10 在板式塔中进行气液传质时,若液体流量一定,气速过小,容易发生( A)现象;气速过大容易发生( B)现象,所以必须控制适宜的气速。 A漏液 B液泛 C 雾沫夹带 10 两组分液体混合物,其相对挥发度α越大,表示用普通蒸馏方法进行分离( A ) A较容易 B较困难 C很困难 D 不能够 10 在再沸器中溶液( C)而产生上升蒸气,是精馏得以连续稳定操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A部分冷凝 B全部冷凝 C部分 气化 D全部气化 10 气液两相在筛板上接触,其分散相为液相的接触方式是( B) A鼓泡接触 B喷射接触 C泡沫接触 D 以上三种都不对 10 在精馏过程中,回流的作用是( A) A提供下降的液体 B提供上升的蒸汽 C提供塔顶产品 D提供塔底产品 10 可能导致液泛的操作( C) A 液体流量过小 B气体流量太小 C过量液沫夹带 D严重漏液 10 已知精馏 q线如下: y=,则原料液的进料状况为( A) A 过冷液体 B 饱和液体 C 气液混合 物 D 饱和蒸气 10 当回流从全回流逐渐减小时,精馏段操作线向平衡线靠近。 为达到给定的分离要求,所需的理论板数( B) A 逐渐减少 B 逐渐增多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0 精馏操作中,最适宜回流比的数值约为最小回流比的 ( A) A B 1 C 2 D ~ 2 1 某常压精馏塔,塔顶设全凝器,现测得其塔顶温度升高,则塔顶产品中难挥发组分的含量将( A)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11 在精馏操作中,若进料组成,馏出液组成与釜液组成均不变,在气 16 液混合进料中,液相分率( q) 增加,则最小回流比 Rmin ( B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11某连续精馏塔处理料液 20kmol/h, 含苯 xF=40% , 馏出液中含苯 xD=95% , 残液中含苯 xw=5% 则塔顶最大产量为( B ) kmol/h A 8 B C 9 D 7 11 已知 饱和液体进料 ( B ) A q=0 B q= 1 C q > 1 D q﹤ 1 11 区别精馏与普通蒸馏的必要条件是( D ) A 相对挥发度小于 1 B 操作压力小于饱和蒸气压 C 操作温度大于泡点温度 D 回流 11 萃取操作包括若干步骤,除了( A) A原料预热 B 原料与萃取剂混合 C澄清分离 D 萃取剂回收 11 有 4 种萃取剂,对溶质 A 和稀释剂 B 表现出下列特征,则最合适的萃取剂应选择( D) A 同时大量溶解 A 和 B B 对 A和 B 的溶解都很小 C 大量 溶解 A 少量溶解 B D 大量溶解 B少量溶解 A 11 下列哪种材质的设备适用于次氯酸钠的储存( C) A 碳钢 B不锈钢 C 玻璃钢 D耐酸陶瓷 11 当介质的温度超过 800℃时,为提高管材的抗蠕变性能和持久性能,必须选用材料( B) A 不锈钢 B 特殊的耐高温合金钢 C高锰钢 D铜 11 混合溶液中待分离组分浓度很低时一般采用( C)的分离方法。 A 过滤 B吸收 C 萃取 D离心分离 1 萃取是利用各组分间 的( C)差异来分离液体混合物的。 A 挥发度 B离散度 C 溶解度 D密度 12含乙醇( C2H5OH)质量分数 12%的水溶液,它的摩尔分数为 ( )。 A % B 88% C 20% D 10% 12 双组分连续精馏提馏段操作线位置一般与( D )无关。 A.量的多少 B.进料的热状况 C.液的组成 D.回流比。化工原理下册试题及复习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丝头上如发现杂物或锈蚀,可用钢丝刷清除。 将带有连接套的钢筋拧到待接钢筋上,然后按表 427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 当听到力矩扳手发出“卡塔”响声时,即达到接头的拧紧值。 钢筋连接的操作见图 438( a)、( b)、( c)所示。 连接水平钢筋时,必须先将钢筋托平对正用手拧进,再按图示操作。 图 438 ( a)同径与异径接头连接;( b)单向可调接头连接;( c)双向可调接头连接
易燃易爆区、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装置,必须做好设备防静电接地;混凝土地面、橡胶地板等导电性应符合规定。 化纤和粉体物料的输送和包装,必须采取消防静电或泄出静电措施;易产生静电的装置、设备必须设静电消除器。 防静电措施和设备,应指定专人定期进行检查,并建卡登记存档。 新产品、设备、工艺和原材料的投用,必须对静电情况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消除静电措施。 防止硫化氢中毒 十条规定 生产操作
腻和污泥,将底座放在基础上(或型钢支架上),用水平仪检查底座的水平度,可用禊铁找平;用水泥浇灌孔隙;水泥强度达到后,检查地脚螺栓是否松动,合适后拧紧地脚螺栓重新调整水平度;水泵联轴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隙,检查水平轴 、电机轴是否一致,可用薄垫片调整同心度,两联轴器端面向间 教学综合楼工程通风空调施工组织设计 19 隙一周上最大和最小的间隙差别不大于 ,管路上任何荷载不得靠水泵支撑。 (
) 使用 燃 气时,要有人照看。 ( 7) 严禁在燃气设施附近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燃气 钢瓶应注意什么。 ( 1) 钢瓶应直立放稳、放平,存放于 通风良好且避免日晒场所。 ( 2) 钢瓶在搬运及使用 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轻拿轻放,不要出现摔、磕、碰、撞的现象,也不准随意用铁器敲打开启阀门。 ( 3) 钢瓶应防止阳光曝晒,不允许靠近高 温、热源,特别是禁止用明火烘烤。 ( 4) 钢瓶不能倾倒
析手段的进步以及波谱学的发展 ,对川芎的化学成分有了较为完善 的了解。 川芎中主要含有内酯、酚 (酸 )性成分及含氮化合 物。 内酯类 主要有藁本内酯、 3丁酜内酯、丁烯酜内酯、川芎内酯、新蛇床内酯、 4羟基 3丁酜内酯、洋川芎内酯 A~ Q、双藁本内酯、环氧藁本内酯、川芎酚、 3丁烯基 4, 5二羟基苯酞、川芎酞、 3丁基 3,6,7三羟基 4,5,6,7四氢苯酞、丁基苯酞、丁 烯基苯酞
答文 :B 60. { KHD:设备基本知识 ,th=27}过热器管所用的材料 ( )。 A、碳素钢 B、合金钢 C、根据壁温来选择 答文 :C 61. { KHD:基础理论知识 ,th=199}既能跟酸反应成盐和水 ,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 氧化物称为 ( )。 答文 :A 62. { KHD:基础理论知识 ,th=206}当流体为 ( )时 ,粘度μ =0。 12 A、静止流体 B、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