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工程硕士语文迅速通关辅导材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大破楚军,复取成皋。 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不断攻扰汉朝北方郡县,并与汉朝的割据势力勾结。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 200 年),匈奴大军围攻晋阳(今山 西太原),高祖亲率军三十余万迎战,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东北),达七日之久。 后用陈平计,重赂冒顿的阏氏( yān zhī皇后),始得突围。 西汉初,曹参继萧何为相,继续执行刘邦、萧何的法家路线,一切根据萧何的成规办事。 当时民谣说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 曹参之,守而勿失。 ”《法言•渊骞》 :“或问萧曹。 曰 :‘萧也规,曹也随。 180。 ”李轨注 :“萧何规创于前如一,曹参奉随于后不失。 ”后以“萧规曹随”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汉高祖以来,贯彻 “重本抑末”政策,重视农业,抑制工商奴隶主,经济逐渐发展,到文帝、景帝期间(前 179— 前 141),更出现了经济繁荣,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国的叛乱。 汉初,皇帝的亲属被分封到各地为诸侯王,封地大的王国“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吴、楚、齐三国的封地即占据全国的二分之一。 诸侯王在国内征收租赋,煮盐铸钱,勾结工商奴隶主,与中央政权尖锐对立,成为中央集权制统一国家的严重威胁。 文帝、景帝两代曾采用贾谊、晁错打击诸侯王势力的建议,逐步削减王国封地。 景帝前三年 (公元前 154 年),吴王刘濞和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 汉朝中央派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个将军,三个月内即将七国击败,诸王都自杀或被杀,地方割据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 此后诸侯王国经过武帝的进一步削弱,从此名存实亡。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 140 年),董仲舒把为奴隶主服务的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建议“黑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认为 :儒家学说是思想上的堤防,对人民有很大的束缚作用,“为王者所当修饰”。 要求“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得到武帝的容纳并加以利用。 至元帝时,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 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奴隶主贵族长期攻扰汉朝北方郡县,给各族人民带来很大灾难。 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 年) (北京安通学校提供 ),武帝派马邑(今山西朔县)人聂壹诱匈奴单于取马邑,又命李广、韩安国等率兵三十余万埋伏城外山谷中,俟机出击。 后来单于率十余万骑入武州塞,中途发觉,引兵退归。 汉武帝对匈奴大规模的战争,自此展开。 汉武帝时统治阶级内部的斗 争。 当时迷信,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可以害人,称为“巫蛊”。 武帝晚年多病,疑其左右人巫蛊所致。 征和元年(公元前 92 年),丞相公孙贺被人告发用巫术诅咒,在驰道埋木偶人,死于狱中。 次年,武帝又派江充率胡巫四出追查巫蛊,被杀害者前后数万人。 江充诬告太子宫中埋有木人,太子大惧,杀江充及胡巫,并发兵抗拒,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 后太子兵败自杀。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召开盐铁会议,六十多名属于“贤良”、“文学”的儒生,围攻御史大夫桑弘羊。 “贤良”、“文学”以“为民 请命”攻击汉武帝盐铁官营的政策是“与民争利”。 对汉武帝反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战争,也攻击为“废道德而任兵革”,并鼓吹“贵以德而贱用兵”,罢兵休战,“两主和好”。 桑弘羊舌战群儒,指责他们是“饰虚言以乱实,道古以害今”,妄图改变汉武帝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路线。 这次会议,由于桑弘羊的斗争,仅废除了酒类专卖。 西汉末年,贵族官僚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不断起义。 初始元年(公元 8年)王莽代汉称帝,进行复古倒退的改制 :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 都不得买卖,宣称一家不满八个男子而占田超过一井(九百亩)的,余田须分与亲族邻里,无田的按一夫一妻受田百亩的规定分配,企图实现儒家设想的井田制。 并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税收。 屡次改变币制,铸造错刀、契刀、大钱等货币,大量掠夺财富。 还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 王莽改制加深了人民的苦难,阶级矛盾激化,终于爆发了赤眉、绿林大起义。 东汉王朝举行的尊儒会议。 在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之后,汉章帝为了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强化对农民的统治,建初四年(公元 79 年),召集大夫、 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讨论儒家经籍的同异,连月方罢。 章帝亲自主持了这个会议,并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亦称《白虎通德论》),作为官方典籍公布。 东汉桓帝时宦官专政,侵犯士族大地主的利益。 世家豪族李膺、陈蕃等和太学生郭泰、贾彪等联合,猛烈抨击宦官集团。 延熹九年(公元 166 年),宦官诬告他们“诽讪朝廷”,李膺等二百多名“党人”被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 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专政,起用“党人”,并与太傅陈蕃合谋诛灭宦官,事泄被 杀。 建宁二年( 169 年)灵帝在宦官侯览、曹节挟持下,收捕李膺、杜密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 熹平五年( 176 年),灵帝在宦官挟制下又命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 称为第二次“党锢之祸”。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 年 — 589 年) . 知识体系 基本特征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的时期。 这一时期,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 ( 1)政权更迭。 1) 220 年,曹魏、蜀汉、孙吴先后称帝建国,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 280 年西晋完成短期统一,但迅速败亡。 3) 317 年西晋皇族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 420 年,刘裕废晋自立,东晋灭亡。 420 年 — 589 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即南朝。 4)东晋时期,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割据政权,统称十六国。 439年 — 581年北方先后出现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即北朝。 5)南、北朝长期对峙,合称南北朝。 (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北周武帝改 革,加强北周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鲜卑族封建化。 北京安通学校 GCT 考试辅导班课堂风景、北京安通学校 GCT 考试辅导班名师介绍、北京安通学校 GCT 考试辅导班学员成绩统计、北京安通学校 GCT 考试辅导班学员感言、选择北京安通学校 GCT 考试辅导班的十大理由。 江南经济迅速开发,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 1)江南经济开发,三吴、洞庭、鄱阳湖地区和成都平原农业发达,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 2)曹魏、北魏时期北方农业恢复发展,十六国时期 ,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 3)手工业品种丰富,产量增加,技术进步。 ( 4)由于战争破坏,国家分裂,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活跃。 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 1)五族内迁,少数民族同汉族人民密切联系。 ( 2)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布局打乱,各民族差异缩小。 (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高潮。 (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 5)蜀、吴改善民 族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特点承上启下。 ( 1)科技。 祖冲之精确推算圆周率。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郦道元著《水经注》。 ( 2)文学。 出现陶渊明等杰出诗人。 ( 3)艺术。 书法、绘画、石窟艺术等成就突出。 ( 4)思想。 道教改造、佛教盛行,无神论者范缜创作《神灭论》。 . 要点详释。 ( 1)西晋时期民族融合比较缓慢。 主要原因是西晋 统治者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其实和民族压迫政策,强迫他们纳税、当兵,甚至迫使他们成为奴婢,导致了民族矛盾的激化,各族流民和贵族反晋斗争不断,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和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 (北京安通学校提供 ) ( 2)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主要原因是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征战,加上联合斗争,打破了内迁民族聚族而居的状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平环境中,各族人民交往频繁。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婚姻、语言、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 使 南北对峙的矛盾缓和,各民族关系进一步密切,为隋唐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和封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条件。 、魏、晋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主体以及主要流向。 (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他们原来居住在今天的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从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 这一流向的主体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活的不稳定性。 黄河流域汉族先 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和民族融合的推动。 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 这一流动的主体是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 3)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是政治中心,成为夺取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从而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 黄河中下游地区,本已人口稠密,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增加了人口与环境的压力,南方人口相对稀少,而且自然条件优越,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 4)影响。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改变了 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 中原人口南下江南,充实了江南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各族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打下基础,为日后隋朝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同时,人口的大量迁移,也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流民起义和环境问题,如江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1)原因。 由于社会动荡,长期战乱,人们不能从现实中得到解脱,就把希望寄托在宗教思想上,这成为佛教广泛流传的土壤。 佛教本身具有迷惑性,容易被人民接受。 这 一时期的统治者大都大力提倡和支持佛教的传播。 ( 2)影响。 佛教思想消磨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但它并不能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修建佛寺大量消耗财富,寺院经济也随之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随着佛教的盛行,针对佛教宣扬的神不灭论,思想上出现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艺术上同佛教相关的建筑、文学和艺术也同时得到发展。 士族制度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士族是以“门第”为标准而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殊阶层。 他们以宗族为纽带,拥有众多的门生、故吏 、宾客、佃客,世代为官,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实力。 士族在政治上,把持政权,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 朝廷高级文官职位,差不多都由士族出身的人担任。 经济上,广占良田,大量占有劳动力,免租免役,聚敛财富。 文化上,崇尚清谈。 士族以外的地主称为庶族、寒门。 士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非常注重门第身份的高低,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不许通婚,生活习俗也有严格的区分,士族不学无术,生活腐化,是一群极端腐朽的社会寄生虫。 南朝末年,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地位迅速上升。 (北京安 通学校提供 )正如唐代刘禹锡在《乌衣巷》一诗中 所说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于士族势力的寄生腐朽性,其衰落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士族制度经历了以下四个演变过程 :形成于魏晋时期。 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势力很大。 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地位。 隋唐时期受科举制度冲击,到唐末农民战争时被彻底摧垮而消亡。 这里的租调制指的是北魏制定的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赋税制度。 规定 :凡一夫一妻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 15岁以上未娶妻的四人、有奴婢八人或耕牛二十头,皆出一夫一妇之调。 产 麻的地区,以布代帛,数量相同。 定额租调制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情况,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人心的安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是孝文帝改革中经济方面的重要措施。 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曾六出祈山攻魏 : 1)建兴六年(公元 228 年),亮攻祈山(今甘肃西和北),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东北)。 2)同年冬,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 3)七年,遣陈式拔武都(今甘肃成县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亮率军至建威(今甘肃成县 西北)。 4)八年秋,魏攻汉中(治今陕西南郑),亮屯军城固(今属陕西)赤阪,魏军旋即撤退。 5)九年春,再出祁山。 6)十二年,亮由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出,同年,死于五丈原(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六役中,一次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