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防雷工程方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8 地网示意图 (二)感应雷防护 设备前端的感应电防护 雷击电磁 脉冲( LEMP)所产生的感应电动势通过侵入通道叠加在线路信号上产生瞬间高电压,击毁各类用电设备和微电子芯片,因此在实施防雷工程时必须将防感应雷作为重点, 进行有效的防御。 在设计综合防雷时,应从以上通道进行重点防护,同时做好等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系统。 ( 1)前端带云台摄像枪的感应雷防雷措施:摄像枪前端安装组合式视频、云台、电源三合一避雷器一个,型号: WEPSCPD3。 ( 2)前端无云台摄像枪的感应雷防雷措施:摄像枪前端安装组合式视频、电源二合一避雷器一个,型号: WEPSCVP。 ( 3)防雷器接地线: 防雷器用≥ 178。 的绝缘多股铜芯黄绿色软线直接与地网连接,接地线和用作直击雷引下线的立杆之间要彼此绝缘,并且尽量做到短而直。 接地线宜放置在立杆内。 传输线路的防护 监控系统的传输线路主要有光纤、同轴电缆及双绞线。 在系统防雷时应针对不同的传输线路分别做不同的防护。 光纤作为传输线路时,由于本身不是导体,对雷电流没有感应,所以线芯不考虑做防雷措施,但加强芯应接地处理。 科技创新产品 品牌质量责任 9 同轴电缆做传输线路时,应该在传输线路两端安装同轴避雷器,并对传输线路进行穿钢管埋地敷设,在线路的两端对钢管分别接地,做等电位连接; 双绞线做传输线路时,应该在传输线路两端安装数据信号避雷器,并对传输线路进行穿钢管埋地敷设,在线路的两端对钢管分别接地,做等电位连接; 传输线路的布线 监控系统传输线路主要是信号线和电源线。 室外摄像机的电源可从终端设备处引入,也可从监视点附近的电源引入。 控制信号传输线和报警信号传输线一般选用铜芯屏蔽软线,架设(或敷设)在前端与终端之间。 传输部分的线路建议采用带屏蔽层的线缆或线缆穿钢管埋地敷设,保持钢管的电气连接,这样对防护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比较有效。 如电缆全程穿金属管有困难时,可在电缆进入终端和前端 设备前穿金属管埋地引入,但埋地长度不得小于 15 米,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置相连。 当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通信管道或架空方式,此时传输线缆与其它线路其沟的最小间距和与其它线路共杆架设的最小垂直间距,可参照 GB501989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进行敷设。 如:传输线缆与 220V 交流电线线路共沟(隧道)的最小间距为 m,与通讯电缆的最小间距为 m;传输线缆与 1~ 10KV 电力线共杆架设的最小垂直间距这 m, 1KV 以下电力线最小垂直间距 科技创新产品 品牌质量责任 10 为 m,与广播线 最小垂直间距为 m ,与通信线最小垂直间距为 m。 从防雷角度看,套金属管埋设方式防雷效果最佳,架空线最容易遭受雷击,并且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为避免首尾端设备损坏,架空线传输时应在每一电杆上做接地处理,架空线缆的吊线和架空线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均应接地。 监控室设备防雷 监控室主要设备包括监控中心电脑、视频矩阵、硬盘录像机、对讲系统以及监控室电源等。 监控系统设备机房位置应选择在 LPZ 最高级区和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三层内;当建筑物天面部分的避雷网格尺寸不符合系统抗干扰 的要求时,应在天面加装屏蔽层。 使用非屏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水平距离 10 米以上。 如受条件限制无法穿金属管埋地入户,则应加长入户屏蔽管或栈桥长度,金属管或栈桥的两端以及在雷电防护区交界处要做等电位连接和接地。 监控系统设备为金属外壳时,应用最短的导线将其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 如是非金属外壳,当设备所在建筑物屏蔽未达到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要求时,应加装金属网或其它屏蔽体对设备屏蔽,金属网应与等电位连接带进行等电位连接。 计算机、通信、监控机房的设备应与建筑物外墙保护 1 米左右距离。 以防止大楼遭到直击雷时 沿外墙泄流入地的引下线周围产生较强的电磁场而损坏微电子设备。 ( 1)监控室 电源系统的防雷措施 科技创新产品 品牌质量责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