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评 场地地形地貌 拟建 河堤工程 场地 地处 黄河左岸 Ⅰ 级阶地 与 中心滩 河漫滩 过渡地带,河堤沿线 地形 较平缓,总体呈西高东低之势 , 地面 高程 一般介于 ~ 之间。 场地人类 工程 活动频繁 , 根据 1969 年原始地形图 与现状地形比 对,该区段原为河心滩, 河心滩将黄河分为南北两条水道,心滩以北河道较窄,主河道 则 展布于心滩以南。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南北两岸抢占河滩,修建滨河堤坝与道路,逼水归槽 , 北岸已将原中心滩北侧水道填平,河道新岸南迁至河心滩的中部, 形成现状的地形地貌特征。 勘测资料分析表明, 自 拟建河堤 起点到 K0+830 附近 ,地貌单元 属 黄河左岸一级 阶地 地带; K0+830 至 拟建河堤 终点 区段, 地貌单元属黄河 故河道及河漫滩 地带。 7 场地地层及岩性分布 根据钻探揭露,场地地层结构较为简单,自上而下 地基土主要由 杂 填土 ① 、 细砂② 卵石 ② 和基岩构成, 勘探深度范围内, 基岩 以砂质 泥岩 ③ 2 为主,局部沉积有薄层的泥质 砂岩 ③ 1,现自上而下 对各地层岩性与分布特征 分述如下: ( 1) 杂 填土 ① : 杂色 , 稍湿 , 稍密~ 密实 , 密实程度变化较大。 土质不均匀 ,以卵砾石、 建筑垃圾 等 为主,黄土状粉土充填 , 部分 地段以黄土状粉土为主, 混杂有 大量卵砾石 及 建筑垃圾等。 K0+830 以西区段, 该层 分布 厚度 ~ ,K0+830 以东区段, 该层 分布 厚度 ~。 ( 2)细砂 ② 1:黄褐色 , 稍湿 , 稍密。 其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云母等, 砂质均匀,偶 含少量砾石 颗粒。 该层以透 镜体形式存在于卵石层 顶面,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 ,最大厚度见于 K22 孔, 厚度。 ( 3) 卵石②: 杂色,亚圆形,由花岗岩及石英岩碎屑组成,磨园度好,分选差,粒径 20~ 60mm,约占全重的 34%左右,粒径大于 60mm的,约占全重的 20%以上,砂类土充填,中密~密实状。 本层均布于河堤沿线,层面埋深及厚度变化较大, K0+830 以西区域,该层厚度 ~ ,埋深 ~ ,层顶标高~ ; K0+830 以东区域,该层厚度 ~ ,埋深 ~ ,层顶标高 ~。 ( 4) 泥质 砂岩 ③ 1: 棕红色,板块状结构, 强风化状, 泥质胶结。 天然状态下,岩体结构基本完整, 岩质较软,岩芯易碎,透水性较差 ;干燥时强度较高, 遇水易软化崩解, 该层 呈 透镜体形式 分布,与泥岩相间呈韵律沉积,厚度较小,一般为 ~ ,最大厚度见于 K27 孔, 厚度。 ( 5) 砂质 泥岩 ③ 2: 棕红色~褐红色 , 强~中风化状,泥质胶结,密实,微粒结构,厚层状。 岩体结构基本完整,天然状态下,其组织结构致密,整体性好,具不透水性,在浸水扰动情况下 易 软化,粘性大 ,塑性高。 干燥时强度高,遇水具软化崩解特性。 该层层面较平缓,层面埋深 ~ ,相应高程 ~。 该层厚度巨大,达数百米以上。 钻探取芯破碎程度及波速测试结果表明,砂质泥岩强风化层厚度一般为 10~ 15m,其下呈中风化状。 场地 水文地质条件 勘察期间,拟建场地各 钻孔中均见 有 地下水,地下水 稳定水位 埋深 为 ~, 相应高程为。 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卵石层中,属孔隙性潜水类型。 一般情况下,地下水自北向南排泄于黄河,在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时,邻河场地地下 水位将有明显抬升,地下水与地表水交替补排关系密切。 根据《兰州市城市环境地质综合研究报告》,兰州市黄河沿岸地带,地下水动态主要受黄河水位的影响,水力交替十分强烈,地下水高、低水位期与河水位的涨落同步,水位变化幅度一般为 左右,季节性变化明显。 根据地区经验,一般情况下最大变化幅度 可 按 考虑;在百年一遇的黄河最大流量 6500m3/s的情况下,地下水 位会短暂的进一步上升。 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与评价 河床 粗粒土 颗粒 分析试验 为 了解河床内粗粒土的颗粒组成与粒度成分,为设计提供 计算 黄河 冲 刷深度及确定冲 淤类型 的相关 参数 , 本次勘察 在河床内采取 粗粒土 扰动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 试验成果 详见 土工试验成果表及颗粒分析 曲线 图。 试验结果表明: ( 1) 河床内粗粒土主要为卵石层和圆砾层,卵石粒径 60~ 100mm 的,占全重的%~ %;粒径 40~ 60mm的,占全重的 %~ %;粒径 20~ 40mm的,占全重的 %~ %;粒径小于 20mm 的,占全重的 %~ %,平 8 均含量 %;不均匀系数 Cu=~ ,曲率系数 Cc=~。 表明该卵石的粒度成分 分布不均匀,级配较差。 ( 2) 圆砾粒径 40~ 60mm的,占全重的 %~ %,粒径 20~ 40mm的,占全重的 %~ %,粒径 2~ 20mm的,占全重的 %~ %,粒径小于2mm 的,占全重的 %~ %,不均匀系数 Cu=~ ,曲率系数Cc=~。 表明该圆砾粒度成分分布不均匀,级配不良。 对颗分资料进行统计, 结果见河床粗颗粒土平均颗粒组成百分比 ( 表 ) 及河床粗颗粒土平均颗粒组成颗粒级配曲线 ( 图 )。 河床粗颗粒土平均颗 粒组成百分比 表 颗粒粒径 60 60 ~40 40 ~20 20~ 2 2~ ~ ~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含量 16 河床粗颗粒土平均颗粒组成颗粒级配曲线图 图 0102030405060708090100粒径d ( m m )小于某粒径含量(%) . 河 堤堤基粗粒土 颗粒分析试验 为查明分布于拟建 河堤区段 的粗粒土的颗粒组成及评价其渗透性,本次勘察在拟建场地钻孔内 采取粗 粒土扰动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试验成果 详见 土工试验成果表及颗粒分析 曲线 图。 试验结果表明:河堤段粗粒土主要为卵石层,卵石粒径大于 60mm 的,占全重的%~ %;粒径 40~ 60mm的,占全重的 %~ %;粒径 20~ 40mm的,占全重的 %~ %;骨架颗粒平均含量 %;不均匀系数 Cu=~,曲率系数 Cc=~。 表明该卵石的粒度成分分布极不均匀, 属 级配 不良土。 对颗分资料进行统计, 结果见河 堤堤基 粗颗粒土平均颗粒组成百分比 ( 表 ) 9 及 河 堤 堤基 粗颗粒土平均颗粒组成颗粒级配曲线 ( 图 )。 河堤堤基 粗颗粒土平均颗粒组成百分比 表 颗粒粒径 60 60 ~40 40 ~20 20~ 2 2~ ~ ~ (mm) (mm) (mm) (mm) (mm) (mm) (mm) (mm) 含量 河堤堤基 粗颗粒土平均颗粒组成颗粒级配曲线图 图 颗粒直径(m m )小于某粒径的百分数(%) 岩石 物理力学性质 试验 拟建河堤场地底部分布有巨厚的第三系风化基岩,其岩性主要为砂质泥岩,局部为泥质砂岩,为评价 风化基岩 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本次勘察在钻孔中采取岩石试样进行物理性质试验及不同状态下的力学性质试验,试验结果详见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报告表(附表)。 从试验结果分析,③ 1 层泥质砂岩与③ 2 层砂质泥岩 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值比较相近,差异性不显著,因此,数理分析将其作为同一样本组 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详见表。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表 地层 岩性 指标 统计值 密度(g/cm3) 含水率 ( %) 单轴抗压强度( MPa) 软化 系数 天然 饱和 干燥 砂质泥岩夹泥质砂岩 (强风化) 频数 10 10 10 10 10 10 范围值 ~ ~ ~ ~ ~ ~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10 标准值 岩石试验结果表明: ( 1)一般在岩石层面下 ~ 深度范围内,属强风化层,天然状态下,其强度指标较稳定,单轴抗压强度一般介于 ~ 之间,平均值为。 ( 2)饱和状态下,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值一般为 ~ ,平均值为,岩石的坚硬程度属极软岩。 ( 3)无论是强风化 砂质 泥岩,还是 泥质砂岩 ,其软化系数均极小,一般为 ~,远远小于 ,划定该岩石为极软岩石。 ( 4)强风化泥岩具有遇水崩解软化的特性;在饱和状态下,其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 ,强度较天然状态降低 80%以上, 仅为 干燥状态下的 2%左右。 ( 5)根据野外钻探揭露, 场地分布的风化基岩主要为③ 2 层 砂质 泥岩 ,呈巨厚层状结构,结构面不发育,以层面为主,层面结合较好, 综合判定其完整程度为完整岩体。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20),综合判定 其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 Ⅴ 类。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为查明拟建工程场地地基土的工程性质, 评价地基土的密实程度、强度和均匀性,本次勘察对杂填土 ① 和卵石 ② 层进行了重型动力 触探试验。 统计结果见表 、表 及 表。 粗颗粒 杂填土 ①层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 表 表 统计项目 实测击数 修正击数 数据个数 92 92 最 小 值 最 大 值 平 均 值 标 准 差 变异系数 标 准 值 细颗粒 杂填土 ①层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 表 表 统计项目 实测击数 修正击数 数据个数 192 192 最 小 值 最 大 值 平 均 值 标 准 差 变异系数 标 准 值 卵石 ② 层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统计结果表 表 统计项目 实测击数 修正击数 数据个数 9 9 最 小 值 30 最 大 值 40 11 平 均 值 标 准 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