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二西河可研报告正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4 亿 m3,按 P= 50%计算,全灌区原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时,用水量 23625 万 m3,而可利用来水总量只有 17486 万m3,缺水 6139 万 m3。 随着经济的发展,入口的增长,城乡人畜用水量的激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以往和目前的现状看:一方面农业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工程设施老化破损,造成大量水资源的损失。 同时由于高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以及续建配套工程不完善,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发 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 我们要将节水工作当 作一种革命性措施来抓,提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 积极推广 节水灌溉技术,改变灌溉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节水途径。 水资 源短缺,对经济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美化, 有不可估量的损失。 目前西河灌区节水技术主要采用渠道防渗技术,畦灌、沟灌技术,而渠道防渗技术是最常规的节水技术,大力推进西河灌区续建配套项目建设,增效增产,提高灌区人民生活水平。 节水改造的可行性 ( 1)通过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西河灌区节水潜力大,灌 25 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至 2020 年后,在灌区需水量不变的情况下,保灌面积可达到 37 万亩。 ( 2)从节水改造工程的内容看,本次选项主要是改建完善干渠工程,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 从往年已实施 的改造项目看,节水效果明显,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因此, 2020 年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研项目在方案上是合理的、可行的。 ( 3)从资金看,随着国家对西部投资的倾斜,国家将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给予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地方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有大的发展,可以给予相应的资金投入,故本次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资金上有强力的保障。 ( 4)从效益看, 2020 年度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可研项目实施后,可改善灌溉面积 万亩,年节水量 740 万 m3,年增效益 万元。 由此可见,本项目节水效果 显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26 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 灌区水资源供需水量平衡 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1)可供水量 ①地表水 西河灌区的地表水发源于黑河与石羊河流域之间的祁连山脉中段的金瑶岭,由大、小乌龙沟、鸾鸟沟、平羌沟、脑儿墩、古松林数条河流汇集而成,称之为西大河。 属内陆河流域石羊河水系,上游的地表水经西大河水库调蓄进入灌区平原, 27 其径流特征是年际变化大,年内水量分布不均,以水库的入库径流资料分析计算 ,调节年度 7— 翌年 6 月的多年平均径流量16800 万 m3,最大径流量 26900 万 m3,( 1954 年 7 月 — 1955年 6 月),最小径流量为 9800 万 m3,( 1978 年 7 月 — 1979 年6 月)。 根据水库 1954 年 7 月 — 1998 年 6 月共 45 年的入库径流资料,经频率统计分析,计算得到地表水资源量为: P= 50%,水资源量为 16771 万 m3; P= 75%,水资源量为 14225 万 m3。 ②地下水 现状地下水可利用资源量根据多年开采实践及灌区取水许可证,在现状灌溉条件下,允许地下水开采量为 715 万 m3,地下水位变化甚微,因此确定地 下水现状开采量为 715 万 m3。 ②灌区可利用水资源量 西河灌区可利用水资源量由可开采的地下水资源与允许利用的河川径流量组成。 根据西大河径流特征,认为水库 ——引水枢纽渠首之间的区域来水量与蒸发渗漏损失量相互抵消,这样,灌区可利用水资源量当 F= 50%时,水资源量为 17486万 m3(其中:地表水 16771 万 m3,地下水 715 万 m3),当 F= 75%时,水资源量为 14940 万 m3(其中:地表水 14225 万m3,地下水 715 万 m3)。 ( 2)现状需水量 ①农业灌溉需水量 西河灌区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依据灌溉 制度计 28 算灌区农业毛灌溉需水量为 22099 万 m3。 ②经计算,林草需水量为 345 万 m3。 ③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及人畜用水量 灌区现有人口 万人,大牲畜 万头,小牲畜 万只,经分析计算,现状灌区内农村生活及人畜年用水量为181 万 m3。 ④向四坝灌区调水量 西大河水库通过西河灌区渠系向四坝灌区调水量为: P=50%时为 1000 万 m3, P= 75%时为 850 万 m3。 灌区现状需水量为: P= 50%时为 23625 万 m3, F= 75%时为 23475 万 m3。 ( 3)现状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按设计保证率 P=50%、 P= 75%的供需平衡分析见表 4— 1。 现状水量供需平衡计算表 单位:万 m3 表 4— 1 频率 可 供 水 量 需 水 量 平衡结果 ( %) 地表水 地下水 小计 农田 灌溉 林草 用水 向四坝引水 农村人畜饮水 小计 余 缺 50 16771 715 17486 22099 345 1000 181 23625 6139 75 14225 715 14940 22099 345 850 181 23475 8535 由上表分析可知,灌溉面积按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时,当 P= 50%时,灌区缺水量 6139 万 m3, P= 75%,灌区缺水量 8535 万 m3。 规划设计水平年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9 灌区可供水量 根据规划设计水平年,灌区内末新增引水设施,所以规划水平年灌区可供水量为现状可供水量: P= 50%时为 17486 万m3, P= 75%时为 14940 万 m3。 灌区规划需水量 ( 1)农业需水量 现状到 2020 年主要以干、支渠改建,同时进行田间配套推行大块改小块,实行小畦灌溉,进行常规节水和高新节水灌溉工程等措施,到 2020 年灌区灌溉面积维持现状不变,即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经计算 2020 年灌区农业毛灌溉需水量为 16061 万 m3。 ( 2)经计算,规划设计水平年 (2020 年 )林草需水量为 523万 m3。 ( 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及人畜用水量 根据灌区预测,规划设计水平年 (2020 年 )农村生活及人畜用水量为 201 万 m3。 ( 4)规划设计水平年 (2020 年 )向四坝灌区调水量分别为 P= 50%时为 1000 万 m3, P=75%时为 850 万 m3。 规划设计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2020 年西河灌区水 量供需平衡分析见表 4— 2。 2020 年现状水量供需平衡计算表 单位:万 m3 表 4— 2 30 频率 可 供 水 量 需 水 量 平衡结果 ( %) 地表水 地下水 小计 农田 灌溉 林草 用水 向四坝 引水 农村人畜饮水 小计 余 缺 50 16771 715 17486 16061 523 1000 201 17785 299 75 14225 715 14940 16061 523 850 201 17635 2695 由上表可知,灌溉面积按现状有效灌溉面积 ,当 P=50%时,缺水量 299 万 m3, P=75%时,缺水量为 2695万 m3。 灌溉制度 灌区现状灌溉制度 灌区现有灌溉制度( 1998 年)是根据灌区实际的灌水定额,灌水次数以及现状作物种植比例确定的,由于灌区作物种植比例不尽合理,夏禾比例过大,用水矛盾突出,而且田间配套不足,灌水技术落后。 灌区现状农田平均净灌溉定额 344m3/亩,定额较高,有些作物灌水次数偏多。 近年来通过田间节水改造以及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进灌溉方法,灌区灌溉制度已逐步完善。 现状灌溉制度见表 43。 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设计标准是根据西河灌区水土资源、作物组成、气象 水文、经济效益等具体情况制定的。 种因素综合分析研究,确定规划水平年( 2020 年)灌溉设计保证率 P= 50%。 灌溉制度的拟定 西河灌区灌溉制度根据作物各发育阶段的需水,依据灌溉试验资料及群众丰产经验拟定。 并根据农业发展规划,产业结 31 构调整、用水计划、农业技术措施及灌水方法进行修正,以使单位水量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 1)灌水定额与灌溉定额的设计和确定 设计作物灌水定额是根据本地区灌溉试验成果和现有灌溉制度实践经验并结合水量平 衡原理确定合理的播前灌水定额和各发育期灌水定额。 并根据地下水埋深,灌区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等对所需水量进行调整。 在确定灌水定额时参考了以下公式: ①水量平衡方程 WtWo= Wr+Po+K+MET 式中: Wt,Wo—— 时段内和任一时段 T 时的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Wr—— 由于计划湿润层增加而增加的水量 (若计划湿润层不变则无此项 ); Po—— 保存在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有效雨量; K—— 时段 t 内的地下水补给量 K= KT, K 为 t 时段内平均每昼夜地下水补给量; M—— 时段 t 内的灌溉水量; ET—— 时段 t 内 的作物田间需水量, ET= et, e 为 t 时段内平均每昼夜的作物田问需水量。 以上值可用 mm 或 m3/亩计。 ②灌水定额公式: 32 m= Wmax— Wmin=667nH( θmaxθmin) 式中: m—— 灌水定额, m/亩; Wmax, Wmin—— 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允许最大、最小储水量, m3/亩; n—— 计划湿润层内土壤的空隙率 (以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计 ); H—— 该时段内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深度, m; θmax, θmin—— 该时段内允许的土壤最大含水率和最小含水率 (以占土壤空隙体积的百分数计 )。 ③作物播前灌 水定额公式: m1=667H(θmax 一 θ0)n m1—— 旱作物播前的灌水定额, m3/亩; H——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 (m),应根据播前决定; n—— 相应于 H 土层内的土壤空隙率 (以占土壤体积的百分数计 ); θmox—— 一般为田间持水率 (以占空隙的百分数计 ); θo—— 播前 H 土层内的平均含水率。 ( 2)灌水时间和灌水次数 根据本灌区的气象条件,作物生长的需要以及不同的灌水方式,在灌区现有的灌溉试验成果及群众丰产灌溉经验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灌水起止时间和灌水次 数,并参考下式: W0一 Wmin T= 33 e— k 式中: t— 开始进行灌水时的时间间距 d; Wo—— 时段初土壤计划湿润层内的储水量; m3/亩。 Wmin—— 土壤计划湿润层内允许最小储水量, m3/亩。 e—— t 时段内平均每昼夜的作物田间需水量, m3/亩。 k—— 时段 t 内的地下水补给量。 灌区内以粮食作物为主,按种植比例计划,粮食作物占种 植面积的 77%,主要有小麦、大麦等;经济作物占种植面积的 23%,主要有洋芋、豆类、胡麻等,粮经比为 77: 23。 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和灌水定额计算公式以及灌溉 试验及经验,经计算,生育期的灌水定额一般为 50— 80m3/亩。 其中粮食作物灌水定额一般为 75m3/亩;经济作物一般为 75m3/亩;泡地灌水定额为 130m3/亩。 综合净灌溉定额为 334m3/亩。 规划水平年灌溉制度见表 4— 4 灌水率 根据项目区的灌溉制度确定灌水率,为了消除灌水率高峰 期和短期停水现象,在不影响作物需水要求的原则下对灌水率 进行修正。 经计算设计灌水率为 q= .万亩,详见灌水率图。 34 项目区规划设计 建设指导思想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本可研从改善灌区生产基础条件,保护和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节水为中心,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单方水效益。 通过加快节水改造步伐, 2020 年灌区全部实现节水改造目标,并逐年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压缩耗水量大、产量低的农作物,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逐步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本着综合平衡灌区经济发展,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逐年提高灌区农民收入,水土资源逐步达到供需 35 平衡,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生态环境。 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从而实现灌区水土资源 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渠道衬砌标准,减少渠道输水损失 渠道防渗衬砌是节约水量的重要措施,通过采用各种型式的高标准渠道防渗衬砌,减少了渠道输水损失,大大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 全面普及常规节水,因地制宜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