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doc19)-其它制度表格(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7 页 共 16 页 (二)内国规范的方式。 亦即通常所讲的“间接限制”的规定方式,公共秩序保留制度表现为内国规范的形式,即规定无条件地适用那些依其内容需强制适用的内国法律规范(如外汇法)从而间接制约外国法的适用。 (三)国际限制规范的方式。 即当外国法律规范的适用违反国际法的强制性规范,违反各有 关国家的国际义务或违反国际法律共同体所普遍承认的正义要求时,应排除该外国法的适用。 例如: 1966 年《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的国际公约》的规定种族歧视的法律应视为违反国际强行法的法律,因而一国法院就可据此拒绝适用另一国有关种族歧视的规定,而这一国际共识也早在 30年代霍尔泽诉德国帝国铁路局解雇案中就有所反映。 三、当今国际社会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发展趋势 瑞士学者布鲁歇曾从萨维尼把强行法分为两部分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国内公共秩序和国际公共秩序的概念。 ③国内公共秩序适用于纯国内民事关系,而国际公共秩序则在国际民事关系中 适用。 但是,国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即国际公共秩序仍然是从国内立场出发的,因为一国借助公共秩序排除外国法的适用就是为了维持内国的法律秩序。 因此,国际公共秩序就某一国而言依然是一个国内法上的概念,它同法院国有密切联系,不可能超越特定社会的法律秩序。 各国在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时都 是在不违背国家主权原则的情况下自由做出裁量的。 从这一意义上讲,国际公共秩序也属于国内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8 页 共 16 页 民法上的概念,这是赋予国际公共秩序的一种新的意义。 二战以后,在国际社会中,各国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必须考虑到整个国际社会的整体利 益,这就是所谓的国际社会本位观念。 由于一些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采取协调统一的行为,加上在国际私法领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这些条约是各国意志协调的产物,各国在衡量本国利益时,考虑的标准就不仅是本国的,还会考虑国际社会的统一标准,这就为国际公共秩序的存在提供了前提基础。 目前,国际公共秩序大都来源于国际法、国际经济法领域,其外在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任何国家的法律都不得与之相悖的国际强行性规范。 各国的立法、习法、法律观念、法律文化的差异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消除的,因此形式完全 统一的判断标准并非易事。 随着 国际私法本身日益“国际法”化,公共秩序保留制度作为传统的国际私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也肯定会走向国际化,对公共秩序的限制适用反映了各国在司法主权范围内公共秩序保留问题上的积极努力和变化,而国际公共秩序这一概念的诞生则标志着国际私法上的公共秩序制度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公共秩序的出现将在国际范围内对公共秩序的适用标准及范围做出界定,从而达到公共秩序适用标准的国际化。 它代表着传统的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在 21世纪有发展趋势,我们所说的国际公共秩序是指有关整个国际社会或人类生存、和平与发展的共同利益或根本 利益之所在,国际社会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及协调逐渐增强,国际社会公认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9 页 共 16 页 的不得违背的法规范也逐渐增多并明确化。 现在一系列的国际公约对当今国际社会的公共秩序作了规定,所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 诸如,消除种族歧视、外交人员的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反对走私贩毒、难民的合法地位等等。 这些都表明国际公共秩序这一普遍广泛的观念已开始越来越多的进入各国的立法和司法领域。 四、中国有关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一) 我国公共秩序保留立法之表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及我国涉外民商事关系的蓬勃发展,我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工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私法规范层出不穷,公共秩序保留条款也随之出现在我国一系列的国际私法立法中。 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首先反映在我国涉外经济合同立法中。 1985年颁布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第 4条规定:“订立合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并不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第 5条第 2款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法律。 ”这两个条文通过间接限制的立法方式排除了外国法的适用。 该法第 9条第 1款同时还强调指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无效。 ”我国 1987 年 1 月 1日生效的《民法通则》第 150 条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对公共秩序保留 中国最大的管理资源中心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0 页 共 16 页 予以了规定。 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