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doc73)-生产运作(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开展安全教 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尽可能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生产。 ” 到了 80年代,政府全面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正式把 “ 安全第一 ” 纳入工业交通等经济生活的指导方针。 到现在又过去了 20多年,“ 安全第一 ” 公理在很多地方很多企业竟然还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 ,绝不是个别现象。 有家企业 2020年安全生产月文艺晚会上的小品《好消息》,能够说明一些现实问题。 某县县委领导: “ 好消息。 经过全县上下一致配合,艰苦争取,我们终于被上级有关部门正式评为 ‘ 国家级贫困县 ’ ,从今年起财政拨款 有保障了。 ” 某公司领导: “ 好消息。 由于企业领导班子四处奔走,八方游说,上面终于将难得的破产指标给了我们,本企业可以正式进入破产程序了。 ” 某造纸厂负责人: “ 好消息。 县环保部门收了我们的 万元罚款后,同意我们的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产时间后延一年。 在这一年内,我们可以继续往河里排污,不必再担惊受怕了 „„” 某单位负责人: “ 好消息。 经过我们不断争取,有关部门终于同意我们的安全生产指标维持去年的数字不变:全年仍然可以死 人。 只要我们把死亡人数控制在 之内,年终发奖金就没问题了 „„” 当看到这个小品的时候,我也明白,这是反面诠释 “ 安全第一 ” 公理的极端例子。 确定指标是为了有效控制,科学管理,但不能指标富余就放松责任。 否则,就是对 “ 第一公理 ” 的背叛。 当然,有指标比没指标要好。 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繁衍,社会要发展进步,安全是先决条件,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 我们过去对待 “ 安全第一 ” 公理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简单化,仅仅喊几句 “ 安全至上 ” 、 “ 安全超越一切 ” 的口号了事。 我们要明白 “ 安全第一 ” 公理的内涵,要明白安全生产的目标。 安全生产目标从理论上说永远是零,但不等于说,零 事故就是安全生产。 安全的对立面不是事故,安全的对立面是风险;零事故不是12 我们追求的目标,零风险才是我们的永远目标。 因为零事故仅仅是证明没发生事故,但并未证明消除了发生事故的 “ 病灶 ” —— 风险。 有风险就有隐患,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 安全第一 ” 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最高准则。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方案原来设计了数百米的超高层建筑,但是因为消防部门的云梯只有 100米高而被否决。 我们还应该看到,真正零风险的企业是不存在的。 常态下的安全是灰色的,是相对的,介乎于发生事故的黑色与绝对安全的白色之间的中间状态,各个企业之间 ,彼此只是色度的不同。 坚守 “ 安全第一 ” 公理,树立 “ 安全是灰色的 ” 观点,代表了一种进步。 不以是否发生了危害来判定安全,只有提高警惕,才能保卫安全。 做事就有可能犯错误,不做事永远不会犯错。 “ 安全第一 ” 公理是不是在提倡 “ 不要做任何事情 ”。 全社会都不生产岂不是最安全。 当然, “ 不做事情 ” 是不可能的,生产一天也不可能停止,因此,需要强调的是: “ 安全第一 ” 是在社会可接受程度下的 “ 安全第一 ” ,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力做到的“ 安全第一 ”。 我们永远不要指望天下太平,太平到全国全世界不发生一起事故,但是,尽量减少事故发生,尽量缩小事故损失,永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企业要认识自己的安全责任,把法律和国家监管的政策作为尺度,充分衡量安全环保、职业健康和产品品质、成本效益等多种要素,确保风险 “ 可控制之下( under control) ” 的 “ 安全第一 ”。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安全机构是第一部门 现在几乎很难找到没有安全机构、没有安全管理人员的企业,但是为什么还会出那么多的事故。 “ 察言观色 ” 很重要 —— 安全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精神饱满,神清气爽;事故频发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垂头丧气,士气低 落。 现在讲究企业内部的机构生态,就是指机构之间的关系。 要考察一个企业的安全重视程度,就要看安全管理机构的地位。 安全管理机构地位高,安全管理人员有权威,说话才有人听;安全管理机构地位低,安全管理人员夹着尾巴做人,谁也不敢 “ 得罪 ” ,生产就无法保障安全。 通用电气的原 CEO杰克 ?韦尔奇说: “ 一个组织是否重视某种理念,只要注意观察他们安排的领导班子即可。 ” 我们之所以单独拿出安全机构的地位说事,是因为,一个企业是不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是不是 “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 ” ,安全管理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我所在的单位属于世界 500强的中石化,现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局长李毅中早年曾做过中石化下属企业的经理。 1987年,他升任中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时,安全处还只是生产部下面的一个部门, “ 一支队伍五六条枪 ”。 他主抓生产后,把安全处升格为安全生产监察局,和生产部门平级。 1992年,精简机构,由于总公司高层的不同意见,安监局又被重新降回到五六个人的安全处,结果当年中石化接连发生多起安全生产事故。 第二年,中石化重新成立安全生产监察局。 这几年,我每次外出开会都能听到很多人说中石化是中国安全生产最好的超大型企业, 但是,却没多少人注意到安全机构在中石化的强势地位。 13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 “ 五官争功 ” —— 年终总结评比,评选先进部门, CEO“ 脑袋 ” 让各部门发扬表扬与自我表扬的精神,推荐自己或者推荐别人。 销售部经理 “ 口腔 ” 说,销路是他们打开的,效益好他们功劳最大;品管部门经理 “ 眼睛 ”说,销得好是因为质量好,质量好品管部功劳跑不了;研发部门经理 “ 耳朵 ” 说,产品好是因为设计好,没有研发部门哪来的设计好;财务部门经理 “ 鼻子 ” 说,效益好是因为成本控制好,财务人员心没少操 „„ 各个部门都加入了争功大合唱,只有负责生 命健康的安全部门经理没话说,好像这一年除了花钱没别的成果。 最高首长终于说,鼻子眼睛耳朵 “ 五官争功 ” ,都觉得自己重要。 确实都很重要,可是你们知道谁最重要吗。 命最重要,命没了五官都不需要。 这个故事在说,安全最重要,是基础,没有安全,其他工作都是白做。 由于工作中和跨国公司业务合作的需要,我对国际企业界安全管理的变化给予了较多关注。 我再举一个在业界有代表性的例子。 在中海油南海油田的施工单位中,有一家来自美国的菲利普斯公司,这家公司对待安全和安全部门的态度非常鲜明。 菲利普斯规定,生 产管理第一重要的是安全,不搞安全环保,就不能搞生产。 公司有几个部门,其中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叫 HSE是 3个英语单词健康( healthy)、安全( safety)、环境 (environment)的缩写。 安全和员工健康、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国际安全管理的总趋势。 国内有些企业在引用 HSE管理时加进了质量( quality)管理内容,并称为 QHSE。 部。 公司规定, HSE部是第一部门,别的部门负责人可以外聘,唯独 HSE部门负责人不可以,必须是本国培养的有经验并懂得系统工程、善于安全管理的人才。 我们的企业对此应该有所启发,知道企业中哪几个部门最重要。 管安全、管人才、管效益的三个部门应该处在龙头位置,开会坐前排,发文件居前列。 国内的企业管理逐渐现代化,组织结构也逐渐变得科学合理,企业的岗位序 列出现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这些改革开放前没有的职务。 但是,安全总监职务在国内却不多见,而国外的企业特别是风险大的行业则非常普遍。 有人认为, “ 安全总监 ” ,这不就是换个好听的名称吗。 可不能这样说。 企业里一般安全管理部门的级别如果与各部门的级别一样,那么管理安全工作就时常会遇到 不少阻力,监督力度就不会大。 国外的企业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安全机构领导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部门经理,很难有足够的权威,还会产生我们称之为的 “ 箩筐现象 ” —— 各个部门把安全管理部门当成箩筐,都把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甩进安全管理部门这个 “ 箩筐 ”。 “ 安全总监 ” 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 安全管理机构的领导变成了总监,级别比各部门领导要大一级或大半级,具备较强的安全专业技能,拥有较高的资质,主要负责监督工作,独立行使安全生产监督权利,拥有很大的监督权和处罚权。 现在企业有 CEO(首席执行官)、 COO(首 席运营官)、 CFO(首席财政官)等,安全管理方面则称 “CSO”。 美国 “9?11” 恐怖袭击之后,安全问题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CSO(首席安全官)14 应运而生。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等大公司也纷纷设置 CSO。 CSO在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含义,有的负责职员人身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有的负责防止公司网络免遭黑客攻击,有的主要保证提供产品的性能安全。 CSO的注解也不断增加,现在已经被称为 “ 首席安全策略家 ” 了。 职责范围要求CSO们,必须从管理角度而不是技术角度,预见并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还要能够指挥对付 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各类安全问题。 著名的 “ 猎头 ” 公司 —— 克里斯蒂安 ?延伯斯公司调查了《财富》前 1000强企业的 390名执行总裁,高达 95%表示对 CSO感兴趣, 25%称准备聘用 CSO, 8%已经着手招聘 CSO。 国内外的厂长经理是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这点是共同的。 但是,无论是安全总监还是 CSO,国内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对应的领导岗位。 我们主管安全的企业副职领导都兼着主管生产的重任,没有专门以安全为业。 这会造成生产吃紧时容易忽视安全,不能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用在安全管理上。 人们常说 “ 有作为才能有地 位 ” ,可是,对于安全管理来说,这句话得反过来, “ 有地位才能有作为 ”。 俗话说, “ 屁股决定脑袋 ” ,地位重要了,才能谋划出重要决策,也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 安全管理机构成为企业的第一部门,有了第一部门的权威,整个企业才能形成重视安全管理的氛围。 第一章 为什么有人一生平安,有人事故不断。 一切事故皆可预防 两千年前的荀子说: “ 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 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 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 上学时读这段话并没有多想,现在我明白了,对付事故保障安全,可以借助古老的中国智慧。 因 为,荀子说了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设警戒,防患于未然,这叫预防;第二种办法是在事情或者征兆刚出现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制止,防微杜渐,防止事态扩大,这叫补救;第三种办法是在事情发生后再行责罚教育,这叫惩戒。 荀子列出了三种方法后认为,预防为上策,补救是中策,惩戒是下策。 有位客人去拜访一家主人,他见那家人的厨房里烟囱做得很直,一烧饭就直冒火星,而灶门旁边还堆了许多柴草。 这个客人看到这种情况,就劝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柴草搬得离灶远一些,这样不容易引起火灾。 主人听了,却当作耳边风。 不久,这家人果然失火了,幸亏邻居们赶来抢救,才把火扑灭。 事后,主人设宴酬谢救火的邻居,凡是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都请入上席坐,其他救火的人也都按照功劳大小排定座次。 于是有人对主人说: “ 如果你早听那个客人的话,就不用备办酒席,更不会发生这场火灾。 今天你按功劳大小来请客酬谢大家,光把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当作上等客人,而那个劝你改造烟囱、搬走柴草的人却没有得到你的什么好处,这是什么缘故呢。 ” 主人听后恍然大悟,赶紧把那个人请来,敬为上宾。 《汉书》中 “ 曲突徙薪 ” 的故事告诉我们,安全管理就应该把功夫花在预防事故 发生方面。 那么,这又牵涉到对安全的认识,对事故该不该宿命式的等待,就是该不该认命,该不该被动接受,消极等待。 问题关键的一点是,事故是不是能够预防。 平时做培训,我不愿讲那些谁也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但是在这里,我还是得谈谈理论。 15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风险,管理的结果要么是安全,要么是事故。 我们说 “ 安全的规律 ” ,确切地说,就是事故发生的规律,就是事故是怎么发生的。 世间的事都有个前因后果,事故这个结果也有原因,原因就在于事故相关的各个环节,就是说,事故是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后果。 这些事件是一系列的,一 件接一件发生的,就是 “ 一连串的事件 ”。 所以,安全管理上就有了 “ 事故链 ” 原理。 事故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锁链:初始原因 → 间接原因 → 直接原因 → 事故 → 伤害。 这是一个链条,传统、社会环境、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失误、事故伤害;又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一旦第一张倒下,就会导致第二张、第三张直至第五张骨牌倒下,最终导致事故发生,出现相应的损失。 按照 “ 事故链 ” 原理的解释,事故是因为某些个环节在连续的时间内出现了缺陷,这些不止一个的缺陷构成了整个安全体系的失效,酿成大祸。 “ 事故链 ” 很有价值,任何人了解到 “ 事故链 ” 以后,都会得出结论:事故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这一系列和一连串事件中有一件不发生,事故就会戛然而止,不会发生。 要想打破连锁反应,就要从中间抽取任意一张骨牌,形成豁口,就能避免后面的骨牌倒下。 这是我以前陪孩子玩骨牌游戏时小孩子的做法,我们成年人应该比孩子更有经验。 制止一连串事件中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导致事故的行为,就能截断 “ 事故链 ”。 2020年底,重庆开县 “12?23” 特别重大井喷失控事故,夺去了 243条人命,震惊全国。 事故发生后,从政府主管部门的调查报告中,让人不由得一再。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doc73)-生产运作(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