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的明清茶政(doc34)-食品饮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3 页 共 29 页 茶叶主要来自这里。 但是,由于明代政府对这两地的茶叶一般实行包买制,前期对茶叶走私的打击比较严厉,后期随着茶叶走私现象比较普遍,前来收购者比较多,在茶叶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使这里的茶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这样,南方地区的茶叶就成为西北地区茶马互市的必要补充。 从前面的史料中我们已知道,南方地区的茶叶质量较汉中地区和四川地区的的茶叶质量高。 尽管如此,因为南方远离西北,茶叶运输费用昂贵,不可能成为这里茶马互市的基本来源。 《大学衍义补》称:“产茶之地,江南最多,皆无榷法”,而只有四川、陕西茶 禁最严,就是因进行茶马互市的缘故。 [28]。 但是这种情况在明代中后期开始有所变化。 如在成化( 1465~ 1487年)年间,经兵部奏议: 宜令陕西布政司将库贮茶课及棉花等物易银,遣官领送河南、湖广市茶,运赴西宁等茶马司收贮,移文巡茶官同守备、守巡官市易番马,俵给甘(州)、凉(州)、固原、靖虏、庆阳等卫缺马官军骑操。 仍行甘肃、宁夏、延绥总兵巡抚等官核实缺马官军数目,亦如前例行之。 [29] 这一请求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30]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4 页 共 29 页 南方及河南地区用于西北茶马互市的茶叶越来越多,呈上升趋势。 明代甘州、凉州、 固原、靖虏、庆阳诸镇卫所的茶马互市的茶源,已由以前单一的汉中茶、四川茶向湖广茶拓展,并且湖广茶逐渐上升为西北地区茶马互市主体,这意味着湖广茶成为西北官军马匹的主要供给源,同时甘肃、宁夏和延绥等镇的军马,也开始用湖广茶叶进行贸易而获得。 另外,积茶易银的扩大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边方茶贸易方向的转移。 [31] 湖广茶的引入,说明汉中地区的茶叶在茶马互市中的地位明显下降,这与商品经济的活跃、交通运输水平的提高而引起的交易成本的相对降低等有一定的关联。 西北茶马互市所用的茶叶中,湖南茶叶占取了一定的比例。 明初茶马互市中,尽管以汉中茶和巴茶为主,但湖南茶对于商贩来说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这是因为湖南茶叶的价格比较便宜,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于是商人纷纷前去湖南低价收购,从事茶叶走私活动。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交换中知道私茶的价格比较便宜,而且不一定非用马匹进行交换不可,可以用畜牧手工业及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少数民族非常愿意同其进行交易,这使政府控制的茶马互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万历( 1573~ 1620 年)年间就曾经发生了一场关于汉中茶与湖南茶的争议。 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将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5 页 共 29 页 御史李楠请求禁止 湖南茶叶走私,首要理由是湖南茶走私盛行,破坏了明政府的茶法和马政。 他提出的具体防范措施是,让巡茶史召商给引,凡愿意到西北汉中等规定地区运茶互市者,不但允许,而且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一定优惠;而对于私自去湖南采购茶叶后从事转手贸易者,则必须严厉禁止。 李楠要求禁止湖南茶叶的另外一个理由是,湖南运出的茶叶中假茶太多,“夹带”影响了与少数民族进行互市的信誉,“商贩伪茶日增”的直接后果是“番族借口减马”,[32] 因为这类茶叶饮用后“刺口破腹”,少数民族深受其害。 对此,御史徐侨则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他认为汉中和四川地 区茶叶数量少、价格偏高,湖南茶不但数量多而且价格低,湖南茶叶在西北地区盛行,并不影响汉中和四川地区茶叶在西北地区的销路。 同时,汉中地区的茶叶味甘而薄,湖南茶叶味苦且浓,后者对于以酥酪、肉类为主要食物的西北游牧民族来说更为适应。 关键问题在于严格茶法,遏制湖南茶叶中的掺假行为。 应该说,湖南茶属于优质茶,湖南地区土地肥沃而富铁质等微量物质,雨量适中,空气湿润,系适宜种植茶树的理想地区之一。 所以湖南地区培植出的茶业品质优良,宜于饮用,其质量当在汉中茶叶之上。 至于说湖南茶叶“刺口破腹”,纯属奸商伪劣掺假行为所致。 对于李楠和徐侨这种针锋相对的看法,户部采取了折中办法:在西北地区茶马互市中,以汉中和四川地区的茶叶为主,而以湖南茶叶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6 页 共 29 页 为辅;商人中引时,必先给汉中、四川的茶引,只有当汉中和四川茶引不足时,才给湖南茶引。 户部的办法得到了皇帝的批准。 [33] 具体的防范措施是,在湖南产茶州县设立官店官牙,引到“店纳课,茶户依估还商,牙保将前茶运赴紫阳茶坊,告府盘验”;选择紫阳地区,建立一所由官府直接控制的茶坊,由 官吏监督如法蒸晒,敢于掺假而以身试法者从重处罚。 这样,夹道走私茶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茶叶运输渠道畅通,马匹充足,对贸易双方都是有利的。 [34] 这样,一场发生在朝廷内的汉中茶和湖广茶之争,宣告结束。 今天看来,明代万历( 1573~ 1620 年)时期采取的这种办法比较明智且符合实际,西北地区茶马互市中所用茶叶,以汉中、四川地区为主,以湖南茶为辅,这样既照顾了茶叶产地与贸易地点的实际距离,又考虑到了价格因素,尤其将湖南茶作为汉中和四川茶的补充,则充分保证了当时西北地区民族茶马互市中茶叶的来源,使茶马互市沿 着健康方向进行。 当时政府在西北茶马互市中茶叶来源的决策,是在充分考虑政府调控的同时,兼顾市场调节,二者相互补充,因此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清代西北茶马互市的茶叶来源 清代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虽然已经没有明代那样辉煌,但就整体上看,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依然比较活跃,尤其西北地区将茶叶作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7 页 共 29 页 为商品在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区广泛流通,一点也不比明代逊色。 清代后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进入,除了将欧洲工业品向中国市场倾销外,中国所产茶叶也大量进入海外市场,这无疑为中国茶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刺激 了茶叶的生产,也进一步扩大了华茶民族贸易的半径,使民族贸易具有新的内容。 通过古代丝绸之路,是当时中国茶叶流入外境的主要途经之一。 清代继承明制,将茶叶分为“官茶”、“商茶”和“贡茶”三种,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政府组织各地的茶叶“于陕、甘易番马”。 [35] 可见,茶马互市在清代西北地区仍然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与前面所言明代一样,西北地区茶马互市以及在国内外流通所用茶叶,主要产于陕西、四川以及南方其他地区。 清代规定茶叶 100 斤为一引,少于百斤者为“畸零”,同时发放“护帖”。 这里的茶“引”和“护帖”,均由政 府有关部门严格组织和发放,严禁商人等自行经营,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 凡伪造茶引,或作假茶兴贩,及私与外国人买卖者,皆按律科罪。 清代前期沿袭明代制度,在西北地区设 5 个巡视茶马御史,其中西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8 页 共 29 页 宁司驻西宁(今青海西宁市),洮州司驻岷州(治今甘肃岷县),河州司驻河州(治今甘肃临夏东北),庄浪司驻平番(治今甘肃永登),甘州司驻兰州(治今甘肃兰州市)。 [36] 实际上,西北地区的西宁、岷州、河州、平番和兰州等地,是清代前期政府组织进行茶马互市的茶叶的主要集散地。 与此同时,清代西北地区茶叶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如宁夏地 区的官茶,就始于清朝。 [37] 清代后期,或者说近代的西北地区的茶叶来源,则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受全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影响,商人直接进行贩卖茶叶的份额有所提高,而由政府直接控制并经营的茶叶数量明显较清代前期有所减少。 清代西北地区茶叶来源,与明代的情况大体相同,故为了节约篇幅,这里只是简单地作一点交代。 据《清史稿食货志茶法》记载,清代前期陕甘地区的茶叶集中和销售的基本情况是: 陕甘发西宁、甘州、庄浪三茶司,而西安、凤翔、汉中、同州、榆林、延安、宁夏七府及神木厅亦分销焉。 每引 纳官五十斤,余五十斤由商运售作本。 每百斤为十篦,每篦二封,共征本色茶十三万六千四百八十篦。 改折之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