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怎么做(doc53)-经营管理(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置审计部并将其置于总经理的领导之下,董事会对总经理的领导就缺乏监控措施, 产生的问题是加剧内部人控制,同时也无法保证《会计法》单位负责人 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这一条款落到实处。 我们认为,对于规模大、经济业务复杂的企业,应同时设置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其机构设置及定位如图 2: 监事会 审计委员会 审计部 股东大会 董事会 总经理 各职能部门 在上述组织结构中,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审计部分别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同时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三者存在着业务指导关系。 对于规模不大、业务活动不太复杂的公司,也可只设审计部,但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受监事会指导。 之所以选择这种制度安排,原因在于在公司治理的制约机制中,董事会是决策机构,这一机构肩负着保证公司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和可信性职责。 从我国公司治理实践看,审计部对董事会负责 (而不是对总经理负责)这一安排,能有效减轻董事会职权弱化、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的局面。 另外,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董事会的制衡。 4.强化预算管理 目前,内部控制结构已不仅仅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查弊纠错和保护资产安全,其目标已延伸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证管理政策和目标的实现。 为此,预算控制已成为内 部控制的重要方式。 按照道格拉斯。 R卡迈克尔的观点,预算是保证内部控制结构运行质量的监督手段。 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目标及其资源的配置方式以预算方式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或过程的总称。 预算管理由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考评等环节构成。 在一个信息无成本、信息可观察、计算能力无限的理想企业环境中,企业最高决策者可以适时制定出最优方案并通过内部控制保证其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的作用可能有限。 但在现实条件下,预算之所以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原因就在于在复杂的层级结构组成的企业中 ,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企业目标在各层级间的分解以及决策权在各层级间的分享。 按现行公司治理机构的规定,预算方案的制定权在董事会,组织实施权在总经理。 但在实践中,大多数企业的预算是由总经理组织编制,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董事会不可能对预算提出实质性意见,预算管理中董事会职权弱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从而兹生了预算管理中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在董事会下设预算委员会,具体负责预算的制订、实施过程中的监控等工作,『有这样,才能使预算制订权真正掌握在董事会手中。 5.建立具有 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激励和约束的对象也是企业的员工,员工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长期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要求内部控制结构的建立要考虑员工道德水准和价值观念的承接性。 实践表明,基于环境现状而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故此,英美等国越来越多的公司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 美国注册会计师 David M Willis和 Susan S Lightle两位博士对 78家公司的调查发现,有 7个公司涉及为保证符 合道德标准而建立了检查程序。 例如,为了保证每个人都能持续地理解统驭企业实践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政策, Merck公司制订了一个持续的针对关键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的“管理受托方案” (Management Stewardship Program),督促他们履行企业道德惯例,从而在企业运营申按照较高的道德标准来增强员工的责任感。 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设是世界各国公司管理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就我国目前公司的现状而言,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的建设并不是空白的,有的公司甚至有良好的基础和较丰富的经验,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道德规范 与行为准则建设中避免空洞的说教,应根据内部控制结构的要求,针对各岗位的特点建立起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体系。 内部控制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我们很早就主张控制是会计的一项基本职能,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的财会理论工作者对此研究甚少,实践更加缺乏,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我们加大这一间题的研究力度,有感于此,我们略述一些意见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III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一) 一、内部控制的历程 内 部控制,在内部牵制的基础上,由企业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 并审计人员理论总结而逐步完善的自我监督和自行调整体系。 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 (一 )萌芽期一一内部牵制 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和完整概念,直到本世纪 30年代 才被人们提出、认识和接受。 但在此前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早已存在着内部控制的基本思想和初级形式,这就是内部牵制 (Internal check)。 例如,在古罗马时代,对会计账簿实施的 双人记账制 某笔经济业务发生后 ,由两名记账人员同时在各自的账簿上加以登记然后定期核对双方账簿记录,以检查有无记账差错或舞弊行为,进而达到控制财物收支的目的,即是典型的内部牵制措施。 纵观该时期的内部牵制,它基本是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职务分离和账目核对为手法,以钱、账、物等会计事项为主要控制对象。 其概念基本如《柯氏会计辞典》 (Kohler39。 s Dictionary for Accountant)的定义,即 为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并防止错误和其它非法业务发生而制定的业务流程。 其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个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 分业务权利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它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二 )发展期一一内部会计控制与内部管理控制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首先提出了 内部会计控制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的概念。 其中指出:证券发行人应设计并维护一套能为下列目的提供合理保证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GAAP或其它适当标准编制财务报表和落实资产责任的需要; ; ,将财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进行对比,并对差异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以及 1947年《审计准则暂行公告》 (TSAS),出于改进审计方式的需要,提出了以内部控制 (Internal Control)为基础的审计程序。 但这期间,无论在审计文献中还是在其它管理著作中,均没有关于内部控制概念的权威性定义。 为了赋予内部控制一个准确完整的 定义,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经过两年研究,于 1949年发表了题为《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对内部控制首次做出了如下权威定义: 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 此定义强调,内部控制不只限于与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方面,它还包括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制定 培训计划以培训有关人员使其能够履行职责,以及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程序的准确性,并保证其得到贯彻执行等内容。 此外内部控制还包括其它领域的一些活动,例如,具有工程性质的时动分析以及在检查系统中运用的质量控制,基本上属于生产部门的活动。 上述范围广泛的内部控制定义及其解释的发布,当时被普遍认为是对内部控制这一重要概念的重大贡献。 但该报告所定义的内部控制概念,其内容如此宽泛,以致包括了审计人员对审查内部控制所不原、也不可能承担的职责。 从与委托人讨论什幺 是良好的会计和经营方法的角度考虑,他们感到1949年的定义非常合适,但从承担为制定审计方案而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的责任角度考虑,他们感到这一定义范围过宽。 该委员会的解决方式,是将内部控制划分为 会计控制 和 管理控制 两大类 即将与前两个目标即保护资产和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有关的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而将与后两个目标即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有关的控制归入内部管理控制。 于是 1953年 10月,审计程序委员会 (CAP)又发布了《审计程序公告第 19号》( SAP ),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划分: 广义地说,内部控制按其热点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1)会计控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可靠性或与此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 会计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 记账、编制财务报表、保管财务资产等职务的分离。 财产的实物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控制。 2)管理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为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或与此直接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 管理控制的方法和程序通常只与财务记录发生间接的关系,包括统计分析、时动研究、经营报告、雇员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 可见,所以把内部控制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是为了按照公认审计标准来规范内部控制检查和评价的范围。 对此, 1963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 33 号》的结论是 :独立审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一般对财务记录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对它做出评价。 管理控制通常只对财务记录产生间接的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可以不对其作评价。 但是,如果审计人员认为,某些管理控制对财务记录的可靠性产生重要的影响,那幺他要视情况对它们进行评价。 例如,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生产部门、销售部门和其它业务部门的统计分 析需要给予评价。 3. 定义的第二次修正 第一次修正后的定义,大大缩小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但人们认为对 会计控制 的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记录可靠性这两点仍然可能发生误解。 即对 保护 一词作广义的解释可能会使人们产生这样一种印象 :决策过程中的任何程序和记录都可以包括在会计控制的保护资产概念中。 为了避免这种宽泛的解释, 1972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对会计控制又提出并通过了一个较为严格的定义:会计控制是组织计划和所有与下面直接有关的方法和程序: 1)保护资产,即在业务处理和 资产处置过程中,保护资产遭过失错误、故意致错或舞弊造成的损失。 2)保证对外界报吉的财务资料的可靠性。 1972年,美国准则委员会 (ASB)《审计准则公告》的制定者,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在第 1号公告 (SAS )中,对管理控制和会计控制提出并通过了今天广为人知的定义: ( 1)内部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以及与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资料可靠性有关的程序和记录构成。 会计控制旨在保证:经济业务的执行符合管理部门的一般授权或特殊授权的 要求。 经济业务的记录必须有利于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其它有关标准编制财务报表,以及落实资产责任。 只有在得到管理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才能接触资产;按照适当的间隔期限,将资产的账面记录与实物资产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进行对比,一经发现差异,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2)内部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组织计划以及与管理部门授权办理经济业务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及其记录。 这种授权活动是管理部门的职责,它直接与管理部门执行该组织的经营目标有关,是对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的起点。 上述内部控制定义的演变反映出两个重点 :第一 ,当前注册计师在开展其审计工作时所运用的会计控制概念,是一种纯技术的、专业化的、适用范围具有严格规定性的、防护色彩很浓的概念,它的主要宗旨是预防和发现错弊。 第二,自审计程序委员会于 1949年提出第一个内部控制定义起,人们为完善该定义作了不懈的努力,以至于今天的内部控制定义与 1949年的定义有天壤之别。 这种以会计控制为主的定义,虽为独立审计界认可,却屡屡遭到管理人员代言人的攻击。 他们指出,这些定义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纠错防弊上,过于消极和狭窄。 凯罗鲁斯先生对于代表独立审计界观点的《特别咨询委员会关于 内部会计控制的报告》,只表示有保留地同意。 他认为,该报告对内部会计控制范围的讨论受现存审计文献的影响太大。 凯罗鲁斯主张,内部控制范围和目标应予以扩展,以便它们更能够适应管理部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