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女性 ~ mmoL/24h 儿童 ~ mmoL/24h (二) 临床意义 ( 1)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 肢端肥大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 2)消耗性疾病 伤寒、斑疹伤寒、破伤风等。 ( 1)疾病 严重进行性肌萎缩、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贫血、瘫痪、进行性肾病、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 2)其他 碱中毒、肾衰竭等。 十二、尿尿酸 (一)简述 尿酸为体内嘌呤类代谢分解产物,人体尿酸来自体内细胞核蛋白分解代谢(内源性占 80%)和食物的分解代谢(外源性占 20%)过程,尿酸具有酸性,以钾、钠盐的形式从尿液中排出。 参考范围:磷钨酸还原法 ~。 1/24h (二)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见于:食用高嘌呤食物、木糖醇摄入过多、剧烈运动、禁食。 ( 1)疾病 痛风,或组织大量 破坏、核蛋白分解过度,如肺炎、子痫等。 ( 2)核蛋白代谢增强 如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增生不良、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一氧化碳中毒、牛皮癣等。 ( 3)用药 肾小管重吸收障碍,如肝豆状核变性,或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此类疾病血尿酸减少,尿尿酸增多。 ( 1)疾病肾功能不全、痛风发作前期。 ( 2)饮食高糖、高脂肪饮食。 十三、尿淀粉酶 (一)简述 尿淀粉酶催化淀粉分子中葡萄糖苷水解,产生糊精、麦芽糖或葡 萄糖,故又称为 α 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分泌,称为淀粉酶;另一种由唾液腺分泌,称为唾液淀粉酶。 参考范围: 碘 淀粉比色法 100— 1200U (二)临床意义 ( 1)急性胰腺炎发作期尿淀粉酶活性上升稍晚于血清淀粉酶,且维持时间稍长。 ( 2)疾病胰头癌、流行性腮腺炎、胃溃疡穿孔也可见尿淀粉酶上升。 见于重症肝病、严重烧伤、糖尿病等。 第三节 粪常规检查 人每日约有 500~ 1000ml 食糜残渣进入结肠,其中水分占 3/4,剩余的 1/4为固体成分,水分和电 解质大部分在结肠上半段吸收。 一、粪外观 (一)简述 正常人的粪便色泽为黄褐色,婴儿为黄色,均为柱状软便。 粪便的颜色主要受粪胆素影响,当摄入混合性食物时,则呈黄褐色;婴儿的粪便为黄色,主要缘于婴儿的胆色素代谢功能尚未完全。 粪便有臭味,有少量黏液但肉眼不可见。 影响粪便色泽的主要因素如下。 ( 1)饮食 肉食者粪便为黑褐色,绿叶菜食者粪便为暗绿色,食用巧克力、咖啡者粪便为酱色,食用西红柿、西瓜者粪便为红色,食用黑芝麻者粪便为无光泽的黑色。 ( 2)药物 口服药用炭、铋制剂、铁制剂、中草药者粪便 可呈无光泽的灰黑色,服用大黄、番泻叶等中药者大便呈黄色。 另外,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可使大便变红或黑色;水杨酸钠可使大便成为红至黑色;利福平可使大便变成橘红至红色;华法林、双香豆素、双香豆素乙酯、醋硝香豆素(新坑凝)可使大便变红。 (二) 临床意义 ( 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 常由肠蠕动亢进、水分吸收不充分所致,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或急性胃肠炎;若出现大量的黄绿色稀便并含有膜状物则应考虑伪膜性肠炎;大量稀水便电可见于艾滋病患者肠道孢子虫感染。 ( 2)米泔水样便 由肠道受刺激,大量分泌水分所致 ,见于霍乱、副霍乱等。 ( 3)黏液便 由肠道受刺激分泌黏液过多所致,见于小肠炎症(黏液混于粪便中)、大肠炎症(黏液附着于粪便表面)。 ( 4)冻状便 主要见于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等。 ( 5)脓血便 为下段肠道疾病的表现,主要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直肠或结肠癌、阿米巴痢疾(以血为主,呈暗红果酱色)。 ( 6)乳凝块便 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的表现,常见于儿童消化不良。 ( 7)鲜血便 主要见于痔疮、肛裂、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等。 ( 8)柏油便 粪便黑色有光泽,为上消化道出血( 50ml)后,红细胞被消化液消化所致,如粪便隐血强阳性,可确定为上消化道出血等。 ( 9)白陶土便 由于胆汁减少或缺乏,使粪胆素减少或缺乏,见于各种病因的阻塞性黄疸。 ( 10)细条便为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二、粪隐血 (一)简述 一般情况下,粪便中无可见红细胞,结果通常为阴性。 参考范围:阴性 (二)临床意义 在病理情况下, 粪隐血可见于: ( 1)消化道溃疡 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 55%~ 77%,可呈间歇性阳性,虽出血量大但非持续性。 ( 2)消化道 肿瘤 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阳性率可达 87%~ 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 3)其他疾病 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全身性疾病如紫癜、急性白血病、伤寒、回归熟、钩虫病等;对老年人则有助于早期发现消化道恶性肿瘤。 三、粪胆原 (一)简述 粪胆原大部分在结肠被氧化为尿胆素而被排出体外,正常粪便中检查呈阳性反应。 但在测定中应结合粪胆素、尿胆原、尿胆红素定性实验及血胆红素等,以有效鉴别、诊断黄疸的性质。 参考范围:阳性 (二) 临床意义 在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加;也可见于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在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减少。 四、粪便细胞显微镜检查 (一)简述 粪便的显微镜检查主要对有形细胞、原虫、真菌、寄生虫卵进行观察,以便了解整个消化道及器官的功能或病理状态。 参考范围: 红细胞 无 白细胞 无或偶见 上皮细胞 偶见 细菌 正常菌群 真菌 少量 寄生虫卵 无致病性虫卵 (二) 临床意义 ( 1)白细胞增多 见于肠道炎症(常伴有脓细胞),如细菌性痢疾(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出血性肠炎和肠 道反应性疾病(还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增多)。 ( 2)红细胞 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等。 细菌性痢疾时常有红细胞散在,形态较完整;阿米巴痢疾时红细胞则成堆且被破坏。 ( 3)吞噬细胞增多 主要见于急性肠炎和痢疾(可与脓细胞同时出现)。 在急性出血性肠炎,有时可见多核巨细胞。 ( 4)上皮细胞 为肠壁炎症的特征,如结肠炎、伪膜性肠炎。 ( 5)真菌 大量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真菌的二重感染,如白色念珠菌致病常见于菌群失调,普通酵母菌大量繁殖可致轻度腹泻。 第四节 肝功能检查 肝脏是 人体内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具有十分重要和复杂的生理功能。 首先是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翱加工的中枢,把门静脉从肠道吸收来的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变成人体内自己的成分供应全身,并将多余的物质加以贮存,如糖、蛋白质、脂肪;又把动脉血带来的代谢产物进行加工利用,或把不能利用的加以处理,再由肾脏或胆道排泄,以此维持和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水电解质平衡和血容量的稳定。 其次,肝脏还有生物转化和解毒功能,所有进入人体的药物或毒物等,都会在肝脏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化学反应,不同程度地被代谢,最后以原形药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体外。 由于肝细胞不断地从血液中吸取原料,难以避免遭受有毒物质或病毒、毒素和寄生虫的感染或损害,轻者丧失一定的功能,重者造成肝细胞坏死,最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及肝衰竭,甚至发生肝性脑病。 肝功能检查指标在临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一)简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仅一酮酸间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旧称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脾、肺、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体液如血浆、胆汁、脑脊液、唾液中。 当富含 AL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 AL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 ALT活力上升,其增高的程度与肝细胞被破坏的程度呈正比。 参考范围: 速率法:成人< 40U/L (二) 临床意义 AL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AL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 1)肝胆疾病 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 其中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可见 ALT轻度上升或正常。 ( 2)其他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力衰竭所致肝脏淤血,以及骨骼肌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胰腺炎 、外伤、严重烧伤、休克等。 ( 3)用药与接触化学品 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氨苄西林、利福平、四氯化碳、乙醇、汞、铅、有机磷等亦可使 ALT活力上升。 常见可致 ALT活力上升的其他药物主要有: ① 抗生素:四环素、利福平、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羧苄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多黏菌素、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拉氧头孢、头孢地嗪、伊米配能 /西司他丁等均偶可引起血清 AST或 ALT升高。 尤其红霉素类的酯化物可致肝毒性,常在用药后 10~ 12d出现 肝肿大、黄疸、 AST或 ALT升高等胆汁淤积表现。 其中依托红霉素对肝脏的损害比红霉素大,主要表现为 AST或 ALT升高。 ② 抗真菌药:氟康唑、伊曲康唑等可致血清 AST一过性升高。 灰黄霉素大剂量时有肝毒性,可见 AST或 ALT升高,个别人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 酮康唑偶可发生肝毒性,表现为乏力、黄疸、深色尿、粪色白、疲乏、 AST及 ALT一过性升高,另有引起急性肝萎缩而致死的报道。 ③ 抗病毒药: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可致 ALT及 AST升高。 ④ 血脂调节药:应用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连续 1年以上者有 2%~ 5%可观察到无症状的 AST及 ALT异常。 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一)简述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同样是体内最重要的氨基转移酶之一,催化 L天门冬酸与 α 酮戊二酸间氨基转移反应,旧称谷草转氨酶。 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腺、脾、脯、红细胞等组织细胞中;同时也存在于正常人血浆、胆汁、脑脊液及唾液中。 当富含 AST的组织细胞受损时,细胞通透性增加, AST从细胞释放增加,进入血液后导致 AST活力上升。 参考范围: 速率法:成人< 40U/L (二) 临床意义 AST的测定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AST升高常见于以下疾病。 ( 1)心肌梗死 心梗时 AST活力最高,在发病后 6~ 8h 后 AST开始上升, 18~ 24h后达高峰。 但单纯心绞痛时, AST正常。 ( 2)肝脏疾病 传染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活动期、肝脓疡、脂肪肝、梗阻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或淤滞、胆管炎、胆囊炎等。 在急性或轻型肝炎时,血清 AST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 ALT, AST/ALT比值< 1;如在急性病程中该比值明显升高。 在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时, AST上升的幅度高于 ALT,故 AST/ALT比值测定有助于 肝病的鉴别诊断。 ( 3)其他疾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皮肌炎、肺栓塞、肾炎、胸膜炎、急性胰腺炎、钩端螺旋体病、肌肉挫伤、坏疽、溶血性疾病。 ( 4)用药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具体与 ALT类同。 三、 γ 谷氨酰转移酶( γ GT) (一)简述 血清 γ 谷氨酰转移酶( γ GT)又称 γ 谷氨酰转肽酶,是将肽或其他化合物的 γ 谷氨酰基转移至某些 γ 谷氨酰受体上的酶。 γ GT主要存在于血清及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中,如肾、胰、肝、大肠、心肌组织中,其中以肾脏最高。 参考范围: 速率法: 男 性< 50U/L 女性 ≤30U/L (二)临床意义 γ GT升高见于: ( 1)肝胆疾病 肝内或肝后胆管梗阻者血清 γ GT 上升最高,可达正常水平的 5~ 30倍, γ GT对阻塞性黄疸性胆管炎、胆囊炎的敏感性高于碱性磷酸酶,原发性或继发性肝炎患者的 γ GT水平也高,且较其他肝脏酶类上升显著;传染性肝炎、脂肪肝、药物中毒者的 γ GT中度升高,一般为正常参考值的 2~ 5倍;酒精性肝硬化、大多数嗜酒者 γ GT可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 γ GT持续升高,提示病情不稳定或有恶化趋势;而逐渐下降,则提示肝内病变向非活 动区域移行。 原发性肝癌时,血清 γ GT活性显著升高,特别在诊断恶性肿瘤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 90%。 ( 2)胰腺疾病 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可达参考上限的 5~ 15倍。 囊纤维化(胰纤维性囊肿瘤)伴有肝并发症时 γ GT可升高。 ( 3)其他疾病 脂肪肝、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 4)用药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 γ GT 升高。 四、碱性磷酸酶( ALP) (一)简述 碱性磷酸酶为一组单酯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其中以骨、肝、乳腺、小肠、肾脏的 浓度较高。 碱性磷酸酶可催化磷酸酯的水解反应,并有转移磷酸基的作用。 当上述器官。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平均值 II 州河下游车家河断面 平均值 监测结果表明 : I(州河上游肖公庙断面)、 II(州河下游车家河断面)两断面各项目监测值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 2020)中 III 类水域标准,地表水水域功能环境质量良好。 声环境质量现状 达县环境监测站于 2020 年 3 月 21 日对项目所在地区域声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共设 4 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位监测 3 次,即昼间
石榴皮、密陀僧、铅丹 ■ 黄药子、苦楝子、蓖麻子超量服用可致中毒性肝炎。 苍耳子、蓖麻子、望江南子 ■ 归纳: 肝、肾均有损害作用的是 : 蓖麻子、砒石 第十四章 医疗器械 基本知识 第一节 医疗器械概述 一、医疗器械的概念 ■ 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二、医疗器械的基本质量特性 安全性和有效性。 ■ 安全性包括电气安全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 3粒,一日 2次。 , 【注意事项】湿 热中阻胃痛者忌用;胃大出血时忌用;胃脘灼热痛证、重度胃痛应遵医嘱服用;孕妇忌用;儿童、年老体弱者慎用;糖尿病患者服用颗粒应遵医嘱。 小建中颗粒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疼痛,喜温喜按,嘈杂吞酸,食少心悸及腹泻与便秘交替症状的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一次 15g,一日
的用法用量 及使用注意事项 不可内服:水银、红粉、白降丹、生雪上一支蒿; 内服慎用:雄黄、轻粉、生川乌、生草乌、斑蝥、生白附子、生藤黄; 青光眼、高血压及心动过速者禁用:洋金花; 忌食生冷、豆类及牛羊肉:雪上一支蒿; 炮制后使用:生川乌、生草乌、生天南星、生白附子; 炮制后入丸散:斑蝥、生马钱子、生甘遂。 ■ 矿物类:红粉、轻粉、雄黄、砒石、砒霜、水银、白降丹; ■ 动物类:斑蝥 、蟾酥、天仙子
虚阳盛亦发热,阳衰阴盛亦恶寒。 总之, 寒为阴象,热为阳征。 通过询问病人恶寒发热的状况,就可以辨别病变的性质和阴阳的盛衰。 问寒热,首先要问病人有没有恶寒发热的症状。 如有寒热,就必须问清恶寒与发热是同时出现,还是单独出现,问清寒热的轻重、出现的时间、寒热的特点及寒热的兼症等。 疾病初起即有恶寒发热,多见于外感表证,是外邪客于肌表,卫阳与邪气相争 的反映。 由于外邪有风寒、风热的不同
量相同药物的敏感不同,产生的作用与反应也不同。 中医学强调秉赋不同对药效的影响,意指遗传因素、身体素质对抗病能力及药物反应,存在较大差异。 临床上也存在不同种族对某药的治疗剂量相差多倍的现象。 第四节 常用有毒中药的中毒反应和基本救治原则(略) 第五节 中药不良反应症状与原因分析举例(略) 第六节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