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跳动 公差带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且母线垂直于被测表面的任一测量圆锥面上,沿母线方向距离为公差值 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除特殊规定外,其测量方向是被测面的法线方向。 A A  测量圆锥面 基准轴线 t 44 位置公差 2)全跳动 全跳动是指整个被测要素相对于基准轴线的变动量。 全跳动分为径向全跳动和端面全跳动。 ( 1)径向全跳动 B A A B   基准轴线 t 全跳动是指零件绕基准轴线作连续旋转时,沿整个被测表面上的跳动量。 全跳动公差是:被测实际要素绕基准轴线连续的旋转,同时指示器沿其理想轮廓相对移动时,所允许的最大跳动量。 44 位置公差 ( 2)端面全跳动 端面全跳动的公差带与该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带是相同的,因而两者控制位置误差的效果也是相同的,但检测方法更方便 !另外,端面全跳动还是该端面(整个端面)的形状误差及其对基准轴线的垂直度的综合反映。 采用跳动公差时,若综合控制被测要素能够满足功能要求,一般不再标注相应的位置公差和形状公差,若不能够满足功能要求,则可进一步给出相应的位置公差和形状公差,但其数值应小于跳动公差值。 A A  基准轴线 形位公差标注示例 指引线的箭头要指向被测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延长线上 φd 表示 φd 圆柱表面的任意素线的直线度公差为 表示 φd 圆柱体轴线的直线度公差为 φd 被测要素是轴线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该要素尺寸线的箭头对齐 44 位置公差 表示被测左端面对于 φd 轴线的垂直度公差为 φd 基准要素为轴线时,基准符号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 φd A A 表示 φd 孔的轴线对于底面的平行度公差为 形位公差标注示例 44 位置公差 例 1 识读齿轮图上标注的形位公差并解释含义。 25 32 Φ88h9( ) 0.087 0 B A B A B B 8P9 Φ24H7( ) 0 + Φ88 圆柱面的圆度公差为 Φ88h9 圆柱的外圆表面对 Φ24H7 圆孔的轴心线的全跳动度公差为 槽宽为 8P9的键槽对称中心面 Φ24H7 圆柱孔的对称中心面对称度公差为 Φ24H7 圆孔轴心线的直线度公差为 圆柱的右端面对该机件的左端面平行度公差为。 右端面 φ24H7 圆孔的轴心线垂直度公差为 44 位置公差 例 2 识读阶梯轴所注的形位公差的含义 直径为 φ22 圆锥的大、小两端面对该段轴的轴心线跳动度公差为 圆锥体任一截面的圆度公差为 φ18 圆柱面的圆柱度公差为 M10外螺纹的轴心线对两端中心孔轴心线的同轴度公差为 44 位置公差 60ο C M10 C A φ18 0.001 +0.003 φ22 A 60ο 两端面 B 公差原则: 公差原则就是处理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之间关系的原则。 GB/ T42492020和 GB/ T166712020规定了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关系。 独立原则 相关要求 公差原则 :图样上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形位 公差相互有关 :图样上给定的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相互独立无关 包容要求 最大实体要求 最小实体要求 可逆要求 45 公差原则 作用尺寸 : (1)体外作用尺寸 (dfe、 Dfe) 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外表面体(轴)外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内表面(孔)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对于关联要素,该理想面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给定的几何关系。 d fe d a1 d a2 d a3 d fi a) 外表面 (轴 ) D fe D a1 D a2 D a3 D fi b) 内表面 (孔 ) dfe=da+f Dfe=Da- f 45 公差原则 作用尺寸 : (1)体外作用尺寸 (dfe、 Dfe) 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外表面体(轴)外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内表面(孔)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对于关联要素,该理想面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给定的几何关系 45 公差原则 作用尺寸 : (1)体外作用尺寸 (dfe、 Dfe) 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外表面体(轴)外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内表面(孔)体外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对于关联要素,该理想面的轴线或中心平面必须与基准保持图样给定的几何关系 45 公差原则 (2) 体内作用尺寸 (dfi、 Dfi) 指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内表面(孔)体内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轴)体内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45 公差原则 (2) 体内作用尺寸 (dfi、 Dfi) 指在被测要素的给定长度上,与实际内表面(孔)体内相接的最小理想面,或与实际外表面(轴)体内相接的最大理想面的直径或宽度。 45 公差原则 作用尺寸 :  作用尺寸不仅与实际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有关 , 还与其形位误差有关。 因此 , 作用尺寸是实际尺寸和形位误差的综合尺寸。  对一批零件而言 , 每个零件都不一定相同 , 但每个零件的体外或体内作用尺寸只有一个。  对于被测实际轴 , dfe≥dfi;而对于被测实际孔 , Dfe≤Dfi。 45 公差原则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尺寸 (1)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 (MMVC) 在给定长度上,实际要素处于最大实体状态且其中心要素的形状或位置误差等于给出的形位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 (2) 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DMV、 dMV) 最大实体实效状态下的体外作用尺寸。 dMV = dfe= da+f = dM + t = dmax + t DMV= Dfe= Da- f = DM–t = Dmin t 20 M 20.1(d MV) MMVC 20(d M) 0.1 45 公差原则 最小实体实效状态、尺寸 (1) 最小实体实效状态 (LMVC) 在给定长度上,实际要素处于最小实体状态且其中心要素的形状或位置误差等于给出的形位公差值时的综合极限状态。 (2) 最小实体实效尺寸 (dLV、 DLV) 最小实体实效状态下的体内作用尺寸。 dLV = dL – t = dmint DLV= DL + t = Dmax+t 45 公差原则 作用尺寸与实效尺寸的区别与联系: 45 公差原则 区别: 实效尺寸是实体尺寸和 形位公差 的综合尺寸。 对一批零件而言是定值。 作用尺寸是实际尺寸和 形位误差 的综合尺寸 , 对一批零件而言是变化值。 联系: 实效尺寸是作用尺寸的极限值。 实效尺寸 的计算: 45 公差原则 实效尺寸举例: 45 公差原则 实效尺寸举例: 45 公差原则 实效尺寸举例: 45 公差原则 实效尺寸举例: 45 公差原则 边界和边界尺寸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