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种植和加工培训资料(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冬代高峰在 4 月上旬,羽代高峰在 4 月中旬,一代卵孵盛未期在 5 月中旬。 2020 年及 2020 年一代卵孵盛期均在 5 月 13 日。 第二代卵孵盛期在 6 月底至 7 月初,据 2020 年 7 月 1 日茶园调查卵孵化率 %。 茶黑毒蛾、茶毛虫、茶尺蠖等害虫发生程度轻,成为零星点发害虫。 第二节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 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 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 5 个方面: 加强害虫预测预报,认真做好田间“查定”工作。 害虫预测预报不仅可提供当地茶区害虫的发生信息,而且为制订当地害虫优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田间“查定”工作指明了方向。 田间“查定”工作直接关系到优化防治方案的实施,根据各地实施的经验表明,认真开展“两查两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两查两定”即根据当地测报站的预测,对主要目标害虫查田间的发生数量,定需要防治的地片;查目标害虫的发育进度,定具体防治适期。 按照害虫防治指标确定施药地片,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经济效益。 茶树害虫防治与茶叶的 其他经营活动一样,必须十分讲究经济效益。 治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防止“见虫就治”、“无虫先防”及“治虫不计成本”等防治方法。 害虫优化防治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基目的是控制害虫为害,将其种群密度压低到允许经济为害水平以下,并非消灭害虫种群。 因此,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成为衡量是否需要施药的尺度,招待害虫的防治指标不仅从经济上看是必须的,而且从保护天敌的角度看也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是当田间施一次药所花费的工本少于 (至少等于 )通过防治挽回的经济损失时,这时田间害虫的种群密度,即可定为需 施药的标准(称为防治指标或防治阈值 )。 因为这时施药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算的。 害虫防治指标目前分国家标准、省 (市 )级地方标准和生产单位自行使用的经验标准 (或称为企业标准 )。 因此,生产单位应根据各种害虫防治指标所规定的时机进行田间实际调查,然后对照指标,确定需施药防治的面积。 选用对口农药,严格掌握施药适期。 化学农药由于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害虫及同种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同一化学农药表现的敏感程度会截然不同。 所谓选用对口农药,指选取目标害虫较为敏感的农药品种,并掌握合理的使用剂量。 茶园中使用的化 学农药,除因茶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饮用,对农药有特殊要求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选择农药。 对食叶性的茶树冠面害虫,应选择具有较强触杀及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农药较好;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择触杀及内吸作用的农药;对体表有保护物的 (蚧虫、粉虱 )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择对蜡质有较强渗透作用及触杀作用的农药。 改进施药技术,提倡对靶施药。 改进施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药在茶树和目标害虫上的中靶率,减少在非目标物上的沉积,达到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费用、减轻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的目的。 (1) 施药部位:应是目标害虫在茶 树上的栖息活动部位,不必全方位的立体喷施。 蓬面害虫只需蓬面扫喷,中、下层害虫可采用侧位喷雾。 (2) 施药方法:除部分枝干害虫仍可沿用大容量喷雾外,其余害虫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低容量喷雾,毒蛾类害虫在幼虫分群前可改用敌敌畏毒沙 (土 )撒施。 低容量喷雾比大容量喷雾具有雾滴细、目标物上雾滴密度大、药液利用率高和省水、省工、省药等优点。 低容量喷雾优于大容量喷雾,在同一防效下,低容量喷雾可比大容量喷雾节省农药20%左右。 工效可提高 3— 5 倍。 低容量喷雾亦称“三个一”喷雾,即用目前常用的背包机,将喷头上的喷片调换成喷孔直径 为 1 毫米的喷片,用一背包药液 (— 千克 ),均匀地喷施在 667 平方米茶地上,一般每个劳动力每天可作业 6667— 8667 平方米。 敌敌畏毒沙(土 )防治毒蛾宜在三龄前使用,即每 667 平方米茶地用敌敌畏100150 毫升,拌干湿适宜的细沙 (或细土 )10— 15 千克,拌匀的用塑料薄膜覆盖 10— 15 分钟,然后均匀地撒施在 667 平方米茶地上。 在撒毒沙 (土 )时要做到撒施均匀,作业人员要戴口罩和防护手套,避开在炎热的中午施药,确保施药人员安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 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减少周年施药次数。 在防治上决不可发现一种害虫喷施一次农药,这样势必造成喷药次数频繁,防治成本上升,以至大量杀伤天敌,而害虫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害虫优化防治十分强调对当地虫情的调查,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尤其在多种害虫并发的季节,应以当地主要害虫为主,兼顾其他害虫。 防治适期应选择在对主治和兼治对象均有较理想效果的时期。 在农药选用上应选取对几种防治对象均有效的农药,或进行农药混配,以达到主、次要害虫兼治的目的。 如在 5 月底至 6 月上旬,当假眼小绿叶蝉和茶尺蠖发时,则应将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时间延 2—3 天,此时茶尺蠖第二代卵 化盛期至盛末期,对两者均取得较好的防效。 若同时发生茶丽纺象甲的茶地,则可将象甲的防治时间提前 2—3 天,这样完全可以兼治假眼小绿叶蝉、茶就蠖。 如果茶园中同时发生叶螨类,在施药时应加入杀螨剂兼治。 第三节 我县主要茶树病虫害生理习性与防治技术 一、假眼小绿叶蝉 我县茶区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县中低海拔茶园均有发生,对茶叶生产影响较大。 假眼小绿叶蝉虫态及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 虫态 主要形态特征 成虫 淡绿至黄绿色,头部有一“山”字形白纹,复眼灰褐色;体长 - 毫米,翅展 - 毫米, 近前缘常有 3 个淡白斑;前翅近透明,微带黄绿,后翅无色透明,有光泽。 卵 长约 毫米,宽约 毫米,新月形,初为乳白色,渐转淡绿,孵化前前端透见一对红色眼点。 若虫 初为乳白色,随虫龄增长,渐变淡黄转绿,三龄时翅芽开始显露,五龄翅芽伸达第五腹节。 习性与规律 茶假眼小绿叶蝉一年发生的 11 代。 以成虫在茶丛避风向阳处和杂草、蕨类等植物上越冬。 无明显冬眠现象,若虫大多栖息在嫩叶背及嫩茎上,以嫩叶居多,蜕皮四次, 2 龄活动范围不大, 3 龄后善爬、善跳、畏光、横行习性增强。 当气温上升到 10℃以上,即活 动取食,逐渐孕卵繁殖;随气温逐步提高,生长繁殖加快,虫量增多,逐渐形成虫口数量高峰。 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假眼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影响茶树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出现失水、红脉、焦边和枯焦现象,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该虫在茶园内世代重叠,虫口数量年消长一般都呈双峰型,即夏、秋茶期各形成一次高峰。 据观察结果,我县第一峰发生在 5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峰顶在 6 月份,主要危害夏季;第二峰多在 8 月初至11 月上旬,峰顶在 10 月间,主要危害秋茶。 气温、降雨量和降雨天数,是影响小绿叶蝉园间虫口消长的主要气象 因子。 小绿叶蝉生长发育最适气温 17- 28℃,时晴时雨和雨量不大有利其繁殖,大雨、暴雨或干旱均不利其发生。 另外,杂草多的茶园以及邻近有冬作豆科绿肥水田的茶园,虫源多,发生重。 肥培、管理好的丰产茶园、幼龄及壮年茶园、留苗茶园,均有利其发生,虫口密度高。 地势平坦,阳光充足,冬季小区气温较高,春季回暖快的茶园,发生早,发展快,茶叶受害重。 防治措施 (1) 尽量减少使用广谱性农药,保护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其种群的控制作用。 (2) 分批勤采是最经济且有效的措施。 (3) 农药防治: 10%吡虫啉 4000- 5000 倍; %鱼藤酮 300- 500 倍;苏云金杆菌 (Bt)800- 1000 倍。 二、茶黑毒蛾 茶黑毒蛾是我县茶树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往年局部发生严重茶园,常致茶丛被害光秃,对茶叶生产威胁很大。 茶黑毒蛾虫态及主要形态特征见下表 龄别 主 要 形 态 特 征 1 龄 头部黑色、体暗褐色或黑色、次生刚毛未出现、体上毛稀少 2 龄 头部黑色、体暗褐色、前胸背板可见,但不清晰,肉眼观可清楚看到第1 腹节及第 8 腹节背上有棕黑色毛簇 3 龄 头部棕褐色,头盖缝隐可见,前胸背板及脊线清蜥、前胸背板棕黑色、身上有明 显的彩色、腹部 1- 4 节有棕黑色毛簇,第八节毛簇明显较长。 4 龄 “人”字形的头盖缝十分清楚、腹部 1- 4 节毛簇呈毛刷状,但不整齐。 5- 6 龄 腹部背上 4 丛毛刷长短一致、排列整齐,其它同 4 龄。 习性与规律 该虫一年发生 4 代,以卵越冬。 3 月下旬或 4 月初、越冬卵开始孵化。 成虫昼伏夜出,有强趋光性。 其卵大多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卵块一般数粒、多数二三十,平铺整齐排列。 幼虫咀嚼取食茶树成叶与嫩叶,在茶丛基部、枯枝落叶及附近杂草从中结茧化蛹。 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第 第 2 和第 3 代幼虫发生期分别在 6 月上旬、 7 月中旬至 8月中旬、 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 常年以九月中、下旬第三代危害最严重。 初孵幼虫,在茶丛中下部的叶背群食取食叶肉,残留表皮,形成黄褐色透明斑点。 二龄后期分散迁至茶蓬,受惊时首尾卷曲落地。 老熟后在茶丛基部枯枝落叶或根际表土中结茧化蛹。 茶黑毒蛾的寄生范围狭窄,以茶树为主,常呈间歇性或局部暴发危害。 喜温暖、潮湿,最适温度范围为 20- 25℃,相对湿度为 80%以上。 高温干旱不利其发生,在日平均温度为 ℃,湿度为 61%的条件下,饲养的蛹即全部死亡。 伏旱强度和时间长短密切关系到第二、三代的发生危害。 防治措施 (1) 结合秋季深耕,清除和深埋根际枯枝落叶及附近杂草,可消灭大量的越冬卵。 (2) 利用成虫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 (3) 通过修剪,改变园相,减少产卵场所。 (4) 农药防治: %鱼藤酮 300- 500 倍;苏云金杆菌 (Bt) 300- 500 倍; %苦参碱 1000- 1500 倍; 80%敌敌畏 800- 1000 倍; (亦可用毒砂法 )%溴氰菊酯 6000- 8000 倍; 10%氯氰菊酯 6000- 8000 倍。 三、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在我县各茶区均有发生。 黑粉刺虱各虫态主要特征 见下表 虫态 主 要 形 态 特 征 卵 香蕉状、有短病、着于叶背、初期乳白色、后紫褐色 幼 1 龄 黑色,背上有二条纵向弯曲的白线,白蜡少 虫 2 龄 黑色,有 5- 6 对刚毛,周缘白蜡稍多 3 龄 黑色,有 8- 10 对刚毛、周缘白蜡多,体背堆有脱皮壳 蛹 黑色有 11 对- 12 对刚毛,周缘白蜡明显 成 虫 雌 体较肥、前翅紫褐色,周缘有七个白斑 雄 体较瘦、前翅紫褐色、周缘有七个白斑 习性与规律 黑刺粉虱一年发生 4 代。 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背面越冬。 黑刺粉虱成虫体小、橙黄色,前期紫褐色,周 围有 7 个白斑;晴天早晨七、八点钟或阴天,喜栖息在茶丛芽梢嫩叶背面,其它时间则多栖于丛间老叶背面,活动性不强,无趋光性。 卵形似香蕉,初产乳白色,后期暗黄褐色,产于叶背。 幼虫扁平椭园,黑色多刺,周围有白蜡圈;活动范围极小,大都在卵壳的附近定居,刺吸汁液。 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幼虫刺吸汁液,并随时排出蜜露诱致煤菌孳生。 煤菌覆盖叶面,阻碍光合作用,严重时被害叶枯黄脱落,甚至整株枯死。 一旦成灾,不仅造成当年茶叶大幅度减产,而且影响以后数年茶叶产量。 当月平均温度在 26- 28℃,相对湿度在 80- 85%时,此虫繁殖率最 高。 羽化或幼虫脱皮高峰期,如遇暴风雨袭击,伤亡较大,成虫产卵量也相应减少。 据几年调查,有 35- 45%卵和幼虫着生在芽下三、四叶。 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 5 月中下旬,正值春茶采摘旺季,新叶较多,对虫口增长有相当抑制作用。 第二、三、四代幼虫分别在 7 月上旬、 8月下中旬、 9 月下旬至 10 月上旬前后盛孵;这时正值夏、秋茶新梢盛发,采叶少,留叶多,虫口数量上升。 尤其是郁蔽、阴湿环境和留养茶园,虫口积累增快,发生量大,危害严重。 防治措施 (1) 减少使用广谱性农药,充分发挥天敌的控制作用; (2) 通过修剪,改变园相, 通风透光,降低虫口基数; ( 3)农药防治: 10%吡虫啉 2020- 3000 倍;黑刺粉虱真菌制剂 (每毫升含孢子 2- 3 亿 )。 四、茶橙樱螨 茶橙瘿螨在我县茶区分布普遍,是茶叶上主要刺吸式害螨之一,对茶叶产量、品质威胁大。 茶橙樱螨虫态及特征见下表 虫态 主 要 形 态 特 征 成螨 圆锥形,似胡萝卜状。 体长 - 毫米,宽 毫米,黄至橙色。 足 2 对,伸向前方,末端有 1 对羽状爪。 后体段有细密环纹,背面约30 个,腹面 60- 65 个,末端有 1 对尾毛。 卵 球形,直径 毫米,无色,半透明。 幼螨 无色至淡黄色,体形与成螨相似,体长 毫米,宽 毫米。 后体段环纹不明显。 若螨 淡橘黄色,体长约 毫米,宽约 毫米,后体段环纹仍不明显。 习性与规律 该螨一年约发生 25 代以上。 以卵、幼若螨及成螨在叶背越冬。 发生期各虫态混杂,世代严重重叠,分不清代别。 成螨常在叶正面活动,但在叶背面产卵,幼若螨几乎全栖息为害在叶背面。 在茶丛中,几乎全部分布在茶丛中上部,其中大多分布在芽下第 1- 4 叶上。 越冬螨无明显冬眠现象,当日均温升至 10℃以上,即开始活动繁殖。 危害特点及影响因素 成螨和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