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知识竞赛题(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听觉器官防护类 劳动防护用品 包括各种材料制作的降噪声护具。 答:防护服装类劳动防护用品包括防酸碱工作服、涉水作业服、防水工作服、阻燃工作服、防放射线工作服等。 答:手足防护类劳动防护用品包括绝缘、耐油、耐酸碱 鞋、安全靴、耐酸手套等。 答:防坠落类防护用品劳动防护用品包括安全带、安全网、安全绳等。 ―两穿一戴 ‖指什么。 答: 两穿指: a. 各类生产岗位上岗操作者必须穿公司统一发放的劳动防护服装(即 ―操作服 ‖),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穿 ―操作服 ‖或其 20 它防护服装;严禁穿短袖、短裤、裙类进入,外单位人员进入也必须执行此规定; b. 各类生产岗位上岗操作者必须穿统一发放的劳动防护鞋,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穿适合现场情况的鞋类;严禁穿凉鞋、网眼鞋、钉子鞋、高跟鞋,外单位人员进入也必须执行此规定; ―一戴 ‖为:必须戴安全帽(必须为玻璃钢材质、安全帽正中印有中国石油统一标识),安全帽必须系紧帽带。 各操作室、休息室、各办公室、值班室内可不戴安全帽,巡检(包括在机泵房内巡检)、维修必须戴安全帽;无层次重点作业的现场(如化纤长丝、各包装厂房内等)经各单位安全部门审核(报安全环保处备案)可戴防护帽。 粉尘是指能较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粉尘只能随风飘扬,它本身实际上没有离开空气的作用而独立运动的能力,粉尘的飞扬、形成和扩散,都是空 气流动的结果。 粉尘的大小是以其投影最大尺寸来表示、尺寸的测量单位通常采用微米。 用符号1∪ = 毫米。 按粉尘生成的特征分为: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和人工有机粉尘。 粉尘的化学性质是对人体危害的主要因素。 有毒的金属粉尘和非金属粉尘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无毒性粉尘对人体也有危害,可以引起各种尘肺病。 ? 答: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由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含有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 ——矽肺;生产性粉尘还能影响某些产品的质量,加速机械 磨损;微细粉末状原料、成品等成为分成到处飞扬,影响环境即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粉尘可能导致火灾和爆炸。 答:( 1)湿式作业;( 2)密闭、通风除尘系统:密闭设备的功 21 能时将发生粉尘的生产设备密闭起来,防尘粉尘外逸,并为吸尘、通风打下基础。 通风管是连接密闭设备和除尘设备的通道,是输送含尘空气的设施,合理的布置和设计通风管,是通风、除尘系统的关键。 答:噪声是不同频率、不同程度、无规律地组合在一起使人烦躁的,对人体有害的声音。 噪声的大小,在声学上用声级来表示,最常 用的是 A声级,声级的单位是分贝( db)。 90 分贝以上的噪声对人的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都有明显的影响,因此, 90分贝是噪声损伤阈限的上限。 目前工业企业中新建车间和作业场所的噪声标准为 85 分贝。 答: 90分贝以上的噪声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可以使听觉减退、损伤甚至造成永久性耳聋,引起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症状;头痛用户脑胀、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会使整个机体受到损伤。 答: 控制工业噪声的最根本办法是从声源上控制,如提高机械的加精度,尽可能 避免或减少机械的过大摩擦和振动激起的噪声,改革工艺,用低噪声或无噪声的工艺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 其次是在噪声传播上进行治理,如在室内采用吸声材料装饰、以及隔声或、消声等办法,从而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 第三是个人防护办法。 13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GBZ12020)噪声有什么规定。 答:( 1)工作场所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 8小时,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 85dB(A)。 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 8 小时的场合,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的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声级卫生限值增加 3dB(A)的原则,确定其 噪声声级限值(下表)。 但最高 22 限值不得超过 115dB( A)。 下表 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 2)生产性噪声传播至非噪声作业地点的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制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 下表非噪声工作地点噪声声级的卫生限值。 答:风险是特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结合。 答:风险评价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答: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 23 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 答: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 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答: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答:危险源包括危险因素、有害因素和事故隐患。 答:危险源辨识可以从以下具体的危险源考虑:高能量危险源、参数失常危险源、监测失常危险源、故障危险源、人的失误危险源、管理缺陷危险源、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自然灾害危险源、生理和心理缺陷危险源、 行为性危险源等。 答:高能量危险源有高温(或高热能)、电磁辐射、高压、低温、负压、高放射、高势能、高动能(高速)、高震动、高风能、高光能(强光)、电能等。 答: 参数失常危险源有超温、低温、超压、低压、超液位、低液位等。 答:监测失常危险源有一次测量或二次指示误差等,可导致误操作。 答: 故障危险源是指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 的现象; 24。 答:人的失误危险源泛指不安全行为中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即员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 答:人的失误危险源归纳为以下 13类: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清扫等)、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忽视使用必须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或用具、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 等危险品处理错误等。 答:例如:误合开关使检修中的线路或电气设备带电、使检修中的设备意外启动;未经检测或忽视警告标志,不配带呼吸器等护具缺氧、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釜压力超限时开错阀门使有害气体泄漏;汽车起重机吊装作业时吊臂误触高压线;不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帽)使头发或衣袖卷入运动工件;吊索具选用不当、吊重绑挂方式不当,使钢丝绳断裂、吊重失稳坠落等,都是人员失误形成的危险、有害因素等。 、设施缺陷危险源有哪些。 答:设备、设施缺陷危险源有强度 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答:防护缺陷危险源有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答:电危险源有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 25 其他电危险源等。 答:噪声危险源有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答:振动危 险源有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等。 答:电磁辐射有电离辐射( X射线、 γ射线、 α粒子、 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和非电离辐射(紫外光、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答:运动物危险源有固体抛设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险源等。 答:作业环境不良危险源有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毒光照、通风不良、缺氧、有 毒空气、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答:信号缺陷危险源有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答:标志缺陷危险源有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答:化学性危险源有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和其 他化学性危险源。 26。 答: 自然灾害危险源有地震、洪水、大雾、雷电、大雪、大雨等。 答:行为性危险源有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 其他行为性危险源等。 、心理缺陷危险源有哪些。 答:生理、心理缺陷危险源有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辩识功能缺 陷(感知延迟、辩识错误、其他辩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物性危险源等。 答: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包括场所和设施)。 答 :防护不当有毒气体引起中毒,失足造成高空坠落,大量油气挥发火灾爆炸,使用潜水泵,电缆腐蚀,闪爆火灾等。 答:高空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 答:高 空防护网不当,脚手架搭设不当造成坠落,锅炉保温层拆除的岩棉灰对人的伤害,锅炉内照明线路老化造成火灾、触电。 答: 炉膛吹扫不干净点火爆炸,管线破裂造成火灾,浓烟排放等。 ? 答 : 燃烧是物质相互作用 , 同时有热和光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 , 27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 , 物质会改变原有的性质变成新的物质。 ? 答 : 燃烧有放热、发光、生成新物质三个特征。 ? 答 :燃烧的本质是一切燃烧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 参加反应的物质必 须包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 , 也就是通常说的助燃物和可燃物。 ? 答 : 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质、助燃物质、点火能源必须同时存在。 ? 答 :不一定 ,因为燃烧对可燃和助燃还有一定的浓度和数量要求 , 燃烧的三个条件同时都具备可燃和助燃没有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数量燃烧还是不能进行。 ? 答 : 常见的点火能源有明火、电火花、摩擦或撞击火花、雷电火花、光、射线、化学反应热、高温表面、压缩升温等。 答:液体能 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闪点。 、可燃液体分为哪四类。 类别 级别 闪点 /℃ 举 例 易燃 液体 一 t≤28 汽油、甲醇、乙醇、乙醚、苯、醋 酸戊酯、丙醇、石脑油等 二 28t≤45 煤油、丁醇、松节油等 可燃 液体 三 45t≤120 戊醇、柴油、重油、酚等 四 t120 润滑油、变压器油、甘油等 28 、可燃液体的闪点。 液体名称 闪点 /℃ 液体 名称 闪点 /℃ 液体 名称 闪点 /℃ 汽油 58~10 甲醇 9 戊醇 49 石油醚 50 乙醇 11 酚 79 二硫化碳 45 醋酸丁酯 13 重油 80~ 130 原油 35 醋酸戊酯 25 乙二醇 100 丙酮 17 石脑油 25 二苯醚 115 辛烷 16 煤油 30~ 70 变压器油 146 苯 14 松节油 32 甘油 160 醋酸乙醚 1 丁醇 35 沥青 204 甲苯 4 冰醋酸 40 桐油 239。 答:可燃物开始着火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作燃点。 33种可燃物的燃点。 物质名称 燃点 /℃ 物质名称 燃点 /℃ 黄 磷 34 麦 草 200 松节油 53 硫 207 樟 脑 70 汽 油 220 灯 油 86 松 木 250 硝酸纤维素 100 有机玻璃 260 橡 胶 120 涤 纶 390 纸 130 锦纶 6 395 棉 花 150 聚乙烯 400 漆 布 165 聚丙烯 400 蜡 烛 190 锦纶 66 415 布 匹 200 29。 答:可燃物质不需火源的直接作用就能发生自行燃烧的最低温度叫作自燃点。 38种可燃物的自燃点。 物 质 名称 自燃点/℃ 物质 名称 自 燃 点/℃ 物质 名称 自燃点/℃ 黄 磷 34 重油 380~ 420 丁烷 408 三 硫 化四磷 100 甘油 390 乙烯 490 赤磷 200 ~250 豆油 460 丙烯 458 木 材 250 ~350 甲醇 470 丁烯 443 硫 260 乙醇 392 乙炔 305 沥 青 280 乙醚 193 石油气 356 煤 250 ~350 乙醛 275 天然气 550 蒽 470 丙酮 561 二硫化碳 120 萘 515 苯 550 硫化氢 292 煤油 240 ~380 甲苯 535 氢 572 汽油 255 ~530 甲烷 632。安全知识竞赛题(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2020 年 8 月 21 日竣工 日历天数 48 天 三、安全文明施工目标 : 坚持 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23 第三节 施工机具计划表 名称 规格 数量 主要性能 备注 电焊机 BX200 8 钢筋、角钢焊接 钢筋调直机 2 钢筋调直 钢筋切断机 GI40 2 钢筋切断 钢筋煨弯机 2 钢筋加工 手提电锯 8 模板安装 电锯 1 模板制作 磨光机 12 角钢安装 电锤 15 植筋打眼 电镐
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B、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C、 患职业病的; D、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E、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9《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 ABC )情形为视同工伤。 A、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B、
修订状态得到识别; ⑤ 建立畅通的文件发放、回收途径,确保文件的有 效传达和作废; ⑥ 文件的复制与替换须经文件的管理部门批准,防止失控; ⑦ 文件由各管理部门保存,如需归档,按相关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⑧ 回收的作废文件经管理部门确认,主管领导批准后处置,如需保留,应加盖作废标识。 (6) 运行控制的要求 为使各类重大风险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10KV 35110KV 最小安全操作距离( m) 6 7 8 ( 3)对达不到上表中规定的最小距离时,必须编制外电线路防护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增设屏障遮拦、围栏或保护围,并悬挂醒目的警告标志牌。 防护屏障应采用绝缘材料搭设。 ( 4)外电线路与遮拦、屏障等防护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规范规定数值时,必须会同有关部门予以解决,采取迁移外电线路或改变工程位置等措 施,否则不得强行施工。 (
......................... 31 为了对废料进行有效管理,按照体系的哪些要求制定废料控制方案。 .............. 31 在制定危险物品与废料管理制度方面,应考虑哪些方面。 ............................... 31 供电单 位通常有哪些危险化学品和废料需要进行管理。 ..................................
1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专家对本单位编制的应急预案进行评审。 评审应当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12参加应急预案评审的人员应当包括应急预案涉及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有关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12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签署公布。 1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