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绿源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_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南充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嘉陵江中游,属中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四季分明,冬暖无严寒,夏热无酷署。 多年平均气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 ℃,大多数年份月极端最高气温3739℃,日极端最低气温 ℃。 全年有霜日数 14 天,无霜期 300 天,年降雨量 1020mm,日最大降水量 ,年平均相对湿度 79%,全年日照时数 小时,年平均风速 10m/s,瞬间最大风速 27m/s,年最多风向 N(北风),风向频率 8%。 17 第四章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绿源小区地质环境勘探工作由四川省南充水利电力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进行。 该院结合场地地形,地貌差异大的特点,布置了一条纵断面,同时每 50 米布置一条横断面,纵断面上每 4050 米布置一个钻孔,共布置了纵横断面 12 条, 36 个钻孔,实测纵断面 700 米 /米、横端面2525 米 /12 条,勘探进尺 米 /36 孔。 本次勘察所采用高程系统为城建高程,里程桩号以至长城 燎原厂原公路东侧路边起算,起点桩号为0+000,向场地南侧延伸。 经过详细勘探,提出了地质勘探报告。 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西河弯曲段所包围的范围内,地貌单元有山脊、西河 I 级阶地与河漫滩,地面起伏差很大,场地内山脊顶上一带的高程一般为 米, 0+000— 0+145 一带较低,高程为 米,山脊两侧为陵坡与陡岩,坡度 45 度 90 度,坡高 米。 I 级阶地位于山脊两侧的陡岩或陡坎下,高程为 米,顺河向的岸边为缓坡,坡高为 米,坡度为 1025 度;河床最低,高程为。 土层结构 沿线根据水流条件,其地貌形态可划分为冲刷型与堆积型。 根据勘探与地表地质调查,沿线出露地层为如下层次: 18 杂填土: 杂色,湿、结构松散 稍密,物质组成为炉灰、生活垃圾、条石、砼、粘性土等。 主要颁在村民建筑区及周围的表层,其次分布在乡村公路一带,厚度为 米。 碎块石: 浅灰色、结构松散,物质组成为细粒的砂岩,块径大小为 5 102020 40 60 立方厘米,其间夹约 2035%的粘土,厚度一般 为 米,主要分布在轴线 0+215- 0+350 的南侧山坡上。 粘土 黄褐色,褐灰色,上部为软塑状,中 下部为可偏硬塑状,土质不均一,下部含粉粒重,表层 米深度内为耕植土,结构松散;在山脊坡脚一带粘土层还夹有大量的砂岩块石,该层厚度为 米,主要颁在山脊台地、山脊斜坡与坡脚一带。 岩石 勘探范围揭露的岩石为砂质泥岩与砂岩,强风化厚度为 米,弱风化厚度为 米,地处西山向斜近轴部地带,岩层产状平缓,无大的断裂构造存在。 ⑴砂质泥岩 紫红色,紫色、 性软,粉砂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岩性不均匀,夹灰绿色砂质条带,与泥质粉砂岩。 该层分布于山脊一带。 ⑵砂岩 灰黄色、浅灰色,性较硬,细粒结构,中 巨厚层状构造;该层夹 19 于砂质泥岩层中,分布于桩号 0+1420+615 一带,厚度为 米,顶界高程为 米,底界高程为。 地下水 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与孔隙潜水,前者分布砂质泥岩与砂岩表层的强风化带内,水量小,受大气降水影响;孔隙潜水分布于 I级阶地的粘土层中,水量大,接受大气降水与基岩裂隙水的补给 ,向西河排泄。 区域稳定性与地震 区域稳定性 勘察区段位于杨子准地台西北隅,四川台拗中部。 据《四川省卫星像片主要构造解释图》及《四川省构造林系略图》可知:区域内无大断裂及大型陡倾褶皱存在。 通过工程地质调绘、钻探和收集的物探资料亦表明,测区地层完整,岩层产状平缓,无断裂构造迹象,区域稳定性良好。 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国家地震 1: 400《中国地震区划图( 1990)》,南充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小于 VI 度。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划》规定,公路建筑物不需设防。 工程地质 建议 20 沿线一带的杂填土层结构松散,物质组成混杂,不宜作为持力层,建议清除。 ,砂卵石护岸段可利用外,对成份为砂质泥岩碎块屑不宜作为持力层。 区内的地下水,有轻度的腐蚀性,设计与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泥混凝土的侵蚀性。 21 第五章 工程设计方案 设计依据及标准 设计依据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2); 《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合订本);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L487);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CJJ7597);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CJJ509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防洪标准》( GB502019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 设计标准 道路等级城市干道 III 级 计算行车速度: 40km/n 最小停车视距: 60m 最大纵坡: % 防洪标准:二十年一遇(远期五十年一遇) 设计排洪流量:五十年一遇 设计原则 22 服从城市总体规划,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服务城市建设。 满足 城市交通功能要求,便于各类市政管线敷设布置。 建治并举,改善美化环境,以人为本,服务于民。 统盘考虑,综合治理,一次设计分项实施。 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美观大方。 突出城市小区特点,远近结合,适度超前。 留有余地,兼顾现实,充分体现时代风貌与现代城市建筑风格。 改河工程 流域概况 桓子河古名西溪,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西流县青狮乡苦竹垭,自北向南流经仁和、双凤、车龙坡乡(镇),进入顺庆、嘉陵区界、经双桂、石楼、华凤、新建等乡,于南充市南门坝注入嘉陵江,全长 97公 里,流域面积 769 平方公里,河床平均比降 ‰。 设计洪水 流域内无水文资料,故采用暴雨洪水途径推求设计洪水。 对西充站19541998 年雨量资料,通过整理作频率分析,并换算为 24 小时暴雨量,西充、南充年最大 24 小时暴雨参数建表 51。 23 桓子河流域最大 24 小时暴雨参数表 表 51 站 名 H24(mm) CV CS/CV 西 充 104 南 充 100 流域内雨量站点稀少,且具有较长系列的西充站、南充站,基本反映了流域内的降雨分布。 综合 分析确定桓子河流域设计 24 小时暴雨量如表 52。 桓子河流域设计 24 小时暴雨量表 表 52 H24(mm) CV CS/CV P=5% 100 178 设计洪水采用水科所推理公式计算,即: Qm=( s/τ n) F 式中暴雨指数 N,产流参数 U,汇流参数 M,采用《四川省暴雨手册》的参数,计算成果如表 53。 桓子河设计洪峰流量表 表 53 重现期(年) 二十年 十年 洪峰( m3/s) 1830 设计洪水位:采用水力学原理,利用能量方程忽略压能与动能后,天然河道水面差可写为: 24 △ Z=Q21/2( 1/K12+1/K22) 按上式将回水推至人工河道出口处。 桓子河取二十年一遇洪水位,逐段向上游演算,推至人工河道出口处二十年一遇洪水位为 (黄海)。 平面布置 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改善城市布局和城市生态环境,在流经区域的西河(又名桓子河)的变曲河段截弯取直,并将区域分为东、中、西三区进行开发建设。 根据该河段的地形地貌条件,人工河轴线选择布置在上、下游河道流线比较顺直,开挖土石方量相对较少的山垭地段。 截弯的原河段长度约为 1600 米,取直后的人工河长 440 米,人工河下游设一弯道,转弯半径 310 米。 纵、横断面 纵断面 西河河床平均比降 %,改河道后的天然高差为 米左右。 人工河道的设计比降取 ‰,改造河道纵断面布置长 440 米。 桩号从河上游 1+000 向河下游老河床顺接 0+440。 横断面 横断面设计按本河段 P=5%的过流量为 1830 米 3/S 经水力计算,设成梯形过水断面河床底宽为 35 米,经水力计算,设计梯形过水断面,河床底宽为 35 米,两边的边坡 1: ,每 8 米设一马道,第一级马道宽 2米,第二级马道及以上宽 4 米。 一级马道边 坡及河床底采取厚 30 厘米 C15 25 砼衬护(详见布置图)。 排洪(污)暗涵工程 平面布置 为了营造及火车客站周边约 3 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建设,就必须改造流经该区域内的天然排水溪沟。 溪沟承担着上游 平方公里集雨面积所形成的洪水排泄。 火车客站段的溪沟改造采取排洪隧洞方式。 本段溪沟改造采用暗涵型式,其轴线布置在老河道下游,靠左岸一侧,以便利用有利地形连结原河道上分支小溪沟。 暗涵轴线下段顺直,上段设转变半径为 800 米的弯道。 暗涵从人工河 0+395 为起点。 至火车站排洪隧洞出口为止 点,全长 1380 米。 纵横断面 纵坡 暗涵的纵坡由改河工程下游河床底高程为控制起点,反推至火车客站排洪隧洞出口底板处,算得高差为 米,推算比降为 ‰,取设计纵坡为 ‰。 横断面 排洪暗涵上接火车客站排洪隧洞,下排入人工河道出口处,设计流量为 50 年一遇洪水 ,经水力计算过水横断面为 5 米 米矩形过水断面,断面面积为 (详见断面图)。 由于西河常受嘉陵江洪水倒灌的影响,故本涵洞设计为有压涵洞。 26 平场工程 平整范围 区域开 发规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小区。 三个小区占地面积分别为 585002 平方米、 217001 平方米和 231001 平方米。 按总体规范将分别建设成公园区、会展文娱与花园住宅区和休闲别墅区。 三小区总占地面积 1033004 平方米( 亩)。 本次设计规划场地平整的范围是三小区内老河道与改河道所围绕的约 700 亩土地)。 分块高程,坡度设计 按地形、地貌及开发配套工程的需要,平场工程共分 A、 B、 C、 D、 E、F、 G、 H8 个块段(详见分块高程坡度设计平面图),其中: H、 G 块高改河工程开挖放坡区, A、 B、 C、 D 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